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華小(第四篇).友族學生沒華文基礎 教學吃力老師講國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微型華小(第四篇).友族學生沒華文基礎 教學吃力老師講國語

報導:涂素燕
攝影:連利元、中華小學提供
★微型華小:烏魯冷岳縣呀吃十八哩中華小學
在學生種族結構多元的微型華小,有些學生可能完全聽不懂華語。



一般的教學方法,現有的教材,未必派得上用場。

老師通常需要因應個別學生需求另外設計教學法,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備課講課。

在一些學生爆滿的華小,老師與學生人數不成比例,一個班級超過40位學生是很普遍的事。



微型華小學生少,有些超微型華小全校都沒有40位學生,一些更是老師比學生多。

沒有在微型華小任教過的老師,可能會“羡慕”微型華小老師。

烏魯冷岳縣呀吃十八哩中華小學,全校只有32位學生,老師人數12位。

經常有同行對副校長黃秋麗說:“你們微型華小的老師很輕鬆,只需要改兩三本簿子。”

中華小學最多學生的班級,只有8位學生,她坦言老師改作業確實很輕鬆。

三年級才明白講課

“但他們沒有想到,我們學校友族學生多,教學會面對各種問題。”

中華小學32位學生中,只有兩位是華裔,一位是原住民,剩下29位是巫裔生。

剛入學的友族學生,可能完全沒有華文基礎,是一張白紙,老師要下的功夫很多。

雖然校方鼓勵家長,把孩子送到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幼兒園,打了一點基礎才上小學,可是多數孩子,入學的第一天,還是完全聽不懂一句華語。

她說,學生上課時,非常依賴國語翻譯,老師教書都要使用雙語。

“如果老師不用國語解釋,學生會一直望著老師,等老師講國語。”

一般友族學生,至少要上了三年級,才逐漸掌握一些華文詞彙,明白老師講課,到了高年級,才能用簡單的詞彙交談。

方塊字難寫、難認、難記

中文方塊字,難寫、難認、難記。

許多教過友族學生華文的老師,都發現他們最困難就是識字。

黃秋麗副校長說:“除非時常看到的字,否則他們很難記得。”

華語有四聲聲調,不是以華語為母語的人特別容易混淆,所以非母語生說華語通常會很吃力,口音別扭。

她指巫裔學生學華文,為了方便會直接用國文取代漢語拼音標注發音,“用國文拼音讀起來可能不準確。”

要說好華語,就一定要弄清楚漢語拼音,她規定學生一定要學會漢語拼音,她的學生基本都能掌握漢語拼音。

教課的時候,每教一個生字,她都會要求學生在生字旁標上漢語拼音。

如果負責一些低年紀的班級,學生還不能掌握漢語拼音,老師還要另外準備教材,或重打課文,在下面注上漢語拼音。

她相信,友族多的微型華小,教師都面對大同小異的教學問題。

她開始在來到這間學校時,也覺得很辛苦、沮喪、不知該怎么教,只能告訴自己慢慢來。

就這樣,不斷琢磨,幾年下來,逐漸琢磨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

友族華文水平需加把勁

友族學生就算從小念華小,華文對他們來說,始終是一門“外語”,他們的華文水平,一般還是難跟華裔學生相提並論。

多數友族學生是遵循父母的意願報讀華小,進入華小后,不是每位學生都能適應學校的環境。

黃秋麗副校長說,有些孩子完全抗拒學華文,校方只好建議家長把他們轉到國小,或其他華裔學生多的華小。

轉到華裔學生多的華小,至少是置身在一個講華語的環境,學起華文來也較容易。

她說,除非學生本身對華文非常有興趣,肯下苦功,否則巫裔學生華文考獲C,就已經相當不錯。

“也有友族學生華文科考獲A的,不過始終是少數。“

不過,其他華文教學的科目像數學、科學,學生一般都能考得不錯成續。

“因為華文科考試,出題範圍通常很廣,而科學、數學考試出題都在課文範圍里。”

她說,學校曾有原住民學生在UPSR小六檢定考試考獲6個A,也有巫裔學生考獲5個A。

喜歡華文覺得不難學

法哈米跟蘇海拉是中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六年級只有他們兩位學生。

兩位同學坐在我面前,我問他們:“用華語交談?”

兩人毫不猶豫地點頭。

我問:“是父母要你們念華小,還是你們自己要唸華小?”

法哈拉答:“我自己要來的”,他的華語雖帶國語口音,但語氣堅定充滿自信。

“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唸華小嗎?”

“沒有,只有我一位。”

“為什么你會選擇唸華小?”

