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不只是文字 是心手相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不只是文字 是心手相伴!

報導、攝影:譚絡瑜(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牽手》是許裕全告別、悼念母親的文章,字字真情流露,叫人讀到淚眼婆娑。這篇文章是他母親往生后幾個月所寫,常常寫不下去,寫一段哭三次。發表后迴響熱烈,很多讀者告訴他,看了文章后,改變了他們對家中老人家的看法,也給了他們勇氣去面對父母的生死。他雖不認為文字可以掏走憂傷,卻見識了文字的力量,文字能夠為經歷過生死之痛的人們,帶來一些溫暖的關懷。

在孝恩館舉行的《緣了‧情未了》文字力量自我療癒講座會上,三位主講人:佛光山新馬總主持覺誠法師、馬華作家許裕全以及文字工作者李秀華,與大眾分享通過文字力量療癒自身的故事。

許裕全出生在新山,19歲離開大馬去台灣唸書,畢業后回馬工作,與父親的感情是他生病時建立起來。父親病故后兩年,長期洗腎的母親也病逝。

他用文字為自己療癒喪親之痛,也感動了許多讀者。《從大麗花到蘭花》一書是他在新山中央醫院兩個病房,奔波照顧同時生病的父母的故事,文筆幽默動人,有笑有淚。



學習靜靜說聲再見

醫生從白簾布裡退出來,說:留一點時間給你們家屬。

當時猜不透那是什麼意思。后來才知道,那是醫院的標準作業程序,當救治無效,身為家屬的我們擁有約莫十至十五分鐘的私人時間,在被圍起來的白簾布內,和母親好好相陪一段,好好說再見。

母親走了嗎?

風停雨歇,我沒有號啕大哭。我只是牽著母親冰冷的手,輕聲的唸著經文,靜靜地流淚,再靜靜地抹去眼淚,心裡不停地問,母親,是真的不在了嗎?……

我抽身離開,站在醫院的長廊外,一個無人看見的所在掩面哭嚎一陣,徹底傾瀉滿腹的心酸委屈。然后踱回病床對醫生說:呼吸停了,不救。心臟停了,不救。血壓低了,不救。每個答案都錐心刺肉,我回頭看看母親,重新牽她的手,滿是愧疚,對她說:抱歉了母親,走到了這一步,這次我真的要放手了。

然后無奈地看著醫護人員,一件一件的卸下母親身上的醫療儀器。從主治醫生恩賜的最后片刻寧靜裡,我學習靜靜地說:再見。

對于這體貼的安排,不知該傷懷還是感激。我拉起白布簾,隔開周圍的雜蕪凌亂,牽著母親的手開始自言自語,一再的懷疑:母親是在還是不在了?

不久醫護人員把我支開,說要幫母親淨身。待我回頭踅進加護病房,母親的身體已被白布緊緊包裹,雙手束綁在肚腹上,像一具木乃伊。主治醫生交給我幾張單據,確定了:七月廿四日下午三點一刻,星期天,注記母親和這個世界說再見的時間。死因:肺感染。(文字節錄自許裕全《牽手》一文)

將思念長存心裡

“往生親人,就像有首歌的歌詞一樣,忘不了。能夠當親人,是這生有緣,怎能忘得了?”覺誠法師對生死看得太多,明白痛苦是用情太深。

覺誠法師8歲喪父,母親如今也已往生。思念親人並無不妥,法師也常對往生的母親照片說話,出遠門告訴她一聲,風景很美也跟她分享。她在母親往生后,把與母親的對話寫下來,做成一本厚厚、很美的紀念冊,送給母親的子孫們做為禮物,歌頌她一生付出教養兒女的功德。

法師提醒大家,一直沉溺于哀傷中,只會折磨自己和影響周圍關心你的人。試著轉念,將思念化在心裡,永遠存在。

法師說:“有些不孝子衣服一脫、說聲Goodbye就忘了,這不行。我告訴他們:要悲哀久一點。”家人可以把對亡者的愛化成凝聚家庭的力量,或把愛分到別人的身上,將負面情緒升華。生命可以奉獻大愛,發光發亮,不要陷入悲哀,要相信黑暗后,必有太陽升起,陽光會溫暖照著你。

