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華小(第一篇).微小全靠印裔苦撐 華小生去了哪?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微型華小(第一篇).微小全靠印裔苦撐 華小生去了哪?

報導:涂素燕
攝影:李文源
★微型華小:彭亨百樂縣金馬梳華小



根據教總2013年發表的“西馬學生人數少過150人的華小調查報告”,356所學生人數少于150人的華小中,多達213所華小面臨學生來源減少的問題。一旦沒有學生來源后,這些華小極可能面臨停辦命運。

報告指出,部分華小以非華裔學生居多,教學上面臨一定困難。無論如何,不管非華裔學生居多與否,微型華小的命運始終受到華社關注,並通過各種方式讓它們不會關閉,以延續華文教育的薪火。

《中國報》走訪多間微型華小,包括兩間以非華裔學生居多者,了解校方的辦學和教學方式、所面對的問題及解決方案、社區及環境的依存關係、師生之間的苦與樂,看它們如何在逆境中不懈求存。



彭亨百樂縣金馬梳華小,過去已經連續六七年沒有華裔學生,全靠印裔學生撐場,才免于關閉。

表面看來,這只是一間沒有華裔生的華小。

但是,每一間沒有華裔生的華小,背后都有其困境。

金馬梳華小不是第一間沒有華裔生的華小,也不會是最后一間。

城鄉人口結構改變,華族生育率下降,許多老市區和郊區華小都可能日漸式微,那些本來就是微型或超微型的華小,也面對緊迫的存亡問題。

彭亨百樂縣距離直涼市區約莫11公里的金馬梳是個小園坵,金馬梳華小就座落在園坵里。

雖是華小,可是這間學校連續六七年沒有華裔學生,學生100%是印裔同胞。

今年開學,該校只有7個印裔學生。

直涼一個華裔家長,認為微型學校的老師更能關注每一個學生,而讓孩子轉來金馬梳華小,現在該校共有8個學生。

這個學生每天搭校長劉玉明的順風車,從直涼到金馬梳上課。

學生每年減少

這種成功招收轉校生的情況,非常特殊。

其實距離金馬梳四五公里處的文德里華小,也是微型小學,這間學校比金馬梳華小更接近市區。

市區的家長,如果想讓孩子就讀微型華小,一般優先考慮這間華小。

王光杉是金馬梳華小的資深老師,在這所學校執教19年。

他開始來到這所學校時,學校共有30多個學生,后來學生人數每年減少,從30多個減至20多個、10多個,到今天的個位數。

因為學生少,以前各年級的學生都是合班上課,他說:“后來教育部取消複級班教學,每個年級才分開上課。”

蘇進森1996年起在金馬梳任職校長,跟王光杉老師同一年來到金馬梳華小,2012年9月榮休。

在金馬梳華小掌校的10多年,他看著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生源問題火燒眉毛,不禁焦急起來。

他表示,他在學校的最后一年,該校只剩9個印裔學生,附近淡小校長表態,他退休后,就拉攏這些學生轉校。

這意味著金馬梳華小可能就此沒有學生,必須關閉。

擔心沒學生被逼關閉

學校是為了學生而存在,本來,一間學校如果沒有學生,就沒有存在意義,自然需要關閉。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我國關閉一間華小容易,開一間新的華小難。

所以長久以來,許多郊區或園坵微型華小,就算面對生源問題,依然苦苦求存。

合併、遷校是最后選擇;關校對華社來說,永遠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

金馬梳董事長吳有平說:“華小關一間少一間,當時蘇校長擔心學校沒有學生會關閉,自己成為金馬梳華小最后一任校長。”

