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歌台( 第1篇 ).天后張惠妹也是過來人 跑歌台可唱歌可賺錢
報導 : 許雅玲
圖片 : 本報攝影、受訪者提供
在大馬當歌手,“找到吃”嗎?
現代歌手不能單靠出專輯來維持優質生活,他們必須積極演出、代言廣告,甚至跨界主持演戲,來增加收入。
說起來,很多大馬歌手的經濟來源,來自不同歌台演出:神戲、公司尾牙、年宴、婚宴和喜宴等。
大馬娛樂業行尊鄭椏樺和田時清均指出,如果喜愛唱歌表演,即便當不了唱片歌手,歌台歌手也是一份很好的職業。
“在我心目中,歌手只有兩個類型:發片歌手和沒有發片的歌手。”
田時清說:“不管是哪個類型的歌手,只要有機會,都會參與歌台演出,因為歌台這個行業,只要給得出唱酬,天后張惠妹也會跑歌台。”
東南亞一帶,包括大馬、新加坡、印尼和台灣,大眾的既定印象是:歌台必定有關酬神。這不盡然,因為農曆新年期間,99%的歌台主打商會、社團和政治團體的演出。不過,整體而言,大馬廟宇的歌台邀約比較蓬勃。
一般來說,歌台分有多種表演,其中一種是沒有歌星駐場,只有歌舞團表演;另一種是先讓歌台歌手暖場,穿插雜技特技表演,再由發片歌星壓軸演出,這種歌台價碼當然比較高。
24歲開始擔任歌舞團老闆的鄭椏樺表示,“目前,歌台新人歌手,每個晚上演出4至5首,20分鐘,也許拿不到100令吉唱酬。不過,只要唱得不錯,他們的唱酬均會提高至150至200令吉。”
300令吉唱酬,屬于獨當一面的歌手級別,不需其他新人歌手陪襯,唱一個半小時,大約7至8首歌,至少便會有500令吉的唱酬。
需要知名度
至于發片歌手,一場45分鐘的演出,唱酬至少800令吉。不過,歌酬並沒有所謂的頂限,只要有知名度,要價5000令吉也可以。知名度高的歌星,比如莊學忠、小鳳鳳和黃一飛,他們的唱酬算是頂級,大約介于1萬至1萬5000令吉不等。
大馬歌手到海外淘金,唱酬更是數級跳。在近一點的新加坡,發片歌手可領取1500至2000新幣的唱酬,到了遠一點的印尼,普通知名度歌手,唱酬有六七千令吉,頂級歌手的唱酬可以高達2萬令吉一場。
當然,海外歌星來馬的唱酬,都是上萬元美金來計算的。南馬一些商業俱樂部,曾經重金聘請羅時豐、蔡小虎、翁立友、李翊君,並將歌台包裝成演唱會的規格。
DJ、搖滾創作人、童星
歌台歌手百花齊放
大馬歌台百花齊放,有歌台歌手變成發片歌手(李綺綺、楊茵茵),有電台主持人成為歌台歌手(鄧佩銀),有創作搖滾歌手登上歌台(陸玟靜),還有可愛的童星歌手。
7歲便在歌台唱歌,14歲就往國外演出的李綺綺,屬于全面型歌手,情歌或勁歌熱舞均難不倒她。理所當然的,她的邀約滿滿,一個月基本只休息兩三天。
內向的楊茵茵,一走上歌台,就變得活潑,和觀眾互動良好。15歲便出道,偶爾也會厭倦歌唱,但聽到觀眾掌聲,又會覺得:“再苦都值得。”
歌喉好的砂拉越姑娘鄧佩銀,因為贏得DJ Impian冠軍,拿到電台一紙合約,逐漸忘記:我愛唱歌,也很會唱歌。后來身邊朋友提醒:你可以唱歌和主持雙棲發展。她才重新走上歌台,並將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
參賽贏獎唱酬數級跳
15歲的中學生李佩玲,去年參加《水立方杯海外華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賽》,榮膺冠軍后,她在國內的唱酬,從三位數躍升至四位數。
