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貨店轉型等您申請 受惠者營業額增3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雜貨店轉型等您申請 受惠者營業額增3成

專訪: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方志民
報導:蕭秀蓮
(吉隆坡21日訊)為迎合消費稅時代來臨,大馬雜貨商總會鼓勵那些每年營業額50萬令吉以下的會員,踴躍申請雜貨店轉型計劃(TUKAR),以促進全面轉型,提升競爭力。



雜貨店轉型計劃是政府于2013年開始在經濟轉型執行方案(ETP)下所推行一項舉措,旨在將大馬在2020年前轉型為高收入國家。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方志民接受《中國報》專訪時說, 至今共有63名會員在加入這項轉型計劃后成功轉型,每月營業額皆提高30%以上,所以總會將大事啟動這項計劃。

掌握新系統操作



他指出,目前政府規定每年營業額超過50萬令吉的業者,須強制註冊消費稅,而這些年度營業額達到50萬令吉以上的會員都已採納銷售終端系統(POS system)。

“現在總會要鼓勵年營業額50萬以下者轉型,幫忙他們先轉型,未雨綢繆,要先知先覺。”

他相信政府不會停留在(每年營業額)50萬令吉以上(申請消費稅註冊)的最低門檻太久,而會在未來逐步把此門檻調低至20萬令吉以上,以便實施此新稅務措施。

他說,因全世界皆走A至Z全部物品徵稅,只有大馬是每年營業額超過50萬令吉的商家才須註冊消費稅。

“政府有一種想法是這些50萬令吉者需要購買消費稅系統,他們也有能力聘有書記,較易掌握新系統操作,故先跑50萬令吉門檻,未來可能會走30萬、20萬,但不會到零,而會按部就班調整,這是件好事。”

詢及有人指50萬令吉門檻太低,方志民說:“也不能訂得太高,下面有更多50萬以下者,更辛苦。”

數因素令業者停業

方志民說,消費稅雖對傳統雜貨店帶來衝擊,但真正因而關閉的雜貨店其實並不多。

“不能說完全因為消費稅而關掉雜貨店,多數是業者老了,或店面破舊及骯髒,又不想花錢修復,才關閉不做。”

他說,期間接到一位年輕人致電來說,勸了老父10多年退休回家享清福,但對方執意不肯,結果消費稅一來,終于首肯結束雜貨店生意。

“消費稅是一個好的制度,商家一旦安裝消費稅軟件新系統並上手后,每日盈利收入清清楚楚,且商家不必大量囤貨,消費人了解消費稅后,也更精明消費,不過度花費,因此對各方都帶來好處。”

傳統雜貨店被說服重開

一些傳統雜貨店原宣稱在4月1日消費稅開跑后結束營業,但最近悄悄恢復營業。

據方志民所知,檳城一家老字號傳統雜貨店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並批評之前傳出的“雜貨店敵不過消費稅”都是一種政治宣傳手法。

他試過與有意結束營業的會員講解政府的這項新措施,結果有一間來自柔佛笨珍的店主被他說服而重操舊業,並抱持著“救一家是一家,救兩家當一雙”的態度。

“這好比‘我們現在不能因要繫上安全帶而不駕車’的道理是一樣,故勿輕言放棄,反之應自我增值,盡量短時間學習掌握新系統和操作。”

吁3造寬容徵稅亂象

方志民說,商家、消費人和執法官員三方面必須互相以寬容態度,面對消費稅開跑初期的亂象。

“假如商家被質問某種產品為何徵稅,之前他們沒有遇過被抽6%,可能語言上會擦出‘火花’;商家面對這類客戶,就要諒解;而客戶群也要同理心諒解商家。

“當官員在執法時遇到投訴,就要即時糾正和說明,不能動輒就罰商家。”

對于一些商家沒先扣除服務及銷售稅(SST),反而直接加6%消費稅,民間完全感受不到如之前官方所言般“消費稅落實后一些物價將更低”,以致招惹民怨現象,方志民指出,雜貨店暫時也未感覺物價跌,因大馬很多是進口貨,加上馬幣貶值,故波消費稅到來,會有稍微通脹。

“可能過一段時間,商家清了舊貨,當新貨可申請索回進項稅和銷項稅,屆時你便宜、我也便宜,大家互相競爭,新稅務措施正常化,市面物價才會調低下來。”

經營模式面對大轉變

方志民形容,消費稅的到來,是商人、大企業的大轉變,也是雜貨和零售商的大洗牌,不論是營業或經營模式都面對大轉變。

他促請各方不要一味對消費稅持有負面想法,應以正面能度看待它,並促請業者放眼2016年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FTA)開放后的10+6市場。

“重要的是放眼東協的市場,單是10個國家已逾6億人口,還不包括另6個成員國,即中國、日本、印度、紐西蘭、澳洲和韓國的龐大市場。

“目前進口食品稅率是10%,但屆時所有進口食品皆零關稅。”

他也說,雜貨店是無法胡亂起價,展示在店內的每項物品價格都是透明化一目了然;目前有50多種統制品。

提及雜貨店產品與外面競爭情形,他以礦泉水為例,雜貨店每支僅售1令吉,便利店則售1令吉50仙,航空公司售價更高至4令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