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雨豪:中國人的新加坡之夢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溫雨豪:中國人的新加坡之夢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病逝,對於亞洲、對於世界,都是無法輕描淡寫的事件。過去的一星期裡,我們看到各國政要、民眾和大大小小的媒體,不約而同示以惋惜和尊敬,關注著新加坡的一舉一動,報導新加坡民眾哀悼,為李光耀送行。



且看中國媒體,僅在23日當天幾乎所有的大型媒體都立馬設立了集合李光耀病重入院以來相關新聞、報導逝世、各國悼念及介紹他生平的專頁,如《新華網》的“李光耀1923-2015 病逝”、《中國日報》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病逝”、《鳳凰網》的“光落獅城”、《網易新聞》的“一個時代的終結”等。中國大陸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更建立了專門的悼念網頁專欄,讓網友通過網路致以哀悼。

有難以言明親切感

接下來的日子,回顧李光耀在中新關係上點點滴滴的新聞,更是絡繹不絕。不可置否,中國民眾對李光耀、對新加坡似乎有一種難以言明的親切感。筆者認為,背後的原因有二:



首先,這是一種華人社群的概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他的著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提出了“想像的共同體”這一概念。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共用深遠的文化基礎。如果基於自我認同(self-identification)的原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能否被稱作一個民族,還有待商榷。

但我們不妨看看相關性的方面:中國大陸南部和香港的商人好拜關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商亦是如此;不少印尼華人已經丟失了華文,卻仍保留著過年的習慣。文化是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既抽象又實實在在。立足於此,並且超乎文化的就是關於“根”和“源”的討論,相近的文化似乎暗示著相近的根源。在新加坡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領袖時,這種概念上的聯繫使得中國民眾或多或少若有所失。

華人國家發展範例

其次,引用李顯龍總理23日演講時說過的話:“在他(李光耀)領導下,我國成功從第三世界,晉升第一世界,成為一個讓人民引以為豪的國家”。雖然有學者認為新加坡站在英國殖民遺產的肩膀上,自獨立之初就已經超越了第三世界的範疇,這並非本文關注的要點。

事實是,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新加坡作為國家發展的例子,無疑是十分成功的,不少中國民眾亦將經濟發達、環境健康、國民素質高的新加坡,看作是華人國家社會發展的範例之一。反觀中國,除去經濟總量外,環境、國民素質、社會和諧等方面,仍有不少急需改善的地方。對李光耀致以哀悼,對新加坡致以認可,也是對中國現狀的反思。

(寄自澳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