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

報導:葉鳳玲
圖:楊智聰、盧淑敏、創價學會提供、受訪者提供



做環保不能只靠政府或組織,需要靠你我他每一個人共同分擔。

因此,創價學會持續舉辦《希望的種子》展覽會,希望透過展覽,教育年輕人環保觀念、承擔照顧地球環境的使命。

《希望的種子》是由國際創價學會及國際地球憲章共同發起,強調人類與各生命體的相互關聯,展覽內容帶出全球課題,包括環境保護、社會的正義與和平等。



和一般展覽會不同的是,《希望的種子》走入全國小學、中學和大學,而且導覽員多數是學校的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體現真正的教育是與學生同行。

關心課業也關心環保

2012年《希望的種子》展覽會在馬大展出的時候,為了吸引更多人參觀,尤恩柔和學長們騎著腳車到各宿舍通知、宣傳。

“身邊好些朋友只重視學業,對環保議題不關心,但是通過是次的展覽,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國際現有的議題,這才醒覺環保是每個人切身的問題。”

作為展覽會的導覽員,當聽到學生們分享他們對國際議題的想法時,讓尤恩柔覺得,多數人不是不關心世界,但往往被世俗繁事纏身而無暇關注。

“只要有一個管道讓更多人接觸、了解周圍在發生的事情,那麼,這一個人就可以告訴、影響另外一個人,以此類推,關注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也是她忙碌學業之外,樂此不疲當導覽員的原因之一。

我的環保實踐:

乘搭學校巴士、能步行的距離就盡量走路、打包會自備飯盒。

凝集群眾力量改變世界

每次為《希望的種子》展覽會擔當導覽員,蘇繡雯都有所感觸,特別是其中一個關于“無力感”的展覽內容。

“當我看到一個人被關在一個透明杯子裡的展覽圖片,覺得有點震撼,因為它表現出很多人的想法,我一個人能做什麼事、這些問題太複雜……很多人覺得一個人很渺小,對于周圍的事情顯得無力感,但是你可以選擇被絕望打敗,也可以選擇以勇氣和善良去改變。”

她相信一個人能做的事情比想像中的多:“比如關心朋友、關懷周圍環境、到了法定年齡可以去投票決定政策等。”只要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就會凝聚成一群人的力量,改變世界的弊端。

我的環保實踐:

我乘搭電動火車上班,一來環保,少一個人開車,世界就少一些污染;二來不用受塞車之苦,可以有更多時間思考。

愛以身為天下關心切身問題

2011年《希望的種子》展覽會第一次在馬來西亞展出,吸引不少學生到來參觀,因此而結下善緣,后來更把活動推廣到小學、中學、大學,而余麗蓉的職責就是培訓學生當導覽員。

她說,培訓重點除了談吐、表情等基本訓練之外,也包括深入了解展覽會的內容。

“包括目前的世界危機源頭、了解問題的根源,並且引用名人、普通人的故事,告訴觀眾改變不一定從上而下,由下而上也有改變的力量,一個人也有其所及的力量。”

余麗蓉特愛展覽會引用老子的《道德經》: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她說,簡單來說,如果不把環保當作切身問題,那麼環境污染的問題是不能解決的。

我的環保實踐:

買菜會自備環保袋,包括買海鮮類,也會自備塑料盒。慢慢地,巴剎的小販都懂得有一位auntie買菜不要塑料袋,有的小販還因此而多給幾根蔥或辣椒。

物盡其用少製造垃圾

參加過環保活動培訓之后的蔡昌延,腦海裡經常盤旋一個問題:垃圾到哪裡去?“丟垃圾只是一個動作,但是丟了之后垃圾到底到哪裡去了呢?只要這樣想,就覺得不應該隨便製造垃圾,物品盡量要物盡其用,不要浪費。”

他曾經幫忙一位朋友做論文研究,兩人到波德申海灘撿拾沙灘上的垃圾,計算海灘有多少垃圾?什麼垃圾最多?