法師分享面對喪親之痛的療癒方法,例如寫出兩人從認識到離開的故事;或抄寫《阿彌陀佛經》十遍,最后加上“請你放心,我很好”幾個字,讓他安心離去。

她說,親人即使往生了,也永遠在我們心里面,仿佛沒有離開過。不要把世俗的愛綁住,那沒有意思,要超越。我們也可以發願,下輩子再相遇,感情下輩子再結,緣永遠不斷。

能陪父母到最后
是我的福氣

生死,是人生必修功課。至親摯愛往生,留下來的人哀痛無盡期, 文字能掏走憂傷嗎?

父母離去幾年后,許裕全在講座會談到喪親、生死課題時,仍眼泛淚光。子欲養而親不在,在清明時節,追憶父母的孩子們感受最為深切。

1.你侍候父母由生病至臨終的過程里,已經非常盡力了,有沒有哪些事和關懷的方式,你認為如果時光倒流,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父母連續生病,對我是個難題。有時我更希望兩老能早些病,好讓我能欣然地站在前方等待他們痊癒,而不是提心吊膽數算著他們臨終。愛,也有使不上力的時候,苦痛可以瞭解但不能代替。面對親情,我總是柔軟,因為我是俗世凡胎之人,總覺得被情託付,為愛著身是一件幸福的事,雖然我時常要流眼,才能漸漸地把眼前、下一步看得更清楚。

我和父母的革命感情,是慢慢磨合出來的。父母以身之殘缺對照我心的殘缺,最后大家都找到拼圖裡遺失的那一塊,那些情愛也都是從裂縫中滲透進彼此心裡的。

我不曉得“盡了全力”這句話有沒有刻度,像業績一樣覺得自己達標了,從此無憾。其實沒有,我覺得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會把他們抱得更緊,把從生死交關乞討回來的時間,用年用世紀來過。在病痛之餘,也可以有快樂的給予。那時我已經做好了面對“一無所有”、“歸零”的勇氣與準備,我更應該從零出發,替他們把1和2找回來,甚至慢慢走向100。

2.我們能夠在父母、親人臨終前,如何給他們最人性的關懷?

總覺得,母親雖然膽小,面對死亡,她卻比父親勇敢。母親不止一次要我暫停她的洗腎療程,是我以各種誘因騙過她摧折心肺的疼痛,一次一次挨下去的。原因只有一個,我捨不得她,我愛她。我答應要照顧她到一百歲,直到我抱不動她為止。

父親被醫生宣判大限時,還有充裕的兩天時間,讓他跟家裡的母親、哥哥及妹妹說再見。只是夜裡他病情反覆,痛苦至極。我都在他身邊,手停靠在他胸前唸經安撫。那是全家都睡著的夜裡,大家都疲累不堪。我和父親兩人,成了夜裡不眠的人,和時間拔河,和暗中幽靈對話。直至父親去世,我都在身邊,看著他鼻息轉弱,轉無。

母親的情況也是一樣,在醫院裡,從牽手到放手,我的陪伴,可說是由始至終。那是我的福氣,父母給我的最好禮物,我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也沒有捨棄對我的依賴,我是不允許他們這麼做的。

臨終,不是文字,而是心與心的陪伴。最人性的關懷,不過如此。

靠自己文字療傷

文字工作者李秀華與婆婆相處8年,卻在她往生后用了17年,仍無法在提起婆婆時不流淚。悲傷是很細膩、很孤獨的感受,沒有人規定用多長時間去療傷。

她通過報導別人的故事與撰寫大量身心靈文章,內觀自已長達17年的喪親之痛,而慢慢走出悲傷。她相信,文字療癒需要靠自己。當一個人在書寫時,一些情緒或許會跑出來,比如憤怒、悲傷,不滿等。這些情緒就是一股能量在流動,透過寫作而釋放出來的。

