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好” 罗兴亚人落户大古来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只要活着就好” 罗兴亚人落户大古来

报导:陈韦菘
(古来21日讯)“只要有能够生存的机会,就是上天给予最大的恩赐!”



古来再也县内存在着多个由罗兴亚人组成的社区,他们大部分都选择在新村木屋落户,人数将近900人,他们虽然过著艰苦的生活,但依然对我国抱着感恩之心。

据了解,部分难民从缅甸逃离到我国至今已有30年,各自散落在古来地区各个角落,而大古来(十九哩)新村则是主要聚集地,他们在本地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依然能口操一口流利的马来语。

《中国报》记者走访大古来新村,发现当地的罗兴亚人居住情况简陋且糟糕,有的木屋甚至没有水电供应,基于他们持有难民卡而非公民,所以小孩无法在我国求学,成年人也没有办法如愿工作,日常生计也成了最主要的问题。



不强求生活素质

据了解,有的罗兴亚人干脆在家门前开档做生意,卖零食及饮料,供当地人享用,而他们平时没工作时,都会聚在一起聊天度日,这让他们感到活着真好,也不强求更好的生活素质。

罗兴亚人虽然困境重重,但仍然有民众为他们献出一份力量,聚集所有罗兴亚人的孩子在大古来新村的木屋,提供上课及学习的机会,好让小孩不再到处流荡。

大古来新村前村民戴生(71岁)受询时指出,他的木屋原本是租给华人,但后来因结构问题需要大肆装修需要庞大资金,因此决定不再租屋给他人就此废置。

他说,直到几年前,他让一名罗兴亚籍的寡妇与4名孩子搬入他的木屋居住,后来经过协议,才决定让哈希娜一家免费继续入住,但水电供就必须自行想办法解决。

族人团结共渡难关

罗兴亚籍妇女哈希娜(41岁)与过世的丈夫育有4名孩子,年龄介于12岁至24岁之间,她依稀记得自己是在10岁的时候随着父母逃到马来西亚,最初是在吉隆坡落脚,之后才搬到柔佛大古来新村居住。

她指出,生活过得虽然困苦,但罗兴亚人非常团结,懂得守望相助,任何难关都是大家一起解决及面对。

“虽然生活上没有任何保障,但有幸被马来西亚政府收留及安置,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感动及感恩。”

她也庆幸获大古来新村前村民戴生提供木屋,让她与4名孩子居住,至今已经5年。

她说,她们会尝试寻找工作的机会,虽然机会非常少工资也比市价低,但为了养家糊口还是必须强忍苦干,否则家里的孩子会跟着饿肚子。

有梦想但希望渺茫

哈希娜17岁的女儿及12岁的儿子没有机会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但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达成所愿,改变自己的人生及未来。

哈希娜女儿指出,家里有开小档口摆卖零食,她平时都会在家帮忙,偶尔也要为生计问题烦恼。

她坦言,希望有机会求学,将来可成为医生或律师,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贡献;但那只能局限于想像,她仍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任何希望。

另外,罗兴亚籍男子阿明(24岁)指出,他希望自己可以成家立业,但这对他来说仍是非常现实残酷的问题,毕竟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偶尔打临时工才有赚钱的机会,更不用说养家糊口。

他说,他们要找到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现在唯有见步行步,只要活着就还有一线希望。

新村木屋多租罗兴亚人

报导:吴菊君

(新山21日讯)大古来新村村长冯毅生指出,新村的年轻人几乎迁入花园区居住,因此许多木屋都租给外地人包括罗兴亚人,通常以200令吉至300令吉便宜出租。

他说,由于罗兴亚人与穆斯林一样会祷告,通常当地人一般无法辨识他们是哪一个种族,所以都一律统称他们为“外劳”。

他也指出,这些年来罗兴亚人似乎越来越多,这也许与该族年轻夫妇没有节制生育有关。

他担心,罗兴亚人没钱让小孩上学,一旦这些小孩长大后,恐怕制造社会问题。

他认为,当地罗兴亚人一直增加,这跟有关当局执法不严有关。

人数增恐衍生社会问题

罗兴亚人“落户”大古来和古来新村,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一股地方势力,若再收留,恐引发社会问题。

据了解,早前以难民身分或偷渡而来的罗兴亚人,由于没有身分,主要在当地以拾荒和打散工为生,目前衍生最显著的问题即卫生问题。

古来新村村长兼马华大古来支会主席曾庆新接受《中国报》访问时透露,曾有居民投诉不满他们制造卫生问题。

他希望政府调查和统计国内到底有多少罗兴亚人,因为相信全国各地都会有罗兴亚人的足迹,不仅是古来。

“如果政府安顿7000名罗兴亚难民,就必须划分出一个难民营,不能再让他们流入我国社会。”

他认为,由于罗兴亚人无国籍身分,加上国情不同,国人也会担心他们是否带来疾病及制造治安等问题。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