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华小(第四篇).友族学生没华文基础 教学吃力老师讲国语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微型华小(第四篇).友族学生没华文基础 教学吃力老师讲国语

报导:涂素燕
摄影:连利元、中华小学提供
★微型华小:乌鲁冷岳县呀吃十八哩中华小学
在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的微型华小,有些学生可能完全听不懂华语。



一般的教学方法,现有的教材,未必派得上用场。

老师通常需要因应个别学生需求另外设计教学法,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备课讲课。

在一些学生爆满的华小,老师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一个班级超过40位学生是很普遍的事。



微型华小学生少,有些超微型华小全校都没有40位学生,一些更是老师比学生多。

没有在微型华小任教过的老师,可能会“羡慕”微型华小老师。

乌鲁冷岳县呀吃十八哩中华小学,全校只有32位学生,老师人数12位。

经常有同行对副校长黄秋丽说:“你们微型华小的老师很轻松,只需要改两三本簿子。”

中华小学最多学生的班级,只有8位学生,她坦言老师改作业确实很轻松。

三年级才明白讲课

“但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学校友族学生多,教学会面对各种问题。”

中华小学32位学生中,只有两位是华裔,一位是原住民,剩下29位是巫裔生。

刚入学的友族学生,可能完全没有华文基础,是一张白纸,老师要下的功夫很多。

虽然校方鼓励家长,把孩子送到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幼儿园,打了一点基础才上小学,可是多数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还是完全听不懂一句华语。

她说,学生上课时,非常依赖国语翻译,老师教书都要使用双语。

“如果老师不用国语解释,学生会一直望着老师,等老师讲国语。”

一般友族学生,至少要上了三年级,才逐渐掌握一些华文词汇,明白老师讲课,到了高年级,才能用简单的词汇交谈。

方块字难写、难认、难记

中文方块字,难写、难认、难记。

许多教过友族学生华文的老师,都发现他们最困难就是识字。

黄秋丽副校长说:“除非时常看到的字,否则他们很难记得。”

华语有四声声调,不是以华语为母语的人特别容易混淆,所以非母语生说华语通常会很吃力,口音别扭。

她指巫裔学生学华文,为了方便会直接用国文取代汉语拼音标注发音,“用国文拼音读起来可能不准确。”

要说好华语,就一定要弄清楚汉语拼音,她规定学生一定要学会汉语拼音,她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汉语拼音。

教课的时候,每教一个生字,她都会要求学生在生字旁标上汉语拼音。

如果负责一些低年纪的班级,学生还不能掌握汉语拼音,老师还要另外准备教材,或重打课文,在下面注上汉语拼音。

她相信,友族多的微型华小,教师都面对大同小异的教学问题。

她开始在来到这间学校时,也觉得很辛苦、沮丧、不知该怎么教,只能告诉自己慢慢来。

就这样,不断琢磨,几年下来,逐渐琢磨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友族华文水平需加把劲

友族学生就算从小念华小,华文对他们来说,始终是一门“外语”,他们的华文水平,一般还是难跟华裔学生相提并论。

多数友族学生是遵循父母的意愿报读华小,进入华小后,不是每位学生都能适应学校的环境。

黄秋丽副校长说,有些孩子完全抗拒学华文,校方只好建议家长把他们转到国小,或其他华裔学生多的华小。

转到华裔学生多的华小,至少是置身在一个讲华语的环境,学起华文来也较容易。

她说,除非学生本身对华文非常有兴趣,肯下苦功,否则巫裔学生华文考获C,就已经相当不错。

“也有友族学生华文科考获A的,不过始终是少数。“

不过,其他华文教学的科目像数学、科学,学生一般都能考得不错成续。

“因为华文科考试,出题范围通常很广,而科学、数学考试出题都在课文范围里。”

她说,学校曾有原住民学生在UPSR小六检定考试考获6个A,也有巫裔学生考获5个A。

喜欢华文觉得不难学

法哈米跟苏海拉是中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只有他们两位学生。

两位同学坐在我面前,我问他们:“用华语交谈?”

两人毫不犹豫地点头。

我问:“是父母要你们念华小,还是你们自己要唸华小?”

法哈拉答:“我自己要来的”,他的华语虽带国语口音,但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家里有其他兄弟姐妹唸华小吗?”

“没有,只有我一位。”

“为什么你会选择唸华小?”

他想了想,用国语回答:“因为我想学习多种语言。”

“为什么?”