“當然,歌台演出並非天天有。不過,每週一定會有表演邀約。”鄭椏樺透露,“目前,很多花園住宅區,都有設立吊花場,這又增加歌手收入。”
吊花場是從夜總會演化而來的:歌手上台唱歌,客人吊花當小費,由歌手和老闆分攤。
難怪,在歌台演出最為蓬勃的北馬一帶,許多喜愛唱歌和表演的男女,不願從事朝九晚五的白領工作,選擇了工作時間更短,收入更優渥的歌手工作。
老歌流行歌較受落
歌轉型爭取演出
歌手入不敷出的狀況,通常會發生在創作歌手身上,因為他們的形象和歌路,比較不適合民間歌台演出。
鄭椏樺曾安排一位創作歌手參與鄉下七月的中元節歌台演出。當歌手唱至第三首歌,廟會理事便走過來:叫你的歌手下台吧,我們捕魚的,不懂他在唱什么……叫他唱《草原之夜》和《可愛的馬》,他又不會……
對此,一出道便走搖滾創作路線的陸玟靜體會最深刻,“只有大型歌台,才可容納我這類型歌手的演出,演出機會少到可憐。”因為太愛唱歌,6年前,她開始轉型唱老歌和流行歌曲,並告訴自己:沒關係,一樣是唱歌,只是演唱歌曲和工作環境不同。
鄧佩銀坦言,“我較多參與商演,這並非廟會歌台不好,只是形象和歌路不適合,再來便是唱酬的問題。一般歌手忙得不可開交的七月歌台,我和玟靜較少演出機會。”
出唱片奠定身分
索取星般唱酬
歌舞團做得好好的,鄭椏樺為何還要染指唱片行業?
“歌舞團要提升,一定要有唱片歌星在手,台主洽談演出價碼時,老闆們的興致會不一樣:你有歌星啊……演出價碼又可以拿高一些。”
鄭椏樺成立唱片公司的年代,正是大馬唱片業的黃金時期。很快地,網絡下載通行,硬體唱片很難賣出,他最怕接到代理電話:快來拿回唱片。
今天,唱片退貨率高達80巴仙,但歌手還是前仆后繼地錄製唱片。原因很簡單:唱片歌手的頭銜,就是一張名片。歌台歌手,唱到再好,彎腰彎背,唱酬都比不上發片歌手。
“10多年前,我帶雁卿參與歌台演出,看到我給黃一飛的價碼,她瞠目結舌:哇,你才給我30令吉,給他這么多。我便回答:他是十大歌星,唱酬當然高。”他說。
雁卿便說:老闆,我要做歌星,可以嗎?鄭椏樺樂見歌手力爭上游,便說:好吧,我試試看。雁卿很努力加強演藝訓練,注重形象包裝,終于成為十大歌星,拿到想要的唱酬。
側寫大馬歌台演進史
1950年代,吉隆坡的固定歌台,一定會有主角,當主角休息的時候,就輪到綠葉上台演唱。歌台規則很嚴格,家人不能在台下,也不能到后台找歌手。后來,觀眾減少到固定歌台捧場,歌手開始到地方城鎮跑碼頭演出。
1970年代,歌台流行組合樂隊,舞台雖然簡單,但歌手要具備實力才能立足。同時,港台歌星踴躍來馬登台淘金,包括帽子天后鳳飛飛。
1980年代,歌台歌手最愛演唱高難度歌曲,比如《血染的風采》、《愛拼才會贏》等。台主會聘請唱片歌星來壓軸演出,以及穿插短劇或笑劇演出。當然,知名度高的歌台歌手,到地方上演出,還是有忠實歌迷捧場,寫信、送花、送土產,待遇堪比歌星。
歌台佈景:從布幕到板塊,現已提升至LED。
歌台伴奏:從樂隊到卡拉OK伴唱,進化成更方便的電腦點歌方式。
歌手陣容:從固定合作班底,演變成北馬、中馬、南馬歌手的自由合作形式。
觀眾口的味:從講求實力到非辣妹不可,又變成追求視聽享受:美姐搭配星光閃爍LED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