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著就好” 羅興亞人落戶大古來

報導:陳韋菘

(古來21日訊)“只要有能夠生存的機會,就是上天給予最大的恩賜!”

古來再也縣內存在著多個由羅興亞人組成的社區,他們大部分都選擇在新村木屋落戶,人數將近900人,他們雖然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依然對我國抱著感恩之心。

據了解,部分難民從緬甸逃離到我國至今已有30年,各自散落在古來地區各個角落,而大古來(十九哩)新村則是主要聚集地,他們在本地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依然能口操一口流利的馬來語。

《中國報》記者走訪大古來新村,發現當地的羅興亞人居住情況簡陋且糟糕,有的木屋甚至沒有水電供應,基于他們持有難民卡而非公民,所以小孩無法在我國求學,成年人也沒有辦法如願工作,日常生計也成了最主要的問題。

不強求生活素質

據了解,有的羅興亞人乾脆在家門前開檔做生意,賣零食及飲料,供當地人享用,而他們平時沒工作時,都會聚在一起聊天度日,這讓他們感到活著真好,也不強求更好的生活素質。

羅興亞人雖然困境重重,但仍然有民眾為他們獻出一份力量,聚集所有羅興亞人的孩子在大古來新村的木屋,提供上課及學習的機會,好讓小孩不再到處流蕩。

大古來新村前村民戴生(71歲)受詢時指出,他的木屋原本是租給華人,但后來因結構問題需要大肆裝修需要龐大資金,因此決定不再租屋給他人就此廢置。

他說,直到幾年前,他讓一名羅興亞籍的寡婦與4名孩子搬入他的木屋居住,后來經過協議,才決定讓哈希娜一家免費繼續入住,但水電供就必須自行想辦法解決。

族人團結共渡難關

羅興亞籍婦女哈希娜(41歲)與過世的丈夫育有4名孩子,年齡介于12歲至24歲之間,她依稀記得自己是在10歲的時候隨著父母逃到馬來西亞,最初是在吉隆坡落腳,之后才搬到柔佛大古來新村居住。

她指出,生活過得雖然困苦,但羅興亞人非常團結,懂得守望相助,任何難關都是大家一起解決及面對。

“雖然生活上沒有任何保障,但有幸被馬來西亞政府收留及安置,這對我們來說非常感動及感恩。”

她也慶幸獲大古來新村前村民戴生提供木屋,讓她與4名孩子居住,至今已經5年。

她說,她們會嘗試尋找工作的機會,雖然機會非常少工資也比市價低,但為了養家糊口還是必須強忍苦幹,否則家裡的孩子會跟著餓肚子。

有夢想但希望渺茫

哈希娜17歲的女兒及12歲的兒子沒有機會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但在求知慾的驅使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達成所願,改變自己的人生及未來。

哈希娜女兒指出,家裡有開小檔口擺賣零食,她平時都會在家幫忙,偶爾也要為生計問題煩惱。

她坦言,希望有機會求學,將來可成為醫生或律師,成為有用的人為社會貢獻;但那只能局限于想像,她仍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沒有任何希望。

另外,羅興亞籍男子阿明(24歲)指出,他希望自己可以成家立業,但這對他來說仍是非常現實殘酷的問題,畢竟他沒有穩定的工作,偶爾打臨時工才有賺錢的機會,更不用說養家糊口。

他說,他們要找到工作的機會非常渺茫,現在唯有見步行步,只要活著就還有一線希望。

新村木屋多租羅興亞人

報導:吳菊君

(新山21日訊)大古來新村村長馮毅生指出,新村的年輕人幾乎遷入花園區居住,因此許多木屋都租給外地人包括羅興亞人,通常以200令吉至300令吉便宜出租。

他說,由于羅興亞人與穆斯林一樣會禱告,通常當地人一般無法辨識他們是哪一個種族,所以都一律統稱他們為“外勞”。

他也指出,這些年來羅興亞人似乎越來越多,這也許與該族年輕夫婦沒有節制生育有關。

他擔心,羅興亞人沒錢讓小孩上學,一旦這些小孩長大后,恐怕製造社會問題。

他認為,當地羅興亞人一直增加,這跟有關當局執法不嚴有關。

人數增恐衍生社會問題

羅興亞人“落戶”大古來和古來新村,人數逐年增加,形成一股地方勢力,若再收留,恐引發社會問題。

據了解,早前以難民身分或偷渡而來的羅興亞人,由于沒有身分,主要在當地以拾荒和打散工為生,目前衍生最顯著的問題即衛生問題。

古來新村村長兼馬華大古來支會主席曾慶新接受《中國報》訪問時透露,曾有居民投訴不滿他們製造衛生問題。

他希望政府調查和統計國內到底有多少羅興亞人,因為相信全國各地都會有羅興亞人的足跡,不僅是古來。

“如果政府安頓7000名羅興亞難民,就必須劃分出一個難民營,不能再讓他們流入我國社會。”

他認為,由于羅興亞人無國籍身分,加上國情不同,國人也會擔心他們是否帶來疾病及製造治安等問題。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