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稅年均稅收314億 國家收入5年後增至1.4兆
(吉隆坡21日訊)在第11大馬計劃下,消費稅將在未來5年,每年平均為政府帶來314億令吉稅收,國家收入料每年增長7.9%,到了2020年將增至1兆4079億令吉。
根據報告,政府將提高稅收效率,並更謹慎使用資金,現有稅收制度隨著消費稅落實后,將進一步獲加強。
“在消費稅落實后,未來5年年均可獲314億令吉稅收,比第10大馬計劃下的155億令吉銷售稅稅收高。政府亦將審視從政聯企業獲得的股息,並與內陸稅收局及皇家關稅局聯合採取更佳的審計措施。”
在此前提下,國家收入料在最新5年計劃下年增7.9%至1兆4079億令吉,對原油相關收入的依賴亦將從2015年21.5%,減至2020年15.5%。
2020年人均收入5.4萬
報告預計,國民人均總收入將在2020年達到5萬4100令吉,家庭平均月入增至1萬540令吉。
在第10大馬計劃推動下,我國經濟在2011年至2015年達到5.3%年增長,國民總收入從2010年2萬7819令吉(約8636美元),增5.8%至3萬6937令吉(約1萬196美元)。
報告指出,2009年至2014年之間,家庭平均收入年增長加速至8.8%。
“強勁內需、多元化經濟、龐大國民儲蓄、穩定財政、低通脹率及強穩的金融體系將繼續強化經濟基本面,長期營造有利經商及投資的環境。”
政府將在最新計劃下探討全球經濟的不安因素、生產力成長落后、赤字導致財政空間不足、員工福利及家庭收入差距大等課題,確保經濟持續強勁。
加強生產力
未來5年料成長5%至6%
政府將在第11大馬計劃下強化經濟應對未來挑戰,預計在內需穩定及外圍貢獻恢復后,大馬經濟能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每年錄得5%至6%成長率,並在持續性結構改革下,奠定未來經濟成長基礎。
過去大馬經濟為投資驅動型,主要動力來自私人投資,及公共領域在基建、公用事業、學校及醫院等的投資項目,故在第11大馬計劃下將探討加強生產力,達致永續、包容及更高經濟成長。
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大馬勞動生產力為美國總數的32%,為韓國的56%,故提振投資當兒亦需提高生產力。
在最新大馬計劃下,勞動生產力必須在2020年達到9萬2300令吉,2015年數據為7萬7100令吉,值得一提的是,生產力獲提振,各領域亦會加速成長。
政府將在此計劃下,以更針對式行動鼓吹發展,為不同領域擬定大方向,達到更顯著效果。
中小企業
料貢獻經濟41%
第11大馬計劃將著重發展中小型企業的彈性與可持續性,旨在達到包容性和平衡成長,放眼中小企業在2020年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可提高至41%。
根據2011年經濟人口調查,國內共有64萬5136家中小企業,佔總企業單位97.3%。
為反映目前的商業環境,政府修改了中小型企業定義,最高營業額從2500萬令吉調整至5000萬令吉,僱員人數從150人增至200人,經過這項調整,中小企業比例從97.3%提高至98.5%。
根據報告,90.1%中小企業來自服務領域,5.9%為製造領域,3%為建築領域,其余是農業、礦業及菜市業。
在2015年,中小企業估計成長9.3%,佔國內生產總值35%,僱員人數佔59%,佔出口19%。
拉近城鄉距離
重點投資4大城市5經濟走廊
(吉隆坡21日訊)大馬將重點投資發展中城市及區域經濟走廊,其中包括吉隆坡、新山、古晉及亞庇,提高城市密度、擴展運通為主發展、加強知識型社群及加強可居住性等。
目前已推廣的經濟走廊將繼續在第11大馬計劃下催化成長,預計到2020年,主要經濟走廊已實現投資額將達到2360億令吉,製造47萬個就業機會。
隆市經濟貢獻料14.8%
報告指出,城市是國家成長中心,提供投資及貿易機會,並拉近城鄉距離,隨著全球各大城市競爭趨激烈,有必要加強投資在主要城市,吸引及保住投資及人才。
以吉隆坡為例,作為國內最大城市,今年將貢獻14.8%國內生產總值;世界各地城市在2011年貢獻近35%全球生產總值,比重預計在2025年增至60%,地球上逾半數人口居住在城市,相信2050年數據將提高至66%。
報告指出,政府根據人口、貢獻至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現有大型基建、地理優勢及高等教育機構數量,鑑定投資吉隆坡、新山、古晉及亞庇。
另外,政府將針對現有經濟走廊展開策略審核,並提高投資及提升基建設備,同時著重5大走廊人才及技術培訓,確保當地社區從各項投資中受惠。
目前國內5大經濟走廊分別為柔佛州大馬依斯干達、北部經濟走廊、東海岸經濟走廊、砂州再生能源走廊及沙巴發展走廊。