后續關懷
聆聽喪親家屬的痛

又是清明,祭拜亡者,憶起已離我們而去的摯愛至親,以及那段生死交戰的過程,點點滴滴在心頭。悲傷無期,還未走出喪親哀傷的你,需要繼續被關懷……

“你還好嗎?”簡單的一句話,像一道溫暖陽光,照入喪親者黑暗冰冷的世界。

面臨親人過世,是件很煎熬也很不容易的事,不捨激動是免不了的心理反應,悲傷難過也是其中一種情緒表達。有的人能自我調適,心緒很快達到解決和復原。但也有人無法調適過來,深陷哀慟之中,不可自拔。

喪親者陪伴亡者走完最后一段路程后,在相關節日裡,持續以關懷的心,提供他們必要的咨詢及追思協助,這是更人性化的后續關懷。

孝恩集團多年來一直努力推廣生命教育,重視人性關懷,透過電台、報章、演說、培訓及工作坊,讓大眾對生死有更多的關懷。孝恩也成為本地第一家提供后續關懷輔導服務的殯葬業者。孝恩輔導與咨商提供電話支持、個別輔導、家庭輔導及團體輔導,讓喪親者在輔導師陪伴下,走過悲傷。

孝恩喪親輔導師傅玉環從2012年開始做后續關懷電話咨詢服務,有2年多經驗。她的部門有三位從事生命關懷的專業人員,分別負責不同個案,用廣東、華語及英語,為喪親者提供為期一年的喪親陪伴服務。

一年五通電話關懷備至

電話中,玉環的聲音溫柔可親。她解釋,輔導師的角色,是對喪親者提供耳朵與支持,孝恩為喪親者提供的后續關懷是為期一年的五通電話。

臨終、往生、入殮、治喪、行奠、舉殯,完成了告別儀式之后,當陪伴身邊的親友離去,喪親者恢復日常作息,面對沒有了亡者的生活,才是最需要人關懷的時候。

孝恩輔導人員會在喪禮結束7天到10天后,主動打第一通電話給家屬表達關心。玉環解釋,雖然只打給其中一位家屬,比如喪偶的伴侶,或喪父、喪母的孩子,但其實是服務整個家庭。

一般而言,悲傷輔導能有效協助個案克服強烈的悲傷情境,並使悲傷得到舒緩。但對于喪親這件事的認知上,每個人對悲傷經驗也會出現不同模式。有的家屬比較快打開心門,有些家屬會猶豫或拒絕陌生人的關心。

第一通電話,輔導師會先簡單介紹服務,透過談話對象,去了解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況。久病在床的往生者家屬,因為有心理準備,通常比意外往生者家屬更快適應喪親之痛。但每個人對于傷痛的療癒能力都不同,輔導師會針對不同情況評估處理。

第二通電話,一個月至49天后,若家屬繼續訴說同樣的故事,或悲傷情況惡化,輔導師會邀請對方多說或見面會談。

第三通電話,三個月后至100天后,一般佛教徒為亡者做完百日祭,悲傷又會來襲。

第四通電話,半年后。第五通電話,一年后。亡者的週年祭往往提醒家屬正式告別,重新勾起傷心回憶。若一年后,家屬依然陷于悲傷,輔導師或會延長關懷時間。

家人如果陷入複雜性的悲傷,且持續一段時間無法恢復一般日常生活運作,並出現憂郁症狀況,此時,就需要尋求協助或安排就醫。一般上,輔導師不會馬上介紹他們看精神科或吃藥,而是在電話上先做評估,建議他們向身邊的支持系統,例如談得來的親友或宗教尋求支撐。

喪親者漸漸接受了親人往生離開的事實,心中悲傷通過管道抒發,生活重回正常軌道,電話輔導關懷的時間,隨著每一通電話慢慢變少,從10分鐘變5分鐘、1分鐘……當喪親者走出悲傷,不再需要輔導,也是輔導師功成身退之時。

聆聽時抱以同理心

輔導師接觸的是甫喪親的傷心家屬,在遭逢重大哀傷變故的家屬前,必需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同理心,也需要具備喪葬習俗禮儀知識。

有些喪親者會問:人死后去哪里?我的親人有投胎了嗎?輔導師會先了解家屬的宗教信仰,如何理解生死,適不適合給予自己的看法。

輔導師更像一名陪伴者,無條件接納與從容的陪伴,使喪親者能安心地讓人陪伴,能放心吐露心情,這便是最美的安慰。

根據傅玉環的經驗,輔導電話長度不一定,快則一分鐘、20分鐘、半小時,長甚至可達幾個小時,視乎家屬需要而定。有些家屬在電話中情緒失控,哭起來,她會安靜讓對方抒發,耐心等候對方情緒平伏。

有的人不願意談及亡者,選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一個人療傷,她也不會勉強對方談話,尊重同時也讓對方知道,當他們需要一個耳朵聆听時,想找人說話,可以主動找輔導師。

節哀順變的話反而少說了!