他想了更久,苏海拉也忍不住在旁对他耳语,我说:“你可以用国语回答。”

等了许久,只好换个话题,问他们:“觉得华文难不难学?”

之前跟老师谈过友族学生学习华文的情况,以为他们会回答“难”,没料到两位同学不假思索答:“不难!”

爱看成龙影片

“你们喜不喜欢华文啊?”

两位都欢喜地回答:“喜欢!”

苏海拉的兄姐都念华小,她平时在家会跟兄姐说华语,她说:“爸爸也会一点华语,我们教他的。”

两位同学表示,他们平时在家不会看华文书报或中文电视节目。

但两人都很爱看成龙的影片,虽然他们听不懂广东话,但对他们而言,成龙的影片仿佛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与巫裔同班有利华裔生国文

中华华小仅有的两位华裔学生陈家杰和陈顺杰是两兄弟。

家杰唸五年级,顺杰一年级。

家杰毕业以后,顺杰也许就是中华唯一的华裔学生。

陈美芬校长说,当地已经没有任何适龄入学的华裔小孩,董事会里的成员,孩子,甚至孙子都已经小学毕业了,一个华裔生都难求。

陈家两兄弟是从外地迁到十八哩附近,住家其实也靠近其他华小,在校方“诚意邀请”之下,他们报读了中华小学。

家杰从小跟巫裔同学一起上课学习,国文掌握得很好。

问他:“华语说得比较好,还是国语?”

他答到:“一样。”

国文比较容易学还是华文比较容易学?

他还是答:“一样。”

跟同学讲国语还是华语?

他说:“都讲。”

不分肤色打成一片

两兄弟住的地方,也是以巫裔族群多,所以刚入学的顺杰,也能够听懂及说国语。

他们已经习惯跟友族同胞同处一个环境,跟各年级同学也会玩在一起。

不只他们跟友族同学相处融洽,听老师说,学校的各族群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不分肤色,不管说国语说华语,大家都打成一片。

升中建议报读育华中学

陈美芬校长表示,有些友族家长因为注重多元语言使用,想让孩子学习华文,才送孩子到中华小学。

“也有部分家长是因为‘跟风’,看到身边的朋友送孩子进华小,也把孩子送来这里。”

中华小学的学生小学毕业后,中学报读国中、国民型中学的都有。

黄秋丽副校长说:“成绩理想的学生,通常会进入加影育华国民型中学。”

既然学生唸了6年华小,辛苦打下华文基础,为了避免浪费6年的心血,她一般建议家长,如果允许就让孩子报读育华中学。

“就算学生升上中学不再报考华文,但还是在一个讲华语的环境,有机会继续使用华文。”

她有一位原住民学生,非常热爱华文,不只升上中学时报考华文,唸师范学院时,也选择华文组。

全校学生参与比赛

陈美芬校长去年5月才在中华小学上任。

过去,她一直在大型华小执教,刚来到这间学校时,发现校情跟过去她执教的学校完全不一样。

她说:“在大型华小,学校的比赛都是从一个班级选出几位学生代表,这里不管歌唱比赛、讲故事比赛都是全校学生一起参与。”

副校长黄秋丽表示,低年级的学生开始会紧张、害羞,但参加了几年,就认命了,知道反正无论如何都要参加,所以大家索性玩在一起。”

陈校长说:“城市的家长会比较孩子的成绩,这里的家长不会,所以学生比较轻松、快乐。”

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竞争,学生也不太有上进心,她说,学生的学习进度比较慢,但老师都很有耐心地教。

学生到校长室上道德课

陈美芬校长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在这所学校给学生上道德课时,当时班上唯一上道德课的华裔学生(巫裔学生上宗教课,不需上道德教育),来到校长室面前敲门,问道:“校长,方便吗?开始上道德课了。”

她搞不清什么状况,问他怎么不在课室等校长去上课,对方回答:“道德课是在校长室上的啊!”

她这才知道,原来上道德课时,都是由学生来到校长室,坐在校长办公桌前,两人一对一上课。

学生已经习惯这种上课方式,并不觉得紧张或不自在,对校长来说,反而是一种新鲜体验。

有趣的是,当她考华裔学生一些华文词汇时,学生会用国语来解答,可见说国语对他们来说,比说华语还自然。

因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人数都少,所以全校师生都熟络。

大家在校园走上走下碰到面都会打招呼,学生一般都会礼貌主动问安。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