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阿都拉普遍被定位成大馬開國以來最沒有作為的首相,他在位6年似乎不曾給予令我們驚艷的政績。但筆者最近閱讀劉鎮東的書,赫然發現原來阿都拉是大馬開國以來唯一真正有心救國救黨的好首相,也許是這個因素,提早終結了其政治生命。
阿都拉曾經在2000年代中期的巫統代表大會上,公開發言指土著承包商不斷劇增,政府不可能一直做聖誕老人批工程給他們。阿都拉這番言論,可說對我國政經困境一針見血,歷史上不曾有過任何首相敢捅這個馬蜂窩,但阿都拉卻捅下去了。
縱觀當今巫統,從支部、區部至中央各級基層,實際上佔了所謂“土著承包商”的絕大多數,各級領袖若要穩住自己的黨內勢力,就必須長期“確保”這些基層有飯吃。然而,這也對政府財政形成一個無底黑洞,長此下去,資源有限之極,嗷嗷待哺的黨基層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會撐不下去。
以歷屆首相的智慧,阿都拉不可能是唯一看到這個困境的首相,但毋庸質疑他是唯一真正有心解決這個困境的首相,其余人無不懼怕改革將會衝垮其在黨內的支持勢力。理性分析,巫統長此下去,總有一天會掏空國庫,沒受惠的馬來窮人將會群起而攻之,直到推翻巫統政權。面對這個可以預見的結局,阿都拉不畏懼被拉下台風險,毅然選擇了救國救黨。
巫統太不得民心
可惜的是,阿都拉在巫統孤軍作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可能成全阿都拉的改革,最終推翻了僅在位6年的阿都拉。如果阿都拉當年改革成功,巫統要延續政權到下一個世紀都不成問題。如今民聯盡是一片散沙,若不是巫統太過不得民心,民聯又怎會有崛起機會?
或許,筆者這一席話,聽在巫統耳裡非常不舒服,但無論是巫統,還是國陣成員黨,若想延續政權,就得先延續阿都拉救國救黨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