“一開始,海灘的游客很好奇問我們做什麼?我們說這是為了大學的論文研究,后來換了說法,我們是自願來拾垃圾。”

對蔡昌延而言,那一次是很好的體驗:“雖然只是小小的拾垃圾動作,但是想到可能世界就因此而少了一些垃圾,心裡就覺得很開心。”

我的環保實踐:

打包都會自備可以重復使用的飯盒、在家裡做垃圾分類。

校園展灌輸環保意識

趙鍵華認為,教育是一切文化藝術的核心思想,要推廣環保就有必要舉辦持續的教育活動。

“《希望的種子》一年約辦五六次,有英文、馬來文和華文三種語言,胥視學校的展出要求,比如華小會要求華語,大學則是英語。”

經常到大學給予導覽培訓的趙鍵華表示,《希望的種子》給予學生的不只是國際環保訊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收獲正確信念。“如果學生導覽員本身沒有信心,如何去跟觀眾講解?”

他說,從培訓當中自己也收獲良多。“我越來越確信生命就是一切生命體,為他人做也等于是為自己做,每個生命體都是相互關聯的,要珍惜和尊重彼此,包括大自然。”

我的環保實踐:

不要浪費任何資源,比如要注意把自來水關緊,不要抱持“不關我事”的漠不關心心態。

資源回收非收垃圾!

參與不少社區資源回收活動的王莉茹,見證了社區的改變。“一開始許多居民不懂得垃圾分類,把家裡不要的東西全部收在一起送過來,有時候,我們就會被裡面的罐頭、玻璃瓶割傷。”

經過解釋和示範之后,居民才恍然大悟資源回收並不是“收垃圾”,只有可以再循環利用的物品,才能夠當資源回收,逐漸也懂得了垃圾分類。

她認為,環保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尤其小朋友不太了解“污染”等字眼的涵義。“不用刻意跟小朋友說資源回收,告訴他打包不要用塑料袋就可以幫助地球了,他們就會自覺地不使用塑料袋。”

我的環保實踐:

在家做垃圾分類、每天打包都會自備飯盒。

學生影響家長一起減碳

創價學會公關部主任陳艷君表示,環保課題和任何教育一樣,要了解學習、反省、踏出行動,才日久見成效。“所以,這也是《希望的種子》展覽會持續在全國各州學校舉辦的原因,包括東馬。”

從2003年《希望的種子》(前名稱《變革的種子》)開始至今,展覽已經舉辦逾百場,參觀人數超過25萬人。

讓她感動的是,小學生看了展覽之后,倒過頭來影響父母也一起參與環保。“曾經有小學生看了展覽,知道原來關燈可以節能減碳,當他看到家人開燈不用,會跟家人說‘要關燈’。”

我的環保實踐:

買菜使用自己的環保袋,有時候不小心忘記,孩子會說:媽媽,不要用塑料袋。

心態正確方能成事

創價學會副理事長李國慶早在90年代,就開始投入參與環保的推廣活動。他說,早期社會環保意識薄弱,但是隨著環保議題越來越受國際關注,環保的種子才開始播種于社會當中。

“環保要身體力行,只要自己本身有行動,才能說服、影響別人去做。要把環保推廣到社會每一個層面,不只是看自己的周圍,也要去影響其他人共同成就綠色的地球。”

李國慶有一次參與瓜雪某個社區的公園大掃除活動,雖然之前發傳單通知居民,但是反應冷淡。直到大掃除當天,當居民看到一班不認識的人來打掃他們住宅區的公園,開始有部分的人也一起打掃。

“正如佛教說的‘珍惜生命’,重要是有正確的心態,心態不好,很難去成就事情。”

我的環保實踐:

刷牙時會用杯子盛水,不會一直開著自來水。可能以前當講師之時教過污水處理,知道可利用的水源得來不容易,所以會注意生活上如何用水。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培訓員黃秀愛回憶到各小學舉辦展覽會的最初階段,許多校長和教師抱持質疑的態度。“但是了解過后,有些學校老師願意配合,幫忙我們一起培訓學生當展覽會的導覽員。”

