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黑白摄影 塑造爵士乐形象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文创.黑白摄影 塑造爵士乐形象

特约:郑泽相



爵士音乐是和录音技术、摄影美学一起成长的。从1920年代爵士时代开始,爵士音乐的传播,除了靠录音唱片,影像也塑造了爵士乐的形象……

我不太知道其他人的情况如何?不过,我开始听爵士乐其实是虚荣心作祟。十几岁少年那情窦初开的年月,开始听起音乐,为赋新词强说愁,总要比别人不一样。同学喜欢的流行音乐,我很高傲看不上眼,偏要听异类的音乐,以显示我鹤立于鸡群之上。

那个年月,资讯不发达,爵士乐就是那另类的选择;就连“爵士”这两个字都那么酷了(当然这是中文的误解,也不知是谁命名的?)开始时,是听滚石唱片出版的爵士入门手册,各大师的合辑等。在1990年代的马六甲,想找爵士乐唱片是困难的,因为唱片店的人都会跟你说Kenny G就是爵士乐!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门路,这留待后话。

CD附的小册子,都有爵士乐手的黑白照片,酷得不得了,比CK内裤广告还酷!那时我还不太了解爵士音乐里的内涵,只知这些冷酷的影像是吸引我的——那是个离我成长的小镇非常远的世界。



黑白照里,穿着粗呢大衣,靠在巴士椅子上吹小号的Lee Morgan;在纽约帝国大厦前,眼神流离的John Coltrane或身边依靠着棕发美女的Chet Baker;叼著一根烟,身体弓成90度弹琴的Bill Evans等。如果说我一来就被高深莫解的音乐吸引是假的,倒是这些黑白照让我神往许久。

爵士乐召唤青涩少年心

爵士音乐是和录音技术、摄影美学一起成长的。从1920年代爵士时代开始,爵士音乐的传播,除了靠录音唱片,影像也塑造了爵士乐的形象。美国仍在种族歧视的年代,爵士音乐和影像似乎在抹除黑人和白人的隔阂与界线。

黑人在谋生上苦无出路之际,他们凭著先天的音乐触觉去成就梦想,脱离贫困;影像的影响更是塑造许多黑人音乐家的雄姿。当然,我也不能天真地认为,黑人音乐家就轻易受到尊重,连最伟大的爵士乐奠基人Louis Armstrong,多年来在美国南方城市演出,还是频频受到为难。

不过可确定的是,当音乐家提起他们的乐器,那不受羁绊的即兴乐音响起时,镁光灯下,他们的神情是那么的自由;从这不公不义的社会中,从丑陋的种族主义中,从柴米油盐中,从人世间烦恼中解放的自由。我想,这可能是我喜欢上爵士乐的原因。照片中他们的西装乐器,背景的帝国大厦离我那么遥远,在在召唤着我这个青涩的小镇少年的心。

摄影师镂刻爵士风采

爵士影像捕捉的是爵士乐的精髓,在演奏当儿,音乐家的乐思灌注在他的眉头上,肩膀上,指尖上,在他的微笑上。在让音乐流过他的灵魂躯体时,音乐家在瞬间放空了自己,摄影师将这瞬间定格。在凝视这些影像的当儿,我们是瞻仰著灵魂的升华。

许多有名摄影师如William Claxton、Leonard Hermann、Milt Hinton、Alfred Lion等,他们用影像记录爵士音乐和乐手的风采;William Gottlieb的影像满满流泻著爵士乐的历史;Milt Hinton本身是爵士贝斯手,演奏之余,也在后台捕捉音乐同伴们的风采,照片都可以捕捉到乐手们放松的姿态。Alfred Lion是重要的爵士唱片公司Blue Note创始人之一,他摄取的音乐家影像,是Blue Note唱片封面的标记,甚至成了爵士乐的共同记忆。

Leonard Hermann这位伟大的爵士影像塑像师,用他的相机记载爵士乐的兴衰起落。William Claxton有一张黑白照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偌大的空间只有一盏灯,笼罩躬著身躯弹琴的音乐家,黑白照片特有的粗大粒子充斥整个画面。我似乎听到了他的琴音,我看到了他的力量。更甚的是,我憧憬这个生命的状态。

说点近的,我们很幸运有两位朋友,热心地记录我们音乐上的经历。黄宏毅是一位优秀的资讯工程师,他对表演艺术的热忱,令人怀疑他是否应该成为全职摄影师?他会自掏腰包跟着喜欢的团体,飞到世界各地拍摄这些团体的表演,不收分文。

影像工作者陈子韩则用他的独特眼光,将艺术演出记录下来。当中我的乐队很幸运地受到他的青睐,他随队巡回,将我们的演出记录成为影像。毕竟,艺术演出只是整个艺术环境的一小部分,没有影像记录,没有文字载籍,演出结束就化成轻烟。好多人会问,噫?马来西亚也有爵士音乐?不瞒你说,马来西亚确实有爵士音乐,而且还处在满不错的环境。就是多亏这些热心摄影师:喏!这就是马来西亚的爵士乐生态环境!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