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上山作画笔触巅峰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上山作画笔触巅峰

特约:子若
图:杨凎翔、受访者提供



今日登场
中国出名高山画家陈大卫
人人心中都有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理想」,为了攀登理想之巅,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越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山峰,只为了在有生之年成功攻顶。过程中,挫折与成就,泪水与欢笑共舞,再艰苦也要笑到最后,才能完成攻顶之路。

在现实的生活里,中国当代油画名家陈大卫(原名陈士杰)真真实实爬过了世界上的许多大山名巅,特别的是,他不只是爬山还画雪山,把山峰大气雄伟的形态、把山峦变化无穷的面貌,用一种敬仰的心态,一种大写意的画风,定格在他的画纸里。

他是中国第一个从事登山主题创作的画家,长期在西藏从事登山主题创作,这个独有的作画经历奠定他在中国画坛的成就与地位。他曾于2011年获英国世界纪录协会颁发“世界上高山作画海拔最高的人”世界纪录奖状,画作也曾被中国官方印制成邮票和电话卡,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签约画家。

这个四月天,陈大卫来了!他为大马人带来了“笔触巅峰”画展,展出他在过去那些年在各个名山大川留下的足迹与画迹,从而对这个从山里来山里去的油画家有更多的认识,也对山有更深的理解。



上个周末,踏着午后的阳光走进吉隆坡孟沙(Bangsar)惹兰马洛夫(Jalan Maarof)路旁的Art Square Gallery,见到了陈大卫在他的山画之前作修饰与整理,为那一夜的开幕作最后一刻准备。

累积实战经历功力逐步高升

山里有风险,陈大卫知道;山里有灵感,陈大卫更是不能不知道!一次的高原雪山攀爬经历,促使他从此认定以登山、画山作为他的生活规律。

当时,陈大卫本打算沿着草地和雪山的路线去体验生活,途经四姑娘山时,在专业登山向导劝告下, 他尝试攀登四姑娘山,“可是,我当下对山下与山上存在的差异理解并不多,殊不知,爬得越高山里的气温越寒冷,单薄的衣着根本抵挡不住被包围着的寒气,冻得浑身发抖,不得不走回头路。”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登山常识和预测不了的变化,都不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包括怎样的石头不能踏,怎样的云预示快要下雨/下雪了。”那一次的登山给了他相当大的心灵冲击,他一直以来都热爱大自然,却原来对大自然并不了解。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开始到登山的专门店添购登山装备,同时也如海绵般大量吸取登山的专业学问和知识。

他说,这些专业的登山装备使他得以爬得更远更高,也让他在攀登的过程中将风险降低。这个大发现和转变,注定了他与雪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登山的乐趣无穷,也开拓了他观山和画山的视野,“以前在丘陵看到的视野,跟大山上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那种站在高山上博览群山,天地万物一览无遗的情境,顿时让我陷入无限的激动,热泪盈眶。”

过去这些年来,他的登山足迹和画迹,留在了世界各地的八座大山里,包括有“非洲屋脊”之称的吉力马札罗山(Kilimanjaro)、南美洲第一高峰阿空加瓜峰(Aconcagua)、四川省邛崃山系的最高峰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著名雪山雀儿山、青海的昆仑山、西藏的珠穆朗玛峰等等。

实战的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一山还有一山高”这句话的涵义,也让他的绘画功力更加深邃且有厚度。

偏爱亲近神秘仙境!

每个走过岁月的人,身上都带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陈大卫的故事,自然从他与身处大自然的雪山何时开始结缘说起。

跟许多小朋友一样,童年时的陈大卫是个喜欢钻入大自然怀抱里去耍乐的孩子,“当时单纯是为了好玩,实际上,对大自然并没有太大的感受。”

但这个来自辽宁省沈阳市里的小陈大卫,却总是舍不得远离大自然,尚记得曾经一年不回家,只为了待在乡下农村亲戚的家,老爱往那里的山丘游乐去。

稍微懂事以后,他方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方水土的人们,而且,大自然赐予了这群城里长大的人,一个心灵得以自由自在的空间。

不说不知,这个总是在户外跑动的小陈大卫,也有静下来的一面。

由于受到父母和哥哥的薰陶,他在画画方面的天资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在成长岁月里,他曾跟随着大哥在工厂做绘画工作,奠下深厚的美术知识;直到后来,他进入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就读,才算是真正获得了系统化的绘画专业培训。

尽管如此,学画画的期间,他的心绪还是锁定在大自然,所以当老师带领着他们这群绘画系的学生到户外写生时,正中其下怀,也让他得以一展所长,并且锁定大自然其创作主轴,“尤其对山情有所钟。”

但凡导师给班上的同学创作任务时,他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山长水远跑到四川去找座山来作画。

有人惧山的高不可攀,怕山的神秘魅影,偏偏陈大卫想要不断地亲临其境,“当你爬上一座小山时,总望到那连绵起伏的山峦 ,我总是想怎么对面还有一座山呀,于是乎,我又拼了命爬上另一座山。”

对于山,他总是有一种无法自拔的探险和探索心愿,“我带着奇妙的心,去亲近山。”人到中年以后,他依旧记得的是,人们不都说山里住着神仙吗?“看着围绕在山腰间的云海,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那是神仙腾云驾雾到山巅来了!”