她認為,《希望的種子》帶給學生關于環保、國際各項課題的資訊以外,也提供學生一個表現的平台。

“經過培訓的學生,要在眾多同學面前介紹展覽會內容,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另外,我們也請學生在參觀過后寫下他們的感想,鼓勵他們獨立思考。”

黃秀愛把環保當成使命,在工作上遇上客戶要求提供塑料袋的時候,她都會微笑拒絕,告訴他們:“愛地球就是愛自己的家人。”

我的環保實踐:

從本身做起,比如沖涼不要浪費水、用水和用電要注意,小小的一個動作就可以延長地球的壽命。

”劇”合我們的綠能量

幼兒對環境的保護行為並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從小開始教育,透過邊看戲、邊玩游戲的輕鬆方式,潛移默化把對藍天綠地的關懷種子,種在小朋友心裡。

兒童劇以輕鬆活潑的表演方式,融入珍惜大自然和動物等環保觀念,培養小朋友關懷地球的正確態度,和環保「藝」起來!

從垃圾尋蛛絲馬跡擒拿破壞者

“紅姐姐工作室”戲劇工作者陳志堅,參與過不同的兒童劇演出,他希望拓展兒童劇的寬度,把各式各樣的兒童劇帶進劇場。

“這次,我想嘗試做比較實驗性、從來沒有做過的演出,試探觀眾的反應,同時希望能帶給觀眾新元素。”他此次的新挑戰就是響應4月22日的地球日,首次自編自導英文兒童劇《Who Threw the Rubbish?》(誰丟的垃圾)。

陳志堅不諱言,兒童劇有既定的演出模式,比如唱歌、跳舞、游戲、布偶等,屢見不鮮。讓小朋友看得開心是兒童劇不容置疑的事,但是絕對不僅是“只要小朋友高興”。

唱歌、跳舞、游戲等,只是一種引導方式,在這些玩樂之下具有劇情的鋪陳,而劇本創作及表演可以融合教育內容,包括環保教育。

“這次故事講述在世界某一個叫著Bazia的城市,住在這裡的人非常愛乾淨,每年還舉辦‘最清潔屋子比賽’。剛剛獲得此獎項的某家庭,第二天愕然發現屋外有一包垃圾,為了怕獎杯被奪回,于是四位兄弟姐妹靜悄悄地追查是誰丟的垃圾?”

“他們依循線索和傳說故事,來到一座森林,遇到樹精靈和魚精靈。彼此在經過對話之后,四位兄弟姐妹了解到所有生命都有各自的居住環境,環保就是不要傷害彼此的生活環境。”

故事及人物設定重心雖是擺放在環境保護,但不會“說教”,反而利用兒童劇的本質,歌舞、鮮艷的森林舞台佈置、童話故事的精靈角色等,營造一個目不轉晴的演出。

小朋友一般沒有什麼耐性,不能長時間一直盯著舞台看表演,也對大氣污染、節約這些概念性的辭彙不熟悉,于是,要他們靜靜坐又有反應,往往一場表演立馬能見識到導演和演員的真章。

陳志堅重視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在偵查是誰丟垃圾的過程中,每當發現到新的線索,演員就會詢問小朋友問題,讓他們回答,熱絡演出氣氛。我們也會在森林舞台隱藏一些小動物,讓小朋友從頭到尾都覺得很有趣。”

環保製作道具廢物再利用

第一次自編自導英文兒童劇,陳志堅追求的不只是現場的歡樂笑聲。他希望,小朋友和大人能從戲劇中領悟到不一樣的訊息。

“小朋友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要愛護大自然、我要怎樣做才能保護環境等基本觀念。兒童劇不見得只適合兒童觀看,大人亦可以從戲劇中人類和精靈的對話,省思自己的環保觀點。”

戲劇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但卻可以提出或者挖出問題,兒童劇也不例外。而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環,融入精靈、傳說故事這些天馬行空的橋段,可以激發小朋友的想像力,這兩個往往就是兒童劇應該培養的元素。

