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相逢‧ 飛越南中國海 踏入海澄尋根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平水相逢‧ 飛越南中國海 踏入海澄尋根去

特約:許彩平
19世紀末,一位少年離開了閩南海澄縣浮宮鎮,輾轉去了南洋謀生。憑著勤奮工作和節儉生活,后來他在異鄉白手起家成了橡膠園主。自此,他在檳城成家立業,一直到離世,再也沒有回去過福建的家鄉。這是我從父親口中聽來,祖父下南洋的故事,除此之外,我對他一無所知。祖父逝世的時候我尚未出世,我從來沒見過他。不單我的祖父再也沒回去中國,就連我的父親,雖然去過中國數次,卻從來沒去過爺爺的家鄉。



一次聚會,偶然認識了一位來自福建的中國朋友。閒聊之際,發現我們不但同姓,而且還同樣源自閩南海澄,這些巧合,引起我對故鄉的好奇。和父親一樣,我去過中國無數次,也到過廈門數次,卻從來沒到過故鄉。因為她的緣故,激起我回鄉尋根的熱情。當我知道她即將回鄉探親,貿然決定跟隨她的后腳,帶著兒子一起飛越南中國海尋根去。

我們在廈門碰頭,然后一起驅車前往海澄的浮宮鎮。雖然我不知道祖父來自浮宮鎮哪裡,但只要踏上他的故土,至少走過他的家鄉路,已經一了我尋根的心願。我的朋友通過她的遠房親戚,穿針引線為我介紹當地的宗親理事。 就此,他帶著我們展開一趟毫無頭緒,卻意義非凡的尋根之旅。遺憾的是,常年生活在吉隆坡的我,日常用語已被廣東話取代,加上鄉音的差異,我們無法以閩南話溝通。隨著參觀我們的宗祠,他為我講解宗族的源流,對于自己的宗族歷史,我總算有點眉目。我們同鄉同姓,我相信幾百年前,大家肯定是一家人。萍水相逢的緣分,成就了我的尋根之路。 雖然不知道家鄉的具體位置,但已是我第一次如此貼近故鄉,那種情感的驛動,一直伴隨著我剩餘的旅程……

回到廈門的第二天,去南普陀寺時經過華僑博物館。這本來不在行程中,卻仿彿冥冥中早已注定,為此趟的尋根之旅寫下完美句點。我二話不說,馬上掉頭進入參觀。一入園內,即刻被康有為先生題字的“勿忘故國”的巨石給感動。飲水思源,一直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馬來西亞華人更是良好地保留了華族文化傳統。自先輩下南洋后,我們以華僑、華人的身份,背負傳承華夏文明的使命,讓淵源久遠的文化得以保留下來。



在館內聽到一位內地參觀者,指著峇峇娘惹圖文的“峇”字而不知道怎麼念時,我脫口而出:“念‘ba’!”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我對自己的唐突感到尷尬,即刻面帶微笑說:“我是馬來西亞華人,所以我會念這個字。峇峇指的就是男性的土生華人。他們的方言、烹飪和衣著深受馬來文化影響,但依然保留華人的習俗和信仰,有著自己獨特的娘惹文化。”他知道我的海外華人身份后,感慨地說:“雖然你們現在很幸福,可以前你們的先輩很不容易啊!”是的,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我對下南洋的先輩既敬佩又憐憫,多愁善感的我,眼淚差點在這位先生面前奪眶而出。華僑的歷史是一首首催淚的悲歌,身為海外華人的我,延續著另一種無法言喻的鄉愁,一代又一代……

感謝福建省龍海市陳氏宗親:陳清華女士、陳細邊先生、陳智遠先生的熱心幫助。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