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搜頻道.環境清幽.表現標青 當選卓越學校學生大增(第五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新聞搜頻道.環境清幽.表現標青 當選卓越學校學生大增(第五篇)

報導 : 涂素燕
攝影 : 李文源
★微型華小:彭亨百樂縣文德里華小



微型華小因為招生困難,往往被逼“小班化”。

小班教學能否提升學習表現,這點尚待確認。

不過,微型學校老師在小班環境,無疑比較容易關注每位學生。



小學校里,師生交流密切,學生一般較少紀律問題。

一些鄉區或園坵的微型華小,也因為跟社區密切結合,家庭和學校能夠有更多雙向交流。

百樂縣8間華小,其中文德里華小和金馬梳華小,都是超微型華小。

文德里鄰近吉拉央和直涼市區,距離金馬梳園坵約4公里,是一個小新村。

文德里華小董事長顏學全說,近年新村人口外移,教育程度不錯的年輕人,多數到城市發展。

許多居民逐漸遷移到附近的直涼小鎮,目前全村剩40余戶華裔人家,油棕園和橡膠園工作全由客工取代。

文德里華小創校以來,就是一所微型社區華小,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也不超過百人。

學校校舍和設備簡單,然而,校園打理得整潔,加上地點在園坵,週遭是橡膠樹和油棕樹包圍,環境清幽舒適。

過去10年,文德里華小學生人數逐漸下滑,這一兩年卻“峰迴路轉”,新生和轉校生人數大增。

目前全校共有30位學生,其中14位來自直涼和吉拉央,差不多一半是“外來學生”。

能兼顧每位學生

文德里華小于2012及2013年,連續兩年為全彭及格率最高的學校,兩度當選卓越學校。

今年剛上任的校長謝志德猜測,家長舍近取遠,可能是因為學校的成績表現,對老師有信心,把孩子送來學校。

“一方面是我們學校學生少,老師能夠兼顧每一位學生”,他說,大型學校班級學生人數多,很難做到這點。

儘管如此,校方無意趁熱打鐵,主動到附近市區招生。

因為學校的課室不足夠,一直是以間隔方式,把大課室分成數間小課室,解決各年級學生上課問題。

他表示,學校歡迎附近市區學生報讀,不過,要是學生太多,學校可能會面對校舍問題。

不愁沒學生暫不考慮搬遷

謝志德校長透露,文德里華小未來一兩年,依然有新生報讀,接下來幾年不愁沒有學生,所以暫不考慮搬遷或合併。

但是,他預計學校生源萎縮,只是遲早問題。

“不只我們學校,包括鄰近的直涼華小、金馬揚華小,學生人數都減少了。”

他說,以前他在金馬揚華小執教時,學生人數有1000多位,現在只剩數百位。

董事長顏學全表示,年輕人出外升學,如果在外地就業,一般不可能回流。

“只有一些在外地賺不到錢,家里有些產業的,才回來割膠、打理油棕園。”

謝校長說,現代年輕人對務農沒興趣,情願到城市打份薪水兩三千令吉的工作,就算薪資無法負荷城市的生活水平。

在偏重城市發展的政策之下,城鄉發展和人口失衡,加上華裔生育率下降,鄉區和小鎮華小學生人數減少是必然現象。

董家教村會報效設備

記者和攝影到訪文德里華小那天,董事長、前任董事長、前任校長、家教協會主席、村長、村民等,一早到學校接待我們。

我們到另一所園坵微型華小金馬梳華小時也是這樣,董事長、董事部成員、前任校長,特別抽空帶我們了解當地環境,準備許多資料給我們。

該校董事長吳有平告訴記者,學校每次開董事會議時,都是全員到齊,大家對學校的事務,都竭盡全力相助。

許多鄉區或園坵微型華小,長久以來都是這樣,靠地方人士、村民和校方一起守護。

前任校長陳其僑在文德里華小擔任校長20年,去年年尾榮休,他表示:“我在這所學校20年,學校的每張桌椅,都是村委會報效。”

