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雨豪:中国人的新加坡之梦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病逝,对于亚洲、对于世界,都是无法轻描淡写的事件。过去的一星期里,我们看到各国政要、民众和大大小小的媒体,不约而同示以惋惜和尊敬,关注著新加坡的一举一动,报导新加坡民众哀悼,为李光耀送行。
且看中国媒体,仅在23日当天几乎所有的大型媒体都立马设立了集合李光耀病重入院以来相关新闻、报导逝世、各国悼念及介绍他生平的专页,如《新华网》的“李光耀1923-2015 病逝”、《中国日报》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病逝”、《凤凰网》的“光落狮城”、《网易新闻》的“一个时代的终结”等。中国大陆最大的搜寻引擎“百度”,更建立了专门的悼念网页专栏,让网友通过网路致以哀悼。
有难以言明亲切感
接下来的日子,回顾李光耀在中新关系上点点滴滴的新闻,更是络绎不绝。不可置否,中国民众对李光耀、对新加坡似乎有一种难以言明的亲切感。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有二:
首先,这是一种华人社群的概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他的著作《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提出了“想像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共用深远的文化基础。如果基于自我认同(self-identification)的原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能否被称作一个民族,还有待商榷。
但我们不妨看看相关性的方面:中国大陆南部和香港的商人好拜关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商亦是如此;不少印尼华人已经丢失了华文,却仍保留着过年的习惯。文化是将世界各地的华人社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既抽象又实实在在。立足于此,并且超乎文化的就是关于“根”和“源”的讨论,相近的文化似乎暗示着相近的根源。在新加坡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领袖时,这种概念上的联系使得中国民众或多或少若有所失。
华人国家发展范例
其次,引用李显龙总理23日演讲时说过的话:“在他(李光耀)领导下,我国成功从第三世界,晋升第一世界,成为一个让人民引以为豪的国家”。虽然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站在英国殖民遗产的肩膀上,自独立之初就已经超越了第三世界的范畴,这并非本文关注的要点。
事实是,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作为国家发展的例子,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不少中国民众亦将经济发达、环境健康、国民素质高的新加坡,看作是华人国家社会发展的范例之一。反观中国,除去经济总量外,环境、国民素质、社会和谐等方面,仍有不少急需改善的地方。对李光耀致以哀悼,对新加坡致以认可,也是对中国现状的反思。
(寄自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