另外,和表演主題相呼應的是,演出道具多數是經由製作組用回收的紙皮所製成的。

“其實,我們向來都是用紙皮製作道具,除了環保,也方便帶出去演出,如果是板製的道具,過后要怎麼處理是一個大問題。像2013年演出使用過的箱子,今天重新上漆,把它變成另外一種道具,可以重新再用;下一次上漆,又可以重復使用。”

我的環保實踐:不要塑料袋

小時候,我把從商場買東西得來的塑料袋丟掉的時候,媽媽就會說不要丟,然后把它放在大籃子裡,塑料袋變成我們家的垃圾袋。我現在已經養成一個習慣,買東西的時候一定會加上一句:不要塑料袋。

我是教育者,而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當我去教育小朋友要環保的時候,當然要身體力行,自己先做,做了過后別人會看,看了無形中會學起來。

融入童話情節環保藝起來

莊捷祺在演出中,飾演一位14歲的女生Jessica。“Jessica是戲裡四位兄弟姐妹中的妹妹,當她從報章上看到污染的新聞,並且對此抱持好奇,但是她的哥哥姐姐卻說:這些事情跟我們沒有關係。”

故事裡的家庭是現實社會的縮影,而家庭成員之間不同的想法,亦反映社會中不同思想的族群。有的像“妹妹”般好奇、關心世界,有的是漠不關心周圍的“哥哥姐姐”。

她很喜歡劇情中融入傳說的橋段:“故事中有個傳說,以前的人會和魚說話,和大自然很要好。”這樣,小朋友可以在裡面找到很多想像的同時,又油然而生一種保護自然的情感。

我的環保實踐:做垃圾回收

環保可以從身邊下手,例如購物商場設有分類垃圾桶,有了這些設備,大家可以共同營造乾淨的大環境。我在家也會做垃圾分類,保留可以再循環的物品,然后捐到資源回收中心。

我覺得個人心靈上的環保也很重要,劇場是我心靈環保的方式,特別是兒童劇,它很純潔又能接觸許多小朋友,讓我在社會中所遭受到的“污染”,重新得到“環保”,還我一片淨土。

我是人也是魚反差很大!

甯振洋一人分別飾演人類和魚精靈。“我覺得每一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思想的族群,像我演的大哥角色,代表社會大部分族群,那就是只關心自己的家園,所以演出方式是比較驕傲、自以為是。”

魚精靈角色,卻迥然不同。“兩個角色反差很大,不只是人類和動物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一個重點: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想法。”

“比如面臨滅絕的魚精靈,它的想法是什麼?它如何看待滅絕?回到現實世界,關于世界其他生物的狀況,我們人類又了解多少呢?”

首次演出英文劇,讓他覺得好玩又緊張。好玩是因為導演給予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特別是腔調上的表演;緊張是因為英語並非他的第一語言,擔心現場可能說得不流利。

我的環保實踐:自備環保袋
我的家人滿環保,購物都會自備環保袋,看到我用塑料袋,會嘮叨一兩句,但我很開心他們這樣說我。家裡放有不同的袋子收集紙皮、罐瓶,滿了之后爸爸會載到資源回收中心。

之前聽過一個關于城市建築的節目,裡面提出一個很不錯的概念:本來原始的大地只有草和樹,如果要建一個城市,那麼建起來的大樓上面是不是應該有草地?

搭一座干淨城市在舞台上

把導演的想法實現出來,是舞台監督劉俊銘的挑戰。他說,導演要求以“純潔”來呈現環保表演主題,于是,他設計一座白色的城市舞台。白色,是他從“純潔”二字直接得到的聯想。

“道具和佈景都是從白色方面下手,比如白色信箱、白色椅子……整個舞台呈現乾淨、整潔的氛圍,帶觀眾入戲,猶如來到一個乾淨的城市。”