蘇校長跟百樂縣華小工委會及地方領袖商討,大家的選擇是搬遷。

本來在園坵的金馬梳華小,看來是保不住了;用學校的准證在其它人口密集的地方建校舍,延續學校的生命,至少保住百樂縣,甚至全國華小數量。

金馬梳華小向教育部申請遷校,新校地已有著落,目前只欠發展商的獻地公函。

膠工發動建校

金馬梳早年是華裔膠工安身立命的地方。

園坵面積不大,最多工人的時期,也只有七八十戶人家。

1950年代,我國處在反共緊急狀態,加上交通不方便,園坵的孩童要到外面上學不容易。

園坵內一個工人陸雲,因而領導當地膠工通過籌款方式,建立一所只有兩個課室的私立學校,命名金馬梳園學校。

初期,學校只有約10個學生,長久以來,學生人數也只介于10多個到70多個,一直都是微型學校。

盡管如此,在那個大家都騎腳車的年代,甚至到騎摩哆的年代,這所學校一直是園坵的華教堡壘,滿足園坵孩子接受華文教育的需求。

園坵沒有中學,以前孩子小學畢業,都要到直涼唸中學,近年的畢業生則調派到附近的吉拉央中學。

黃寶隆:華裔逐戶搬走

黃寶隆的父親早年在金馬梳經營雜貨店,那也是金馬梳唯一的一家小商店。

他說:“從金馬梳騎腳車到直涼大概需要一個小時。”

早年生活刻苦,園坵的孩子,許多都是深夜兩點就去幫父母割膠,割完膠才騎腳車到直涼上課。

他1980年代上中學,“那時候開始騎摩哆了。”

這十多二十年來,園坵的華裔生活條件改善,陸續搬離當地,印裔開始搬入。

他記得應該是從2009年起,金馬梳就沒有華裔家庭了。

最后一戶華裔搬離金馬梳后,學校只剩印裔學生。

近年客工進駐,印裔逐漸搬離,加上一些印裔家庭希望孩子接受母語教育,把孩子送到直涼的淡小就讀,學校連招收印裔學生都成問題。

陳任貴憶起那段日子…
摸黑騎腳車來教書

陳任貴老師是直涼人,早年在直涼執教鞭,1959年金馬梳華小徵聘校長,當年22歲的他,在恩師余天演校長推薦之下,出任該校校長。

開始時,他每天一早摸黑騎腳車,從直涼騎腳車到金馬梳。

沿途需要路經膠園、叢林,他說:“那時候聽說那帶還有老虎出沒”,他幾乎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教書。

不難想像,要是園坵沒有學校,小學生上學有多艱辛。

“后來實在受不了每天騎腳車去金馬梳,就搬到那里的宿舍去住。”

可是睡了幾晚,就感覺有東西壓他,“我不敢一個人睡覺,還叫學生來陪我睡。”

這一切,經歷數十年歲月,他現在憶述起來,就像昨日發生的事。

他說,那個年代當校長,美其名是校長,其實老師、校工、園丁、清潔工人、保安都是自己一手包辦。

“當時學校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人數30多人,採用複班教學。

教員只有他跟一位馬來老師,“他教馬來文;華文、普通科學、算術、史地、英文等科目全部由我包辦。”

當地許多居民是廣西人,在學校喜歡說方言,稱呼老師為“先生”。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生會故意以一些艱澀的廣西話“考”他,而他則以福建話應對,師生關系密切。

金馬梳華小

全校學生人數:8位
華裔人數 :1位
印裔人數 :7位
一年級 :1人
二年級 :0
三年級 :2位
四年級 :1位
五年級 :2位
六年級 :2位

採訪手記
微小奉獻社會棟樑

每年新學年開學那幾天,打開中文報章,看到雪州、柔佛華裔人口密集地區學生爆滿,相信大家都見慣不怪。

另一邊廂,全國各地城鄉都有華小,面對生源問題逐漸式微,一些本來就是“超微型”的華小,則因沒有新生報讀,搖曳在關閉邊緣。

早年,華族先賢來到這片土地,有錢沒錢,在城鎮或窮鄉僻壤,最重要的事,就是建學校,所以今天留下1200多間華小。

這些學校不管大型、小型、微型,它們的存在,讓全國的華族孩子都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

隨著城鄉人口結構改變、華族生育率下降,一些地區的華小日漸式微,許多郊區微型華小,更是面臨沒有學生的窘境。

也許出于對學校的情感,也許不想辜負艱辛創校的先賢,更是因為增建華小難的包袱,很多微型華小,為了逃過關閉命運,長久熬費苦心“保校求存”。

華社這種“華小一間都不能少”的執念,有時不只其他種族難以理解,就連不了解華教歷史背景的華族,也無法理解。

教育部把學生人數少于150個的學校,歸類微型學校。

當我們以微型學校稱作一間學校時,往往忽視每一間微型學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管這些學校未來如何,它們在過去和現在,扮演著傳承華教的角色,值得我們一記。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