傅玉環覺得,東方人普遍上習慣把悲傷情緒壓抑,華人可能不太習慣用言語說愛,但可以用行動去表達關心。例如主動打電話給喪親者,鄰居可煮食物與喪親者分享,幫忙喪偶的單親者繳電費或買東西等,讓他們感覺真實陪伴和支撐的力量。

助人度過喪親之痛,是很不容易的事。喪親者會覺得一切都得自己承擔,感到非常孤寂。輔導師只要用最人性、最同理的方式給予或接受安慰,絕對有效陪伴喪親者走過苦痛,度過人生苦難。

她未當輔導師之前,常听到人們對喪親者說:你要節哀順變,要堅強。現在,傅玉環反而說不出這樣的話。其實喪親者很多都很堅強,打點喪禮大小事情,招待親友,想辦法要自己吃東西,提醒自己要堅強,已經盡能力做得很好。要他們節哀順變,叫他們別難過是不容易的。

哀慟四階段

第一個階段,接受喪親的事實。

第二個階段,充分經歷哀傷的痛苦。

第三個階段,逐漸調適到一個逝者不在的現實環境。

第四個階段,在情感上能夠把逝者放在心中的一個位置,並在現實生活中繼續走下去。

消除誤解對生死不再恐懼

臨終與生死關懷,在馬來西亞仍是一門非常新的知識。公眾對于治喪服務人員、禮儀師與輔導師的角色感到好奇。喪葬禮儀師服務的對象,是甫失去生命的亡者,而輔導師服務的是喪親家屬。兩者都是抱以尊重生命,尊重亡者的態度,秉持赤子之心,無欺于家屬及亡者,竭盡心力,協助家屬護送亡者最后一程,然后持續以關懷之心,幫助他們適應喪親之痛,回到正常生活。

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是一門專業的學科,輔導師必需有專業的學習和訓練,而且不斷進修和學習,充實自己的學識和技能。玉環表示,自己也在每一個輔導個案里,與家屬們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生死文化不是一天形成,要改變人們對生死的誤解、恐懼,也並非短期內可做到。大馬華人社會比起多年前,對于臨終喪親關懷已經有更多醒覺和關注。傅玉環希望,更多人能夠不避忌談論生死,讓我們為往生者與喪親者送上更多人性關懷。

想要走出悲傷先認識悲傷…

對于生死,我們學習從容面對,生死之間的人性關懷,是一堂你我都需要上的課。

常見的悲傷現象有哪些?

喪親后哀傷的感覺,包括有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等,這些情緒都有可能發生在哀悼期間喪親者的身上。

因為悲傷,喪親者常出現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或過動、哭泣、舊地重游及隨身攜帶遺物以及珍藏遺物等行為。

而在生理感官知覺上,喪親者可能會有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人格解組的感覺(比如:走在街上,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是真實的,包括自己在內)、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以及口乾等。以上這些感覺和行為只要還在受控的範圍內,都可以視之為常見的悲傷。

哀悼的時間多久為宜?