村民一起慶兒童節

學校很多問題,都是靠董家教和村委會協助解決。

謝志德校長也說,很少看到村委會對學校如此盡心盡力。

陳校長在任期間,多次獲得調升機會卻放棄,20年來堅守這所學校。

他退休時,村民感激他多年的付出,合力烹煮12道美食歡送他。全村村民幾乎都出席歡送會,向這位校長致上最高敬意。

每一年兒童節時,文德里華小不只全校師生同慶,老校友和村民也會一起到校歡慶。

顏學全說:“除了學生有吃的有禮物,校友和村民也有小禮物,不管多少歲,大家都一起慶祝兒童節。”

隔代教養形成嬌生慣養

文德里新村人口本來就少,加上年輕人往城市討生活,新村只剩老人,以及許多父母在外工作,孩童跟著公公婆婆一起生活。

董事長顏學全笑說:“這里的孩子都是阿公載來學校。”

謝志德校長發現,隔代教養的孩子,一般比較嬌生慣養,阿公載孫子來到學校,還要陪著到課室。

“小孩子要吃一點苦才懂得珍惜,比如要給孩子做一點家務,但阿公阿嬤連家務都不給孩子做。”

前任校長陳其僑說:“學生連掃地都不會。”

他看過一些學生,當值打掃教室,兩個學生拿著掃把,一個掃進來,一個掃出去,掃來掃去都掃不干凈。

新村的孩子較純樸,而且在微型學校,師生交流密切,一般沒有太大紀律問題。

顏學全說:“不過,這裡的孩子都很快學會騎摩哆,五六年級就騎著摩哆到處走”,無牌駕駛問題普遍。

小組教學關注每位學生

文德里華小學生人數少,所以每個班級,學生都是圍坐成一個小組,老師採用小組教學方式。

盧嘉微老師從2001年開始在文德里華小執教,迄今邁入15個年頭。

文德里華小是她第一所執教的學校,開始是以臨教身份,成為正式老師,又調派回這所學校。

她表示,小組教學,老師可以關注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程度,因材施教。

因為是小班級,老師也有余力個別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我們的副校長會把一些學生帶回家,教他們功課。”

文德里華小共有30位學生,29位是華裔,一位印裔生。

比起一般友族學生多的學校,老師教起書來的確比較輕鬆。

不過,學校的學生,父母多數在外地工作,沒在孩子身邊,學生在家可能沒有人監督他們做功課,所以比較依賴老師。

她說,儘管如此,學生要是面對問題,家長都樂意配合校方,董家協也會協助協調。

“而且這裡的孩子比較單純,教書很快樂,否則也不會呆這么久。”

她覺得相較城市的孩子,這裡的孩子童年生活比較多姿多彩。

學生平時都會告訴她,放學后去了哪里玩,在他們的“秘密基地”玩些什么。

曾與淡小共用校舍

文德里以前本來是一個歐洲人經營的小型橡膠園坵,膠工以印裔為多。

早年,園坵只有一所備有兩間課室的淡小,因為華裔人口少,沒有華校,華裔孩童需到附近的直涼小鎮上學。

文德里跟離直涼約莫7公里路程,今天從直涼市中心驅車到文德里,所需時間不過十來分鐘。

然而,早年園坵沒有柏油路,那個連摩哆都不普遍的年代,孩子可是騎腳車到直涼上學,求學路漫長。

文德里華小董事長顏學全還記得,那時候,每次從文德里去一趟直涼,路經黃泥路,白衣就變成“黃衣”。

1950年代中期,為了方便華裔孩童上學,當地華裔開始在園坵辦學,與淡小共用校舍。

當時,淡小早上上課,華小則安排在下午班。

后來歐裔業主撒离,園坵分段拆賣,華裔工友買下部分土地,在當地安家立業。

園坵分段拆賣后,多數印裔工友都搬离文德里,文德里淡小也搬到直涼市鎮,淡小原址成為文德里華小。

文德里華小

全校學生人數 : 30人

一年級 : 6人

二年級 : 4人

三年級 : 4人

四年級 : 8人

五年級 : –

六年級 : 8人

華裔生 : 29位

巫裔生 : 1位

教師人數 : 10人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