他想了想,用國語回答:“因為我想學習多種語言。”

“為什么?”

他想了更久,蘇海拉也忍不住在旁對他耳語,我說:“你可以用國語回答。”

等了許久,只好換個話題,問他們:“覺得華文難不難學?”

之前跟老師談過友族學生學習華文的情況,以為他們會回答“難”,沒料到兩位同學不假思索答:“不難!”

愛看成龍影片

“你們喜不喜歡華文啊?”

兩位都歡喜地回答:“喜歡!”

蘇海拉的兄姐都念華小,她平時在家會跟兄姐說華語,她說:“爸爸也會一點華語,我們教他的。”

兩位同學表示,他們平時在家不會看華文書報或中文電視節目。

但兩人都很愛看成龍的影片,雖然他們聽不懂廣東話,但對他們而言,成龍的影片仿佛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徵。

與巫裔同班有利華裔生國文

中華華小僅有的兩位華裔學生陳家傑和陳順傑是兩兄弟。

家傑唸五年級,順傑一年級。

家傑畢業以后,順傑也許就是中華唯一的華裔學生。

陳美芬校長說,當地已經沒有任何適齡入學的華裔小孩,董事會里的成員,孩子,甚至孫子都已經小學畢業了,一個華裔生都難求。

陳家兩兄弟是從外地遷到十八哩附近,住家其實也靠近其他華小,在校方“誠意邀請”之下,他們報讀了中華小學。

家傑從小跟巫裔同學一起上課學習,國文掌握得很好。

問他:“華語說得比較好,還是國語?”

他答到:“一樣。”

國文比較容易學還是華文比較容易學?

他還是答:“一樣。”

跟同學講國語還是華語?

他說:“都講。”

不分膚色打成一片

兩兄弟住的地方,也是以巫裔族群多,所以剛入學的順傑,也能夠聽懂及說國語。

他們已經習慣跟友族同胞同處一個環境,跟各年級同學也會玩在一起。

不只他們跟友族同學相處融洽,聽老師說,學校的各族群學生,一直以來都是不分膚色,不管說國語說華語,大家都打成一片。

升中建議報讀育華中學

陳美芬校長表示,有些友族家長因為注重多元語言使用,想讓孩子學習華文,才送孩子到中華小學。

“也有部分家長是因為‘跟風’,看到身邊的朋友送孩子進華小,也把孩子送來這里。”

中華小學的學生小學畢業后,中學報讀國中、國民型中學的都有。

黃秋麗副校長說:“成績理想的學生,通常會進入加影育華國民型中學。”

既然學生唸了6年華小,辛苦打下華文基礎,為了避免浪費6年的心血,她一般建議家長,如果允許就讓孩子報讀育華中學。

“就算學生升上中學不再報考華文,但還是在一個講華語的環境,有機會繼續使用華文。”

她有一位原住民學生,非常熱愛華文,不只升上中學時報考華文,唸師範學院時,也選擇華文組。

全校學生參與比賽

陳美芬校長去年5月才在中華小學上任。

過去,她一直在大型華小執教,剛來到這間學校時,發現校情跟過去她執教的學校完全不一樣。

她說:“在大型華小,學校的比賽都是從一個班級選出幾位學生代表,這里不管歌唱比賽、講故事比賽都是全校學生一起參與。”

副校長黃秋麗表示,低年級的學生開始會緊張、害羞,但參加了幾年,就認命了,知道反正無論如何都要參加,所以大家索性玩在一起。”

陳校長說:“城市的家長會比較孩子的成績,這里的家長不會,所以學生比較輕鬆、快樂。”

但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競爭,學生也不太有上進心,她說,學生的學習進度比較慢,但老師都很有耐心地教。

學生到校長室上道德課

陳美芬校長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在這所學校給學生上道德課時,當時班上唯一上道德課的華裔學生(巫裔學生上宗教課,不需上道德教育),來到校長室面前敲門,問道:“校長,方便嗎?開始上道德課了。”

她搞不清什么狀況,問他怎么不在課室等校長去上課,對方回答:“道德課是在校長室上的啊!”

她這才知道,原來上道德課時,都是由學生來到校長室,坐在校長辦公桌前,兩人一對一上課。

學生已經習慣這種上課方式,並不覺得緊張或不自在,對校長來說,反而是一種新鮮體驗。

有趣的是,當她考華裔學生一些華文詞彙時,學生會用國語來解答,可見說國語對他們來說,比說華語還自然。

因為學校老師和學生人數都少,所以全校師生都熟絡。

大家在校園走上走下碰到面都會打招呼,學生一般都會禮貌主動問安。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