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是世人太冷”貘” 還是我太醜!

報導:方俊心

攝影:張智玟、張文輝、受訪者提供

同是黑白相間,卻有不同的命運!萌萌的熊貓席捲世界,引起大家關注,但世上其他瀕臨絕種的動物卻沒那麼幸運,比如土生土長的馬來貘(Malayan Tapir)。

鼻子長卻不是象,有蹄足但不是豬,耳朵圓圓像河馬,尾巴短得看不見。特殊的外形,無助馬來俘虜大眾的芳心,反而有了個怪外號“四不像”,讓這種原生于東南亞的中大型哺乳動物情何以堪。

按照非官方統計,全世界剩下三千多隻馬來貘,聯合國把它們歸別為“瀕危”物種,在馬來西亞,根據野生動物保護局(Jabatan Perlindungan Hidupan Liar dan Taman Negara)的統計,國內還存有一千一百至一千五百隻。

一隻熊貓運到世上任何一個角落,就能引起各地媒體報導,大家爭相給它取名字、吃好住好;但一隻馬來貘過馬路覓食,被魯莽的司機撞死,卻引不起大家絲毫關注。

所幸,當世界沉睡了,我們還有藝術家。他們默默地從口袋裡掏出時間和金錢,用行動敲醒人們沉睡的意識,就像一一撿起海星把它們丟回海裡的小孩,能做多少算多少。

獵人都不喜歡它!

其實,馬來貘在國內不完全是孤苦無依的。它們跟犀牛、大象、老虎和印度野牛(Gaur)被列為國家完全受保護(totally protected)動物,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令(Wildlife Conservation Act 2010)下,人類對它們的飼養、獵捕、利用等行為都受到嚴密監控和管制。

而且比起其他物種,馬來貘似乎不怎麼好吃,也“沒有用”,要說是上帝為了彌補把它們做成這個模樣,特別在這一點上眷顧它們,也無不可。天生的優勢讓它們逃過了獵人的眼睛,和人們貪得無厭的胃口。

“獵人不喜歡它,但有時它也會誤踩非法盜獵者設下的陷阱,傷痕累累,最后死亡。”野生動物保護局保護生物多樣性部門(Bahagian Konservasi Biodiversi)長官薩曼(Salman B.Saaban)表示。

不過這並不是它們逐漸消失的首要緣故。“最重要的是失去棲息地了。大量土地被開發來種植、蓋水壩、做高速公路,沒有棲息地,怎麼活呢?它們也需要空間活動,需要食物,于是跑進菜園裡。”

每年每天,有多少隻馬來貘因為這樣餓死,被打死、撞死,或生育率下降……是我們對待這種國寶級動物的方式。

森林被砍伐 野生動物無家歸!

如果我們希望子子孫孫都能親眼看見真實的馬來貘,而不是馬來貘的照片或模型,官方和民間都各有工作要進行,刻不容緩。要是我們現在不行動,等到馬來貘像蘇門答臘犀牛般,在全馬只剩下三隻,而且無法進行交配、繁殖,才來想對策,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馬來貘跟隨蘇門答臘犀牛的步伐,在馬來西亞銷聲匿跡。

原則上,野生動物保護局就是這樣的官方機構。該局隸屬國家資源與環境部,底下設九大部門,森林保護區、執法、保護生物多樣性、異地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生態旅遊、行政、咨詢、多樣性研究和動物學園區。

動物與人無法共存?

薩曼指,保護生物多樣性部門的工作包括維持生物棲息地、復育受威脅物種、解決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把野生動物放養等。除此以外,當有人要開發林地,該部門協助擬定“拯救野生動物計劃”(Wildlife Rescue Plan),開立條件,規定開發者必須出資進行計劃中的工作,才能給予開發。

不過,要是森林一個接一個被開發了,沒有圈定森林保留地,那麼,野生動物該搬到哪裡去放呢?不是每個人的家后院都放得下一隻馬來貘。

薩曼抱歉地笑,“發展的壓力是存在的。如果人和動物一直有衝突,那就意味著它們生活的空間並不足夠。國內目前有十五個保留地,其中六個有馬來貘。但土地是州政府的權利,我們也只能建議。”

他坦承,在保育課題上,該部門最大的困境是預算,和人的心態。2013年,該部門只有能力在全國進行135場的多樣性教育宣導,和263場講座,對馬來西亞這個三千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遠遠不足夠。工作人員也很有限,據知情人士說法,每年該局向公共服務局申請增加人手,獲批的人數總是只佔申請人數的一半,使得大家都非常忙碌,一個人要兼多樣工作。

“城市人很多沒辦法接受野生動物在附近,一直打電話投訴,沒辦法跟動物共存。”薩滿皺起了眉頭。我想此時此刻,在過著馬路的馬來貘也有同樣的表情。

捏陶捧掌心,保育四不像!

一個人設計的1600隻紙熊貓,可以到世界各地巡迴展出,那三千個人親手捏制的3000隻馬來貘陶塑,可以有相同的命運嗎?

8位藝術工作者組成非營利藝術團隊,Artsemble(藝術匯集),從去年10月開始,在雪隆一代的學校與教育中心進行“大鼻計劃”(Tapi Project),計劃的目標是集合眾人之力,以藝術,尤其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喚醒大眾呼呼大睡的意識。

計劃雛形來自馬來貘所投射的象徵意涵。他們覺得,馬來貘頗能代表華人在國內的文化處境。“馬來貘是四不像,而華人也一直探尋自己在國內的身份跟地位,所以我們覺得馬來貘是滿能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動物。”后期,想法漸漸延伸成保育路線,于是計劃就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想要提醒別人,這裡有很特別的動物。”Artsemble領頭羊傅宗文(Andrew Pok)說。

為此,這批別人眼中的傻子,在工作之餘自掏腰包,帶著學生走進校園,跟小朋友講解馬來貘的生存境況、裝置藝術,並讓他們親手捏製馬來貘陶塑。目標是3000隻,當數量湊足后,這些迷你馬來貘就會被帶到有意願展出的地點,展開它們的神奇冒險之旅。

想當然爾,這樣做,雖然沒辦法直接地增加馬來貘數量,但是誰敢低估藝術的影響力呢?否則的話,自古以來就不會有那麼多專制濫權的人,想盡一切辦法禁止文學、電影甚至音樂的傳播了。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