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情结缘尼泊尔 大马男子资助800学生
报导:蓝金枝
摄影:潘嘉威
(加德满都5日讯)教育能改变命运,山区小孩再艰难也要求取知识;与尼泊尔有不解之缘的大马男子和友人,过去数年来资助山区孩子的学费,希望他们得到良好教育,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对尼泊尔山区的学生来说,步行一小时或两小时到社区上课平常的事。
在尼泊尔的偏远山区,小孩要求取知识并不容易,现实生活的客观因素如学费、杂费及地理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即使首都加德满都也还有不少山区,可想而知山区小孩要求取知识有多不容易。
来自吉隆坡甲洞的邝文良(38岁),自2001年开始与加德满都的沙马达学校结缘,并在朋友帮助下,目前资助约800名贫穷学生及孤儿学费。
朋友助筹学费
邝文良所资助的是加德满都县卡马比赖山区的沙达马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共有1400名学生,年龄介于3岁至16岁。
每个学生每月的学费是100尼泊尔卢比(约4令吉),资助800名学生每年需近4万令吉。邝文良是厨师兼导游,他工余时带团到尼泊尔旅游,扣除开销后,所得利润用来资助学生,另外也获得好朋友帮助,筹集学生的学费。
他指出,他们的款项用来缴付学生的学费,但不干涉学校行政运作。
他说,要改变尼泊尔的命运,只有培养尼泊尔的新生代,让他们接受教育和新讯息,长大后就可以回馈社会及带领社会前进。
他指出,尼泊尔有很多需要捐助的学生,公众最好是直接支付学费,勿将现款假手于人。
他最感激是其父母及家人对他支持,让他无后顾自忧的帮助尼泊尔学生。
前女友是尼泊尔人
当年,邝文良因为爱情与尼泊尔结缘,现在的他则与学生结下不解之缘,尼泊尔像是他的第二故乡,甚至有人说他前世是尼泊尔人。
他在十多年前认识尼泊尔女友,接触当地文化,不过在一起一年多后因故分开,但是他和尼泊尔的缘分并未因此终结。
皮肤黝黑的他说得一口流利的尼泊尔语,很多尼泊尔人都误以为他是尼泊尔人。
他说,前女友当时替他取了尼泊尔名字“Arjun”,那是尼泊尔人信奉的神明名字,代表勇敢。
“我来尼泊尔不久就学会尼泊尔文,感觉自己早就懂得这个语言。”
他指出,至2007年,他和数名友人组团到尼泊尔旅游,其中一人患有忧郁症,但是游过尼泊尔山河,见识到大自然的伟大,突然豁达及放开,不再执著。
他说,自此过后,担任厨师的他在工余时开始兼任导游,带团到尼泊尔。
提及他是如何与沙马达学校结缘时,他说,他的一名尼泊尔友人是经营制衣厂的,他代替朋友追讨沙马达学校拖欠的制衣费(校服),因而认识沙马达学校及开始资助学生的学费。
步行坐车花2小时去上课
住在卡马比赖附近山区的孩童,每天要先步行约1小时,再乘坐小货车约1小时路程,到社区学校上课。
记者在邝文良及校长苏娃带领下来到卡马比赖山区,拜访住在山中最深处的尼巴家族。一行人走山路来到尼巴家族的家,获得他们热情招待。
他们的住家很老旧,楼下饲养牛羊,楼上则是住所,不过地震后不适居住,他们在屋外搭帐篷过夜。
尼巴家族的11名孩子年龄从4岁到16岁,学校每天早上9点上课,他们清晨7时起床,年纪大的带着年幼的一同走山路,因要照顾年小的孩子所以路程需约1小时,否则年长者平日约半小时便可抵达外面的柏油路。
记者及摄影背着重大背包来到尼巴家族的家,走过这些孩子们上学及放学的必经之路,再看过他们的校舍,简陋的教室没有风扇,地上是泥巴,可想而知有求学机会是难能可贵的。
邝文良打算推动“种子希望”计划,希望善心人士捐出蔬菜种子,教导学生种蔬菜,自给自足。
他希望公众只需捐出种子就可以帮助到尼泊尔的贫困家庭,而不是一味地捐钱。
法国商人返尼赈灾
曾经旅商尼泊尔8年的法国人,心系尼泊尔,在大地震发生后义不容辞回到尼泊尔赈灾。
现年49岁的尼亚马,数年前在尼泊尔经营入口贸易,学得一口流利尼泊尔语,他在大地震后回来尼泊尔赈灾,准备逗留两个月。
他和加德满都博大纳佛塔附近的年轻酒店员工组成摩哆队向纳古沃山区挺进,历时2小时。
他购买了一批帐篷捐给山区灾民,让灾民在空旷地扎营。
尼泊尔的道路颠簸及前往山区的道路蜿蜒,交通费昂贵且需要长时间车程,尼亚马和酒店年轻小伙子选择共骑摩哆,赶路到山区赈灾。
记者在酒店遇到这支摩哆队,白皮肤的尼亚马和热血尼泊尔青年,不同的肤色却流着同样的热血。
遇老虎装死
经历大地震,心还未定下又遇上老虎,简直是挑战心理极限 !
住在加德满都县卡马比赖山区的迪巴尼柏(33岁),当时以为老虎要扑向他,吓得大声惊叫,过后装死趴倒地上,家人听到其叫声后也冲出屋子一起喝叫,所幸老虎过后离开。
屋裂一家人住帐篷
居住在加德满都县卡马比赖山区迪巴斯尼巴(18岁),自小便每天步行至少2小时到学校上课,学得一口流利英语,见到媒体到访,热情地用英语交流。
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床上阅读,结果墙壁被震得有裂痕,所幸房子没有倒下。
他和家人一家四口同住山中老房,地震后屋子出现裂缝变危楼,一家人便和其他亲戚共20人挤在同一帐篷下,白天炎热无比,晚上则极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