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水族館 教會我們的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水族館 教會我們的事

報導:方俊心
攝影:連利元



大海就在我們周遭,但我們多數人對它,及活在當中的生物,近乎一無所知。水族館兼具教育、保育與休閒功能,走一圈,我們將重新認識繽紛的海底世界……

欺山莫欺水,遠古時代的人對水很敬畏,來到今天,人與海的隔閡卻大到我們毫不猶豫把固體、液體廢料一股腦兒傾進海裡。海,跟海底生物默默接受人類的饋贈大禮,解剖身亡的鯨魚,人們發現它肚子裡有很多無法消化的透明塑料袋,被當成水母誤食。

照理來說,馬來西亞人應該是知道海的心意的,東西馬兩地三面皆環海,海軍監督的水域範圍,還廣達60萬平方公里,然而我們並不。海水受污染,海底生物瀕危,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就只是不能下水玩樂,或少吃一兩條魚,這些功能性需求受損而已。

馬來文說“不認識故不鍾愛”(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對城市人而言,水族館可是個相當不錯的認識海底世界、提升保育意識的場所。有機會到水族館逛一圈,說不定會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生命之源,也不會甘心讓那些斑斕絢麗、神采各異的海底生物,一個接一個在世上絕蹟。



教材充足寓教於樂

配合教師節到來,城中城水族館(Aquaria KLCC)舉辦了一場教師工作坊,在導覽員的帶領和解說下,15位中學老師領先完成了一趟兩小時的海底世界巡禮。

工作坊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參觀水族館,二是參觀進階學習區域“水族站”(Station Aquarius),在欣賞海底動物之餘,對于海洋生態、海洋生物多樣性有深一層認識。

水族館在2005年開始營運,佔地6萬平方尺,可分成七個區域:演化區(evolution zone)、溪流區(the stream)、沉船區(shipwreck)、森林區(deep forest)、沿岸區(the coast)、海洋區(living ocean)、奇異區(weird and wonderful),館方模擬各種生態環境打造出不同空間,飼養在空間裡的生物也各有不同。

至于進階學習站(station aquarius)則可細分成類屬實驗室(Genus Lab)、海馬實驗室(Seahorse Lab)、水母實驗室(Jellyfish Lab)和手作實驗室(Moonlab)。實驗室的設置,融合了傳統與科技元素,除了像學校的實驗室般有標本和實驗器材,也有先進的電子教學器材寓教於樂。

原則上,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動植物園一樣,我們不擔心看不懂,除了因為眼睛可直接看見生物的外觀,展覽處也都會標示相關知識:棲息地、分佈範圍、飲食、形體大小,和一些趣味小知識;只是一邊觀賞,一邊閱讀資料,還是有點忙碌,若能提前做好功課,或跟老師、導覽員同行,一邊看一邊聽講解,學習效果較好。

內容充實簡單易明

蘇雅麗是梳邦某私立學校的科學老師,教導中一至中三的學生。她會參加這次活動,是因為學校受館方邀請,但名額很少,她主動向學校要求加入。

蘇老師認為,這次的工作坊還不錯,內容充實易明白。該校採用政府課程綱要,科學課本裡雖有收錄生物的內容,但卻沒有水族館的資訊這麼詳細,而且要說保育的話,“很少書會讀到”。

她表示,下次可能會帶學生前往,因為有專業導覽員解說,學生可以自己聽,老師不用花太多時間備課,減輕了教學負擔。

對于學習站,蘇老師也給予肯定的回饋。其中一個實驗室備有虛擬解剖青蛙的教學器材,她覺得這對低年級的學生有幫助,“在正式動手前,他們可以對事情是如何進行,有個大概印象。”

實物教學傳授保育知識

諾老師(Nor Khairol)是萬撓某國中的科學老師,教導中四、中五的科學。這次活動是學校派她跟另一位老師作代表。

對此次工作坊,諾老師表示讚賞,“真的很好”,而且她認為學生來參觀,必須有導覽員,否則走馬看花,學習有限。

學校裡雖有科學課,然而她覺得課程卻無法這麼深入傳授孩子海洋生態與保育知識,只是約略提到一些。而且水族館裡的動物是真實的,“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平時哪有這樣的機會呢?尤其是城市孩子。”

對于館方開放學習站給小至6歲的孩子的決定,諾老師莞爾,“應該要中學生才能明白吧!”

學習方式結合科技

水族館目前有兩位年輕的教育組工作人員,一位是亞菲克(Afiq),一位是邵飛(Saufi)。工作坊進行當天,他們當導覽員,為大家講解水族館的生物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講得聲嘶力竭。

亞菲克是博大農耕與水產養殖系畢業,邵飛則是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動物學系畢業生;兩人在水族館內工作時間尚短,但談到海洋生態與保護,兩人都滔滔不絕。

亞菲克曾在正式工作前,當了半年的水族館員,而邵飛則曾在紐西蘭工作,當黃眼企鵝(Yellow Penguin)的保育員。

“如果沒有了蝙蝠,這世界會怎麼樣?”“海馬是吃什麼的?如何交配?”邵飛在導覽時向大家提問,看似常識的問題,但很難答得出來。

“學習站主要是為孩子而設,結合了科技與作業本,讓學生得到課本裡所沒有的知識。這些知識都跟自然環境有關,尤其是保育,讓大家從小學習如何用不破壞環境的方式,跟自然共存。我們要把它(生物多樣性)傳承下去,而不是讓它們在博物館裡終結。”

“馬來西亞有很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但是,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很多機會在這一方面發展,但看起來我們都還沒準備好。”邵飛一副憂心的樣子,“小孩子對這些也沒什麼興趣,所以,應該從小就教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