不管是上述的感覺、認知、感官知覺、行為上的各種反應,其實都可能發生在每一位喪親者的身上,只要是在短時間內的行為反應,而且過一段時間后就自行消失並恢復者,就不用太過緊張或反應過度。

但是,當某一種感覺持續過久、過強時,就有可能變成複雜性的悲傷反應。當家人有複雜性且持續的悲傷反應時,家庭成員就不能忽視,必須安排輔導或治療,以免衍生成更嚴重的心理及精神問題。

助念正念化悲戚為安詳

家人臨終一刻,親人心緒慌亂、不捨、悲痛。在這關鍵時刻,除了安撫家屬情緒,更重要的是讓亡者提起正念,在寧靜溫馨氣氛中往生。

郭月誼是馬來西亞克切拉(Kechara)佛教中心講法師,24小時on call,哪里有佛友有親人往生需要助念,或病者情況緊急、進入彌留,一接到電話,她就馬上趕去,有時北上南下趕場。雖然忙碌,她都不感覺累,因為助念能夠幫助人,意義重大。

佛教徒往生時,家屬會替往生者誦經唸佛,稱為“助唸”,希望憑藉著親友的唸佛之力,來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氣氛溫馨而寧靜。

有4年助念經驗的郭月誼解釋,助念分兩種,一種是亡者歸終后的服務,一種是臨終者在彌留狀態中,處於“要走、不要走”之間的助念。

她常在凌晨一兩點,或大清早接到緊急電話,請她去醫院或家里,為臨終者助念。她就會馬上開車與志工趕過去。

臨終助念對往生者的助益是顯見的,根據她的經驗,很多病者臨終前在助念中寧靜離世,遺容安祥。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約一兩年前,一位昏迷幾週的病者情況危急,當她去到開始念經,病者血壓就開始下降,家屬圍著哭。她唸了15分鐘,病者就斷氣了。

通常往生者咽最后一口氣后,講法師都能理解家屬激動和悲痛的情緒,但也明白這是最關鍵時刻,一般會勸請家屬先行離開一會,以便進行助念。

避免碰觸遺體

郭月誼解釋,從佛教角度而言,人死后仍有心識,亡者的心識在四處飄動,常常會回到最熟悉、最喜歡去的地方。比如,有的人往生后,友人聲稱仍在他生前最常去的咖啡店看到亡者靈魂,或有親人說在家里見到亡者。

根據佛法解釋,人死后的中陰身在49天內,不停經歷生死,直至49天后投胎為止。去世后三天內是重要關鍵,以幫助靈魂投身去比較好的地方。

人死如蝴蝶脫蛹而出,靈魂脫離肉身得經歷有如火山爆發般的痛苦,碰觸肉身會帶來極大痛楚。講法師會婉言勸說家屬勿碰觸臨終者遺體,避免他們因為不捨家人而走得不安寧。

藏傳佛教相信,心識如氣,會從觸的地方流出,如果碰到亡者身體中間,亡者會到中等投身處;若碰到腳,會墜落地獄道。正確的做法是拉扯亡者頭髮,讓心識從頂輪出來,投身到上好的去處。

人去世后,先助念3小時,才開始移動大體或進行淨身。有些人在醫院往生,由於時間上不允許,也會爭取助念20至30分鐘。4年前月誼開始為病者做助念時,不容易進入醫院,但近兩年,一些政府和私人醫院慢慢開始重視臨終關懷,也允許他們進入ICU病房為病者助念。

講太多不如借出肩膀讓人依靠

做臨終助念,接觸許多生死,月誼坦言有時也會感到難過。她試過為一位患癌婦人助念,由於她病重多年十分痛苦,也很不甘心,一直放不下,助念了整兩個小時,才結束掙扎離世。一邊為病者助念,一邊必須安撫家屬情緒,講法師必須很有經驗才能主持大局。

講法師也會與志工到葬禮法會為往生者助念。佛教葬禮簡單、莊嚴,進行頌經、灑凈、供養等儀式,都是為了寧靜地送別往生者。而儀式另一層意義是人性關懷,照顧在生者的感受,讓他們好好與躺在棺木里的往生者告別。

月誼表示,安慰家屬不必太多語言,也不用說大條道理,有時候家屬只需要有人借出肩膀給他們依靠,或握握他們的手,遞上紙巾,就是很好的關懷。

勿牽掛
讓往生者一路走好

林達民去年加入克切拉佛教中心祈願堂當全職志工,擁有豐富的助念經驗。他相信,助念能夠幫助眾生,也幫自己消業障、做功德。

雖說人有生即有死,但大多數人對死亡沒有心理準備。除非有學佛修行,否則在臨終時無法應付,或需靠同修助念,或向長輩、殯葬業者討教。學習助念,除了幫人,也等於為自己臨終一刻提前做好準備。

