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华小(第一篇).微小全靠印裔苦撑 华小生去了哪?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微型华小(第一篇).微小全靠印裔苦撑 华小生去了哪?

报导:涂素燕
摄影:李文源
★微型华小:彭亨百乐县金马梳华小



根据教总2013年发表的“西马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调查报告”,356所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华小中,多达213所华小面临学生来源减少的问题。一旦没有学生来源后,这些华小极可能面临停办命运。

报告指出,部分华小以非华裔学生居多,教学上面临一定困难。无论如何,不管非华裔学生居多与否,微型华小的命运始终受到华社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它们不会关闭,以延续华文教育的薪火。

《中国报》走访多间微型华小,包括两间以非华裔学生居多者,了解校方的办学和教学方式、所面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社区及环境的依存关系、师生之间的苦与乐,看它们如何在逆境中不懈求存。



彭亨百乐县金马梳华小,过去已经连续六七年没有华裔学生,全靠印裔学生撑场,才免于关闭。

表面看来,这只是一间没有华裔生的华小。

但是,每一间没有华裔生的华小,背后都有其困境。

金马梳华小不是第一间没有华裔生的华小,也不会是最后一间。

城乡人口结构改变,华族生育率下降,许多老市区和郊区华小都可能日渐式微,那些本来就是微型或超微型的华小,也面对紧迫的存亡问题。

彭亨百乐县距离直凉市区约莫11公里的金马梳是个小园坵,金马梳华小就座落在园坵里。

虽是华小,可是这间学校连续六七年没有华裔学生,学生100%是印裔同胞。

今年开学,该校只有7个印裔学生。

直凉一个华裔家长,认为微型学校的老师更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让孩子转来金马梳华小,现在该校共有8个学生。

这个学生每天搭校长刘玉明的顺风车,从直凉到金马梳上课。

学生每年减少

这种成功招收转校生的情况,非常特殊。

其实距离金马梳四五公里处的文德里华小,也是微型小学,这间学校比金马梳华小更接近市区。

市区的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就读微型华小,一般优先考虑这间华小。

王光杉是金马梳华小的资深老师,在这所学校执教19年。

他开始来到这所学校时,学校共有30多个学生,后来学生人数每年减少,从30多个减至20多个、10多个,到今天的个位数。

因为学生少,以前各年级的学生都是合班上课,他说:“后来教育部取消复级班教学,每个年级才分开上课。”

苏进森1996年起在金马梳任职校长,跟王光杉老师同一年来到金马梳华小,2012年9月荣休。

在金马梳华小掌校的10多年,他看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少,生源问题火烧眉毛,不禁焦急起来。

他表示,他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该校只剩9个印裔学生,附近淡小校长表态,他退休后,就拉拢这些学生转校。

这意味着金马梳华小可能就此没有学生,必须关闭。

担心没学生被逼关闭

学校是为了学生而存在,本来,一间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就没有存在意义,自然需要关闭。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关闭一间华小容易,开一间新的华小难。

所以长久以来,许多郊区或园坵微型华小,就算面对生源问题,依然苦苦求存。

合并、迁校是最后选择;关校对华社来说,永远是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

金马梳董事长吴有平说:“华小关一间少一间,当时苏校长担心学校没有学生会关闭,自己成为金马梳华小最后一任校长。”

