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拓碑(上篇) 拓碑古代印刷術 嚴秋霞:傳承文化歷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拓碑(上篇) 拓碑古代印刷術 嚴秋霞:傳承文化歷史

報導 : 蘇蓮珍
攝影 : 蘇蓮珍(部分受訪者提供)
(新山9日訊)在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年代,沒有複印機,也沒有掃描器或照相機,古人的經典著作、詩詞和書畫集合成冊,靠的就是流傳千年的印刷術──拓碑!



拓碑,是中國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更早出現的印刷技術,如今雖不再被印刷界採用,但仍是彌足珍貴的一門學問。

至今,拓碑不僅用作保存文物的技術,所拓出的碑帖,更是深具學術、藝術和鑒賞價值的珍品。

馬來西亞中華人文碑林管委會秘書長嚴秋霞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文化或歷史的傳承要如何確保不會變形,古人靠著智慧採用了拓印的方法。



講究墨色均勻

不說不知,原來許多人童年時,喜歡用鉛筆細細在紙上劃出錢幣的圖案,這便是拓印技術。

“說穿了,拓碑就是古人的印刷術,即以拓碑成帖的方法,把石碑上的文字印在紙上,再結集成書冊。”

她形容,“碑”是一種載體,例如在中國西安的碑林博物館內,便收藏了中國歷代“文蹟”,經由拓碑方式,可把這些碑文拓成帖珍藏。

唯她感慨,許多人對于“碑”有很大誤解,皆定義為“墓碑”,產生排斥,其實碑文不只是文字變化的記載,也隱藏著歷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和道理。

嚴秋霞指出,拓碑是項易學難精的技術,除了講究墨色均勻,也要一氣呵成,黑色越均勻則越美,例如如雜誌般大的“孝道”碑,最好在5分鐘內完成。

她笑說,從拓碑也可看出一個人的個性,性情較急躁的多半使力較大。

不分種族可嘗試拓碑

拓碑不分種族!

嚴秋霞對于“碑石”研究是門外漢,更甭說拓碑。

但她于2009年拓碑這門技術。

接著,她成立了“傳承的故事”拓碑工作坊,並于今年三、四月份,帶著兩名拉曼學生在國內辦6場講座,第一場在吉隆坡雪華堂,最后一場在新山,把拓碑的文化宣揚出去。

嚴秋霞認為,拓碑沒有宗教和種族之分,屬于文化活動,任何族群都可以嘗試拓出各種碑文的帖,所以參與拓碑的對象也包括友族。

她透露,第二場拓碑工作坊在東方人文藝術館館長陳韻森的家中進行,其中一學生是意大利人。

她說,間中,許多同學用英文嘗試解說石刻“孝道”兩字的意思,洋人學生聽了后,得出的結論是“The way of filial piety”,可見拓碑也可讓促進文化交流。

好碑帖價值連城

拓碑已成一種藝術,一幅好的碑帖可以價值連城!

嚴秋霞強調,現今雖有先進的攝影技術,可是照片拍出的碑文,怎樣都不比拓碑成的帖有情感。

她說,拓碑承載著生命,出自不同人的手,所拓出的帖也會因為技巧、力度,有著不同的效果,所以沒有一幅帖的效果會是一模一樣。

她不諱言,拓碑漸漸成為一門藝術,有的人把拓成帖的作品錶起來,作為收藏。

據她所知,一幅好的帖,可以價值好幾萬令吉,儼如一幅藝術作品。

銅器古幣也可拓印

拓碑不僅限于碑文,申骨文、銅器、古幣等圖案也可以是拓印對象!

嚴秋霞舉例,東方人文藝術館館長陳韻森便提供收藏的瓦當,作為工作坊拓印的物體。

正如為了讓孩子們也能享受拓印樂趣,她也會拿古幣讓孩子拓印,或者讓孩子用鉛筆,在印有文字的石桌或石碑上,拓印出本身熟悉的文子。

碑設計分成多類

碑的設計可分成碑座、碑身和碑額。

一般在廟于或皇帝石碑,可看見碑座下有隻似龜的設計,嚴秋霞解釋,那其實是“贔屭”(唸bi xi),即龍王的兒子,傳說祂可以揹負三川五岳,以致常引發水患。

大禹治水時,想到以立碑讚揚贔屭的方式,馴服贔屭聽話,終制伏祂不再興風作浪。

接觸覺得神奇

★葉欣怡(22歲,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學生)

首次接觸拓碑,發現古代印刷術很神奇,拓碑講究顏色均勻,可以拓成一幅藝術作品。

印象最深的是陳韻森館長把收藏的瓦當供拓印,希望未來也有機會拓印各種不同圖案。

應該傳承下去

★李淑晴(21歲,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學生)

我是中文系學生,但從不知道何謂拓碑,直到接觸中華人文碑林,深感早期的作品,應該被傳承下去,拓碑是一種方法。

參與工作坊活動兩個月,慶幸獲書法家顏位唐雕刻的“孝道”石板,以方便攜帶外出,讓大家體驗拓碑樂趣。

何謂拓碑?

拓,即是在刻鑄有文字或圖像的器物上,塗上墨、蒙上一層紙,捶打后使凹凸分明,顯出文字圖像來。

摹拓的對象不只限定石刻東西,如甲骨文、銅器銘文、玉器、錢幣等都可拓。

碑,則是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勛或作為標記的石頭。

古代碑主要有三種用途:

1)宮中之碑:宮中識日倒影

2)祠廟之碑:廟前栓繫牲畜

3)墓塚之碑:墓所引棺入葬

拓碑起源與發展簡介

※據記載,大約在春秋時期,就有人想出把文字刻在石頭上。

※《墨子》一書中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金指的是青銅器、石指的是石頭。

※到了秦朝后,開始把功績刻在石上,稱為“刻石”。

※漢代更把先人的美德刻在石上,放置墓園或宮廟處。

※東漢末年,為避免手抄書錯誤,漢靈帝熹平四元(公元175年),蔡邕提議把儒家經典刻在石碑上,作為校正經書文字的標準本。

※在南朝至唐代,伴隨著印刷術發展,碑石傳拓誕生了。

※北宋的黃伯思提出了“椎石”一詞,“椎”者,用木棰打紙入碑字,“拓”者,用氈包在紙上拓墨。

※拓碑的興盛與繁榮,是隨著清代碑學運動的發展而蓬勃起來;當時的集大成者──劉墉和鄧石如就開創了碑學之宗。

註明:拓碑的拓,唸ta(第四聲),並非tuo。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