林達民表示,佛陀說人生一定會經過生老病死,對死亡要有準備,不恐懼。“替別人做法事,有時會想,也許下一個睡在棺木里的就是我。”

以平靜心面對死亡,是佛教徒最理想的善終。做臨終助念,他都會安慰往生者,叫放下、勿牽掛,跟著佛光向前走,或往光的地方去。

他會特別叮囑家屬讓往生者沒牽掛,因為人往生后49天內,我們雖然無法看見往生者的中陰身,但我們的心思感受可以傳達給他。若我們傷心,悲傷會放大100倍傳達給他,令他更痛苦,難以離開。於是,家屬更應盡力保持平靜的心,告訴往生者:雖然不捨得你,但我們會照顧自己,切勿牽掛,我們送你先走!

先知死方能活得明白

年輕全職志工黃明川雖然沒有真正參與臨終助念,但從講法師們身上看到處理生死的態度,對生死有一番體悟。

年輕人一般上都不會想到自己隨時會離開人世,當他听到與自己同齡人突然去世,心情難免沉重,但因為學習佛法,了解生命無常,他因此更珍惜生命。

欲知生先知死,懂得了死,才能活得明白,更珍惜生命。

用尊重包容不同宗教

克切拉佛教中心會員James,分享了他父親往生的故事。父親突然中風去世的一刻,不免慌亂。家人宗教各不相同,有佛教、基督教,也有無信仰者。身為家中老大的他修佛法,雖然知道臨終助念的重要性,但也不能阻止家人碰觸父親肉身。

畢竟悲痛與不捨乃人之常情,宗教信仰不同,處理生死的方法也大有不同。西方人會擁抱親吻往生者道別,但對佛教徒來說,碰觸往生者的肉體會對他造成更大痛苦。

他說,師父教導要有伸縮性,沒有一定的規定,家屬可以依不同宗教,做各自的儀式,以尊重包容的心態,為往生者告別,讓他在平靜和諧的氣氛下離開,前往更好的去處。尊重、包容,也體現了佛教徒的美德。

最教他感動的是,父親出殯當天,一些平常不是很熟的教友,也花時間來陪伴,送父親最后一程,令他與家人感到很安慰。葬禮完成后一兩週,講法師與師兄姐來探訪慰問,听到師父說:你父親已去投胎,可以放心。他當下釋然,“誰都不想親人死后變成孤魂野鬼,或變成貓狗,听到這個答案,是最大的安慰。”人性關懷,讓他與家人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寵物往生也可助念

克切拉佛教中心的助念服務,收費視法會天數而定,介於4000至9000令吉。香積廚也會為孤苦無親的流浪漢,籌錢辦葬禮和做助念。

郭月誼特別提到,很多人忽略了動物的臨終關懷。在佛教觀念中,所有眾生不管是人類、畜生或鬼界朋友,都是一視同仁。一些人在寵物死后,馬上將寵物遺體丟進垃圾桶,那是不對的。動物的屍體也有靈的存在,不要隨意遺棄,應該為牠們好好安葬,希望牠們不會墜落鬼界永不超生。

克切拉祈願堂也為寵物做助念法會,而渡亡靈法會同時為人和動物助念,收費同等。

臨終一念間
安撫傷離別

各種苦之中,死為最令人痛苦的事。死者自然苦,親人也因與他死別而苦。以溫暖人性處理臨終,不僅尊敬亡者,對悲痛的家屬而言,也是一種關懷和安撫。

過去,臨終助念在本地還不算普遍,一般人依據傳統民俗習慣處理遺體,卻忽略了如何為亡者解脫生死,离苦得樂。為此,法軒法師在1994年開始發起助念。

最初,他一個人到醫院、往生者家里做助念,后來開始組建24小時助念團,隨叫隨到,親自助念亡者數百人。時至今日,彌陀道場在雪隆、彭亨、柔佛、新加坡、印尼都有助念團,曾在道場學習助念的佛友無數。