苏校长跟百乐县华小工委会及地方领袖商讨,大家的选择是搬迁。

本来在园坵的金马梳华小,看来是保不住了;用学校的准证在其它人口密集的地方建校舍,延续学校的生命,至少保住百乐县,甚至全国华小数量。

金马梳华小向教育部申请迁校,新校地已有着落,目前只欠发展商的献地公函。

胶工发动建校

金马梳早年是华裔胶工安身立命的地方。

园坵面积不大,最多工人的时期,也只有七八十户人家。

1950年代,我国处在反共紧急状态,加上交通不方便,园坵的孩童要到外面上学不容易。

园坵内一个工人陆云,因而领导当地胶工通过筹款方式,建立一所只有两个课室的私立学校,命名金马梳园学校。

初期,学校只有约10个学生,长久以来,学生人数也只介于10多个到70多个,一直都是微型学校。

尽管如此,在那个大家都骑脚车的年代,甚至到骑摩哆的年代,这所学校一直是园坵的华教堡垒,满足园坵孩子接受华文教育的需求。

园坵没有中学,以前孩子小学毕业,都要到直凉唸中学,近年的毕业生则调派到附近的吉拉央中学。

黄宝隆:华裔逐户搬走

黄宝隆的父亲早年在金马梳经营杂货店,那也是金马梳唯一的一家小商店。

他说:“从金马梳骑脚车到直凉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早年生活刻苦,园坵的孩子,许多都是深夜两点就去帮父母割胶,割完胶才骑脚车到直凉上课。

他1980年代上中学,“那时候开始骑摩哆了。”

这十多二十年来,园坵的华裔生活条件改善,陆续搬离当地,印裔开始搬入。

他记得应该是从2009年起,金马梳就没有华裔家庭了。

最后一户华裔搬离金马梳后,学校只剩印裔学生。

近年客工进驻,印裔逐渐搬离,加上一些印裔家庭希望孩子接受母语教育,把孩子送到直凉的淡小就读,学校连招收印裔学生都成问题。

陈任贵忆起那段日子…
摸黑骑脚车来教书

陈任贵老师是直凉人,早年在直凉执教鞭,1959年金马梳华小征聘校长,当年22岁的他,在恩师余天演校长推荐之下,出任该校校长。

开始时,他每天一早摸黑骑脚车,从直凉骑脚车到金马梳。

沿途需要路经胶园、丛林,他说:“那时候听说那带还有老虎出没”,他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教书。

不难想像,要是园坵没有学校,小学生上学有多艰辛。

“后来实在受不了每天骑脚车去金马梳,就搬到那里的宿舍去住。”

可是睡了几晚,就感觉有东西压他,“我不敢一个人睡觉,还叫学生来陪我睡。”

这一切,经历数十年岁月,他现在忆述起来,就像昨日发生的事。

他说,那个年代当校长,美其名是校长,其实老师、校工、园丁、清洁工人、保安都是自己一手包办。

“当时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人数30多人,采用复班教学。

教员只有他跟一位马来老师,“他教马来文;华文、普通科学、算术、史地、英文等科目全部由我包办。”

当地许多居民是广西人,在学校喜欢说方言,称呼老师为“先生”。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会故意以一些艰涩的广西话“考”他,而他则以福建话应对,师生关系密切。

金马梳华小

全校学生人数:8位
华裔人数 :1位
印裔人数 :7位
一年级 :1人
二年级 :0
三年级 :2位
四年级 :1位
五年级 :2位
六年级 :2位

采访手记
微小奉献社会栋梁

每年新学年开学那几天,打开中文报章,看到雪州、柔佛华裔人口密集地区学生爆满,相信大家都见惯不怪。

另一边厢,全国各地城乡都有华小,面对生源问题逐渐式微,一些本来就是“超微型”的华小,则因没有新生报读,摇曳在关闭边缘。

早年,华族先贤来到这片土地,有钱没钱,在城镇或穷乡僻壤,最重要的事,就是建学校,所以今天留下1200多间华小。

这些学校不管大型、小型、微型,它们的存在,让全国的华族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

随着城乡人口结构改变、华族生育率下降,一些地区的华小日渐式微,许多郊区微型华小,更是面临没有学生的窘境。

也许出于对学校的情感,也许不想辜负艰辛创校的先贤,更是因为增建华小难的包袱,很多微型华小,为了逃过关闭命运,长久熬费苦心“保校求存”。

华社这种“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的执念,有时不只其他种族难以理解,就连不了解华教历史背景的华族,也无法理解。

教育部把学生人数少于150个的学校,归类微型学校。

当我们以微型学校称作一间学校时,往往忽视每一间微型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不管这些学校未来如何,它们在过去和现在,扮演着传承华教的角色,值得我们一记。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