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 全球進入強震高峰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 全球進入強震高峰期

(北京26日綜合電)針對周六發生的尼泊爾強震,中國專家表示,尼泊爾地震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全球恐已進入強震活躍期。



《中新社》報導,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表示,尼泊爾地處全球著名的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本次地震是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

未來一個月恐多次餘震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孫進忠則表示,本次地震發生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對沖帶的中部,屬于逆斷層,加上震源較淺,才造成嚴重傷害。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說,大地震發生后,震波會向外擴散。在擴散過程中,周邊一些已積累一定能量的地區,會被觸發而發生地震,其中青藏地區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中國地震局災害評估協調員郭迅指出,未來一個月內尼泊爾將發生多次強烈余震,發生頻度會越來越低。但專家普遍認為不會再發生更大規模地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鄧起東在2013年曾作出研判。他說,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全球仍是地震活動高潮時期。他的理由是全球地震活動過程並不是隨機的,存在周期性和集中性。

蔣海昆則認為,在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規模9.0地震后,全球地震活動已經進入了地震規模8.0活動的高峰期,20世紀前半葉全球規模8.0地震頻傳的情形恐將重現。

不過,蔣海昆強調,喜馬拉雅地震帶的活動,在短時間內雖有加劇,但從長遠來看,還沒有證據顯示印度洋板塊活動加劇。

每80年一次大地震

在尼泊爾當地有一種說法指出,尼泊爾平均每80年會發生一次大地震。依據自1255年以來的地震記錄,尼泊爾每8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8.0以上地震,每40年發生一次規模7.5至8.0的地震。

1934年1月,尼泊爾發生規模8.4的大地震,造成境內8519人喪生,傷亡人數創下歷史紀錄。

冰川湖恐震崩下游危險

喜馬拉雅山區向來是活躍地震帶,加上板塊斷層附近的冰川湖近年因冰川融化不斷擴大,專家早擔心萬一發生大地震,便會觸發冰川湖崩決,威脅山下地區。

這次地震雖暫未有觸發該區冰川湖崩決,但再惹安全關注。喜馬拉雅山區一帶有不少冰川湖,據聯合國估計,尼泊爾、巴基斯坦、不丹及中國上世紀最少發生35宗冰川湖崩決。氣候變化導致冰川融化,冰川湖不斷膨漲,部分膨漲速度令人憂慮,甚至有崩決的危險。

有科學家曾警告,地震可能觸發冰川湖下瀉,對位于下游的人口及基建的風險難以估計。

英國廣播公司(BBC)2011年一篇有關冰川湖的報道便探討箇中風險。專研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印度地質學家庫馬爾坦言:“這樣災害是非常可能發生。”

伊姆扎是尼泊爾其中一個最危險的冰川湖,它本身是一條冰川,但自上世紀1950年代便開始形成小湖,小湖最后匯聚變成湖泊。

現在該湖泊有超過7500萬立方公尺的水,相等于2.6萬個奧運標準池,而且長度還以每年超過75公尺的速度延伸。專家估計,若伊姆扎崩決,將威脅珠穆朗瑪地區大部分區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