臨終處理,不要迷信

法軒法師是彌陀道場(淨宗道場)導師,1992年出家。早年曾在泰國學過小乘,也曾學過很多法門,后來研習《楞嚴經》,提倡專修專弘淨土,同時也提倡臨終助念不遺餘力。2004年開始,每年主辦大型彌陀助念法會,今年彌陀助念法會將在8月14至16日舉行。

法師講法引經據典,深入淺出,語言樸實平直,令聽聞者信心堅固。2001年在綠野國際展覽中心,向幾千名法友現場示範表演臨終助念,並錄制成DVD讓大眾認識臨終助念對亡者的利益。

他在示範時點出,一般世俗人對于臨終處理有很多迷思迷信,比如:讓往生者躺在草蓆上,以免穢氣沾到家具;在遺體胸口放一棵草,以免被雷打到爬起復活;擺一碗白飯和熟鴨蛋,原來的意思是告訴亡者:等到鴨變成小鴨,你才能回來。法師語重心長道:“人死了,還要被騙一場。”人一死,遺體即被視為不洁、無情對待,家屬心里豈又好受。

法軒法師說,臨終助念非他所創,在佛教《無常經》里早就有教導。亡者剛斷氣,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經系統及腦部尚在運作,未全死透,仍處在有知覺之彌留狀態,其神識並未死亡。臨終最后一念,乃升沉之關鍵所在。此刻,家屬應盡大孝,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親屬的恩情。但助念團只是來扶持家人,念之責,重在家屬。

別落淚勿繁文縟節讓亡者安心離去!

助念團由班長帶領,吉隆坡一帶目前有超過20位受過訓練及通過考試的班長,助念蓮友從17歲至70歲都有,都是義務性質參與。蓮友們相信助念可幫人,也可幫助自己。道場每年都有開課培訓班長,並定時免費教導助念,將臨終助念延續不斷發揚光大。

據班長解釋,彌陀道場助念團並不主動接觸亡者提供服務,而是由法友介紹,家屬必須親自到道場填表格啟請助念團。助念團蓮友嚴禁接收亡者家屬的紅包和經費,蓮友須自備水和安排自己的用餐,不可接受家屬的飲食供養。家屬可以在殯葬儀式結束后,到道場隨緣布施。

《正確臨終處理》馬來西亞彌陀道場網站部分摘錄:

‧病危時,家屬應發出大孝心,真心真意去關懷、愛護及照顧病者,這樣才能得到病者的信任,對于往后慰問、勸導和開示病者,都有莫大的幫助。

‧在這期間,家屬應助病者完成遺願,以免罣礙執著。

‧若已回天乏術,切勿急救或使用復甦器,以免增長病者的痛苦。應盡快送回家中,讓病者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詳地離去,且便于助念。

‧病者病重時,家屬就應該上來道場詢問病中關怀和助念事宜。這樣助念團就可以給予正確的引導。包括病重時如何為病者減輕病苦、臨終內12小時的正確處理、過后喪事期間處理以及七七四十九天等正確處理方式。

‧病者臨終時,切勿臨床揮淚,或向病者悽涼話別離,以免增長其執著。家屬應勸其放下、念佛,讓亡者在溫馨寧靜的環境下往生。

‧勿撫摸、觸動或搬動亡者。姿勢應以病者最舒適為佳。

‧勿急忙沐浴、更衣、入殮。

‧剛斷氣勿立即送往冰庫或施打防腐劑。此作為將令亡者如入寒冰地獄或成守屍鬼。

‧勿忙著通知親友、買孝服、棺木、安排搭棚等非關緊要的事。此時維護亡靈的神識,念佛為其助念最為要緊。其他事務應暫擱一旁,切勿本末倒置。

‧勿拜腳尾飯和焚燒冥紙、往生錢、紙紮冥具等物。當知此是子孫以陽間觀念強加在亡者身上,此舉甚無意義。

‧廢除諸不合事宜之繁文縟節,如接棺、乞水、辭生、帶頭圈、著草鞋、哭喪棒、梅花球、撐傘送葬等。

‧助念當中,請家屬盡量不要在同一個時間處理其他事物;最好能珍惜時間,幫助亡者念佛往生佛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