全霹靂僅存一家 五代人 鑄王者之劍
獨家報導/攝影:梁展維
(江沙3日訊)霹靂州“王城”江沙靠近王宮的甘榜巴登章吉(Kg Padang Changkat),有個以傳統方式鑄造馬來短劍的世家,他們都是為王室成員鑄造馬來短劍,目前已經傳到第5代,也是霹州碩果僅存的一家。
年邁的匠工阿都末金(Abdul Mazin,65歲)是第4代傳人,目前仍常接到王宮與外國貴賓的訂單,鑄造馬來短劍。
他對《中國報》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有武器或文化象徵,例如,日本人有日本武士刀(Samurai),歐洲則有劍(European Sword),馬來人則有馬來短劍。
兒子也是唯一傳人
12歲那年,阿都末金就受祖父影響,愛上鑄劍,最后輟學,承接父親阿都嘉米爾留下的衣缽,續承祖業,並懷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任重道遠。
如今,這名育有12名子女的老伯,也有一名兒子賽夫哈芝林(27歲)受到薰陶,愛上這門手藝,也是唯一傳人。只不過,雖已學藝10年,卻還未完全上手。
他感慨說,這個行業確實不易找到傳人,除非對方有著濃厚的興趣。前輩與同行一個個去世或放棄,霹州僅剩他一家孤獨堅持這項傳統工藝,為的就是不想讓這種屬于大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
他說,當年祖父要求他從小把的馬來短劍做起,當掌握后,才有機會鑄造更大把的馬來短劍。
也接外國嘉賓訂單
阿都末金在逾50年鑄造馬來短劍生涯中,除了收到王宮訂單,也曾接到紐西蘭、美國、英國及日本嘉賓的訂單。
他說,除了馬來短劍是主要收入來源,他們也鑄造巴冷刀與彎刀(Golok)。
他披露,古時候,短劍都是主要武器,有的是本土制造,有的則是在國外,包括印尼巴厘島、蘇門答臘、印尼爪哇、泰國北大年等地制造。
他說,在馬來半鳥,普遍上流行3種馬來短劍,包括長度中等的馬來短劍(Anak Alang)、劍刃彎曲的馬來短劍(Lok)及劍刃50厘米長的馬來短劍(Hukum)。
希山慕丁每年浴劍
還記得國防部長拿督斯里希山慕丁曾于2005年至2007年,3度在巫統大會高舉出鞘的馬來短劍嗎?
阿都末金說,希山每年都會帶著馬來短劍到來浴劍(Mandi Keris)。
他說,浴劍,是保護馬來短劍的其中一種方法,有助讓馬來短劍保持清潔衛生,同時也防止劍刃生鏽。
浴劍非常莊嚴,除了繁文縟節,還要擇日舉行,浴劍材料包括黃梨(或是香蕉莖)、7粒酸柑、Kemenyan(一種攀緣植物)、炒谷、椰水、花水及竹子。
7P鐵料鑄出上乘劍刃
阿都末金分享經驗,鑄造馬來短劍最難的地方,必須精明,且要熟悉每種鐵料的特質。
他說,制造馬來短劍的鐵料複雜,一般上,利用鋼鐵、普通鐵及沒有波紋的鋼鐵,整齊排列,再溶化鑄成合金,鑄造劍刃。例如,鐵釘就是普通鐵、鋸子與汽車彈簧是鋼鐵,另外,窗口的鐵條就是結合上述兩種鐵料的沒有波紋的鋼鐵。
他披露,若是上乘的馬來短劍,是要利用7種以“P”字母帶頭鐵料,包括鐵釘(Paku)、雨傘(Payung)、籬笆(Pagar)、鑿子(Pahat)、殘鐵枝(Puting)、刀(Pisau)、鏟(Penyodok)。
他也說,一般在融化鑄成合金,再設法鑄出劍刃。
耗2個月鑄上乘短劍
要鑄造一把馬來短劍,最快需要3週,若要鑄造品質更上乘的馬來短劍,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有鑑于此,一把普通的馬來短劍叫價至少500令吉以上。
阿都末金曾為霹靂、吉打與雪蘭莪的王室成員,鑄造馬來短劍。
他說,曾經試過花了2個月,才完成制造一把上乘的馬來短劍。
他披露,也曾鑄造身價達6000令吉的馬來短劍。這主要是取決于大小、品質及用料。
劍柄用貴重木材、獸骨、獸角、象牙、金、銀等製成,並刻有一個色彩鮮艷的鳥頭;劍鞘飾有花紋和圖案,富有者飾以珠寶。
馬來人認為,只有劍刃、劍柄、劍鞘三者配套,短劍才是精緻完美。
鑄造馬來短劍的過程
1.利用鋼鐵(Besi Waja)、普通鐵(Besi Tawar)及沒有波紋的鋼鐵(Besi Melela)整齊排列,再溶化鑄成合金。
2.馬來短劍的刃(Mata Keris):切割后的鐵塊與鋼鐵被燒溶及連續不斷敲打后,最后鑄造成馬來短劍的刃。
3.馬來短劍刃上的彎曲(Lok Keris);當馬來短劍的刃成型,仍要繼續火燒至深紅及敲打,直到開始彎曲。接著,再反方向如法炮製,這樣馬來短劍的刃才會出現蛇型的彎曲。
4.制造馬來短劍的鞘(Sarung Keris)與劍炳(Hulu Keris):劍炳必須花時間雕刻。另外,要確保刃與刀鞘完美結合,必須花至少3週時間“磨合”。
採訪手記
30年謎團終解開
這次的採訪,雖然花掉6個小時,卻值得,因為它解開記者30多年來心中的一個謎團。
在孩童年代,曾看過電視播放鑄造馬來短劍的記錄片,卻一知半解,如今一訪,才知道鑄造馬來短劍過程著實不易。
來到阿都末金的鑄造馬來短劍工作室,才知道單是第一階段已經不簡單。原來,馬來短劍的刃,是利用多種不同性質的鐵與鋼料鑄造而成,非常耗時費力。
國內現有的馬來短劍匠工不多,我們可能會失去這美麗的工藝,我們應珍惜它的歷史文化價值,並保留此文化遺產。
當看到這位熱愛文化遺產的銀髮匠工,堅守崗位及對一件事物態度的認真,忍不住肅然起敬!希望這項傳統文化,永續傳承。
更多圖見: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6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