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碧君:慈悲與智慧
成千上萬緬甸羅興亞人飄洋過海,伺機闖入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泰印以打擊入口販賣活動為由,推卸了責任;大馬正值東協主席國,收留或不收留這批羅興亞人,以及如何化解危機,需要高度智慧。
因為信仰上的方便,在緬甸長期受到打壓的羅興亞人,通過各種途徑闖入伊斯蘭人口居多的國家,當中有人寧相信人口販賣集團,只圖逃離緬甸,期待過新生活,可是,這衍生了難民與偷渡客的身分爭議,也為東協成員國帶來煩惱,尤其是大馬。
當羅興亞人在浮羅交怡被扣捕、載有羅興亞人的船隻被拒絕靠岸而繼續在海上漂浮時,政府與執法單位遭到民眾、人權組織,甚至聯合國的指責,大馬背負了“違反人道主義”、“見死不救”等等罵名。
公民社會認為,由宗教角度看,大馬作為一個以伊斯蘭為官方宗教的國家,收留也是穆斯林的羅興亞人,義不容辭;聯合國說東協國家應協助船民下船及給予援助,但是,聯合國沒清楚告訴緬甸,該國有責任解決羅興亞人逃亡的問題。
泥菩薩過江
大馬有意解決羅興亞人闖境的問題,但是,緬甸置身事外,東協成員國撇清關係,才是最傷腦筋的問題,加上大約10萬羅興亞人在我國逗留,超過半數是非法居留,如果我國為了堵住區域與國際的譴責聲音,勉強收留這批羅興亞人,將面對更多隱憂,尤其是未來會有更多人以難民名義,闖入我國。
成為難民,非羅興亞人所願,但收留與安頓難民,不能單從人道立場與憐憫為考量,因為慈悲是需要智慧的;人們可以有大條道理說,政府必須有愛心、必須秉持人道精神,為難民伸出援手,但是,政府必須以國家安全、社會經濟與政治因素為首要考量。
武裝分子在沙巴東岸肆虐、非法移民闖境等等安全問題,大馬陷泥菩薩過江之境,該如何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