白色和乾淨是環保的指標之一,而綠色則是地球的生命力,是環保的核心目標。

劉俊銘在舞台旁邊,另設一個綠色的森林舞台,有樹林、動物;故事中不同的有趣角色,會在“森林”中出現,配合演員在表演中融入環保資訊,讓小朋友接觸綠色觀念。

我的環保實踐:少用紙多步行

我會盡量少用紙,多利用手機的記事本App。如果近距離外出的話,也會選擇走路,不一定要開車。我們家不買垃圾袋,會把購物所得的塑料袋當垃圾袋重復使用。

堂姐妹們也很環保,買的都是添加裝的沐浴露,倒進重復使用的罐子裡。即使該罐子壞了,也會向其他親友要,不會特意去買罐裝沐浴露。我的姑丈開餐館,他也會從大伯父公司回收紙張,拿去寫菜單,讓廢紙發揮第二生命。

《Who Threw the Rubbish?》英文兒童劇

日期:4月16日至26日

時間:11am、4pm、8pm

地點:紅姐姐工作室 21,3rd Floor,Jalan Radin Anum,Bandar Baru Seri Petaling,57000 Kuala Lumpur.

查詢:012-2345449

垃圾也逢第二春

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大量的垃圾,如果能在即將被丟棄的垃圾中,發掘再循環或再使用的物品,那就是一件最能直接貢獻環保的動作。

黃菲立(Philip Wong)就是這樣的一位環保藝術家,發揮創意,手中的廢棄物也可以變藝術品。

黃菲立和環保藝術的緣分始于偶然。“有一次,看著使用完畢的UHU萬能膠,總覺得就這樣把它丟掉有點不捨得,就嘗試捏一捏、剪一剪,咦,一個人形就出來了!”

靈感在他沒有預料的時候降臨,這種“神來一筆”的靈感,往往是藝術創作的精華。過后,他嘗試把所有管狀物品用來創作,包括牙膏、洗臉霜、顏料等,屢試不爽,就這樣開始他的另外一個創作主題──環保藝術。

“計劃都沒有用,創作靈感可遇不可求。”去年情人節,望著窗外雨絲飄落,他有感而發,做出一對手牽手的管狀人仔情侶,把這個最初的單一裝飾品,變成有主題、有情境的藝術品。

黃菲立的環保藝術還包括廢紙創作系列。“有些舊雜誌紙質很好、色彩漂亮,我看著它在思考,閱讀之后,是不是可以賦予它們第二度生命?”

讓“紙海星”回歸大海?

于是,依循著一股蠢蠢欲動,他開始動手,邊做邊確定腦海裡逐漸成形的思緒。最后,一個由舊雜誌做成的碎紙海星出來了!當他把作品貼上面書分享,在朋友圈的口碑相傳之下,意外地受到青睞,被邀請到柔佛石文丁(Segenting)主持創作工作坊。

在石文丁,他在海邊示範碎紙海星創作。當學生做完之后,他要求他們把碎紙海星放在海邊的石頭上,在陽光照射之下,遠看似在發亮。

當時,有小朋友問他:“老師,為什麼要放在石頭上?”他回答:“等下海浪衝來的時候,海星就會跟海浪一起回到海裡去。”信以為真的小朋友興致勃勃等待那一刻,直到大人告訴他們這是騙人的。

“小朋友很天真,不會懷疑別人,而且他們很用心地做,希望碎紙海星真的能活起來!”

他認為創作也一樣,需要清澈的思緒和一點兒天真,相信任何的可能性,而不束縛于俗世的觀念。至少,黃菲立因此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環保藝術來!

世上無廢物只是沒被好好利用!

可能是節儉的性格,許多使用完畢的生活物品,黃菲立一直都不捨得丟棄。“放著它可能最后會變成創作!”抱著這樣的心情,他的家裡、工作室堆積了不少物品。

黃菲立從來不把這些物品當作廢棄物,反而以“寶藏”稱謂。當然,在大部分人眼中,它們仍然是廢棄物,所以每當聽人說要丟棄東西,他會殷殷切切問:“是什麼?可以讓我看一下嗎?給我好嗎?”

用創意把廢棄物做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品,黃菲立樂此不疲。他曾經用IKEA雜誌配搭橡膠帶做出一串項鏈,並且配戴參加社交活動,席間吸引不少人的好奇眼光,成為他結識新朋友的話匣子。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