守得风过云散见山明

陈大卫第一次在雪山作画的经历,始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上。“为了印证自己在雪山作画的能力,我选择在1995年的春节里,同时约了两位摄影朋友,一起登上长白山。”

冬季的长白山,即便是在山下也很寒冷,但因为他有了登山的装备,大大提升了他登雪山作画的能力,“长白山虽然不高,但山里的气候往往是变化莫测,记得当时我刚把画架架了起来, 山里却骤然刮起了大风雪,眼前的视线顿时一片模糊。”

在那种情况之下,如果他选择放弃的话,即使走回头路也要耗费3小时,一路上依然是非一般的寒冬;在严寒中,他选择了坚持等下去。

身处在酷寒的长白山上,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充饥御寒,“我第一次知道巧克力放在口里,竟然是不会融化的。”可想而知,当时的气温有多寒冷,每当风雪吹过时,他都会躲在一个雪窝里。

仅此一回,不能重来!

在掌握不了下一刻景色变化的处境下,每一回出现的模糊情景,其实给了他直观的感受,他解释,在雪山上经常是一片云带来风雪,只要风过云散,眼前的景色又会再次出现,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后来累积了无数次登山作画经验后,他深明一个道理,每一次的登山经历都可能是他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所以,一旦成功登上去了,就无论如何都要伺机把它画在纸上,因为同一座山可能不会重登,画它也就不能重来,意思就是不能take two。

“既然遭受了如此艰苦,那就一定要等到可以入画的场面。”他一直耐心地等,就只是为等到山的雄伟。他形容,山有各种表情和风姿,风和日暖的高山是喜悦、狂风暴雪的是因为它愤怒了。至于不怒吼时的大山则像个善良的神仙或是安静的美少女。

他认为,山之所以动怒,很多时候是跟人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有莫大关系的,因此,他对山一直都抱持尊重的心态,他甚至会与山对话。“我说,长白山神呀,我会在这里静静地等,直至你的微笑出现为止,希望你能开恩……”

这个举动出自于自己心灵对山的期望,在自然规律的配合下,他的期盼往往都能成真。如果说风雨过后出彩虹,那么在山里,风雪过后出阳光,“那种金光闪闪是多么赏心悦目呀!”

带着崇敬心接近山

从陈大卫的画作中,人们看到远远近近不同角度的高山,“我会根据登山路线去决定从哪个角度亲近它,在哪个高度画它。”其他登山者的目的是攻顶,他却给自己多加画山的任务,是以,他爬一座山的时间比其他人还要长。

每一次爬上一座高山,他都不以“征服”为目的,“以世界第一高峰珠峰为例,它在藏民族眼里,每一座山都有神灵在守护,所以,我用一种崇敬且宁静的心,一步一脚印地亲近它。”

他甚至把珠峰列入其绘画生涯中“永远画不完的主题”,他语气认真地说,不同的时期,他对山的感受是不一样,所表现的画风也都不尽然相同。

为此,他分别从尼泊尔和西藏登上珠峰的南北侧,在不同的高度见证它的丰姿,“最高海拔的作画经验,是站在7000公尺的珠峰山上……”我想,大家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身处如此高的海拔地区,他首先必须进驻扎营的大本营,首两天的心情和动作,必须大幅度的缓慢

下来,“当静坐在营里面时,我一直都在观察四周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心灵创作机会,从不同的情境中构思出不同构图,同时也让我有时间构筑一幅全景图。”

一路走来,他每升高500公尺,他都会从袋子里掏出随身携带本子和钢笔,迅速地作画。这一次他呈现在大马读者面前的画作,皆是当地即席完成的油画,“每一座山都会画上大大小小十多幅。”

在恶劣环境抢时间创作

在恶劣环境和时间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基本上,陈大卫的每幅画都必须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此外,由于风雪中的他根本无法脱下手套作画,所以也无法采用小画笔画出如尘般的细微末节,而是以大画笔豪迈地刷出山在亮面时的洒落和暗面时的层次。

所以,他画山是结合了对山的感受和美术技巧,再以大大写意的形式表现山的概念,“山是刚劲有力的,我认为,以奔放大气的手法来传递山的美,是最适合不过的。”因为这个在雪山上与众不同的创作空间,使得陈大卫训练出独创一格的大写意山画,笑傲江湖。

他深知不是每一座美丽的山都能让人亲近,山的构造、山上的空气稀薄和寒冷,都让登山成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从一座山再投入另一座山,他却深深领略山是坚强、刚毅和正义的化身,所以,“爱山、登山与画山”成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

未来,他给了自己一个“七加二”的登山作画目标,那就是以完成七大洲的最高峰、南极(南极极点和南极洲文生马希夫峰,Mount Vinson Massif)和北极的探索,一旦完成就等同于圆满了他登山作画的大满贯,“我争取在2016年完成,但所有行程还得仰赖大自然的变化来成全。”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