多管齊下提升生產力與素質
政府將通過自動化、資訊通訊科技的使用、持續推動科技商業平台和包容性創新計劃,加強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力。
通過與業界夥伴的合作,提高員工技能,加強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的發展。簡化經商程序和將商業正式化,並讓中小企業更易取得融資。
政府也將通過審查政策,以應對市場對中小企業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並鼓勵中小企業取得國際認證標準,提高出口。
通過這些催化計劃提高國內業者水平,成為區域或國際業者。
東馬方面,政府將積極改善基建設施,通過電子商務、降低經商成本和提高政府援助鼓勵市場擴展,促進沙巴和砂拉越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3策略加強技職教育
培育足夠人力資源
在第11大馬計劃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其中60%預計將與技職教育(TVET)相關技能有關,這將使技職教育成為提高大馬技術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因此,政府將加強與業界的合作,擴大技職教育的錄取量,改善計劃與有關教育機構的品質,及整體行業品牌。
總的來說,這將進一步培育出充足的技術型畢業生,及使技職教育成為選擇途徑之一,政府將通過3項策略達成上述目標。
第1項策略,是通過精簡國家資格架構和統一公私領域技職教育機構的各種評級系統,以更好的管理加強技職教育的監管。政府也將建立單一認證系統。
第2項策略,是改善技職教育計劃品質與交付,提高畢業生就職率。政府將建立業界主導方案減少不匹配技能,將國家雙重培訓系統(NDTS)成為主流,減少低效率和重疊方案,優化資源以獲得更好回報,將資金與需求和表現連接,及發展高質技職教師。
第3項策略為重塑技職教育形象以提高吸引力,讓大家將技職教育作為首選,成為專業的科技技術人員。
過去5年增180萬份工作
人力資源為推動和延續大馬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勞工的可用性將推動所有經濟領域轉向知識密集型活動、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吸引投資。此外,高效和包容性高的勞動市場將解決勞動力供需不符的問題,並讓所有大馬人能在國家經濟成長中受惠。教育方面的投資也在改善社會流動和人民福利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2011年至2015年的第10大馬計劃中,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勞動市場和教育系統的轉型,主要成就包括創造180萬個新工作機會,將失業率從2010年3.3%降至今年的2.9%。政府也落實最低薪金制,估計這將讓190萬名受薪人士受益。
教育大藍圖規劃轉型
教育方面,從幼兒園至高等學府的招生都有所提高;技職教育(TVET)年度錄取數額也從2010年的11萬3000人增加至2013年16萬4000人。此外,一些重要策略如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2015-2025年《教育大藍圖》和“2020年人力資源路線圖”,都清楚規劃出人力資源生態系統發展的轉型旅程。
在第10大馬計劃中,大馬在人力資源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一些顯著的成就包括改善勞動市場制度、技職教育成為主流、促進終生學習和提高教育系統。這些成就將為大馬經濟成長和提高大馬地位,成為區域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作出貢獻。
放眼貢獻經濟56.5%
5策略助服務業轉型
服務業轉型預計每年增長6.9%,2020年貢獻經濟56.5%,製造960萬就業機會,政府在第11大馬計劃下為轉型提出5大策略,發掘潛能並轉型成為知識及創新為導向領域。
5大策略分別為營造知識型服務環境、執行綜合及完整的監管改革、邁向國際化、加強投資獎掖管理及擴展現代化服務。
政府將在創造知識型服務環境策略下,與中小企業合作展開獎學金計劃,讓后者覓得更多高素質人才,並且加強科技及研發使用。
助擴展海外市場
另外,政府將在執行監管改革策略下設立一個特別委員會,檢視服務業發展策略及計劃的所有執行工作,尤其是服務領域大藍圖、物流及貿易設施大藍圖及建築業轉型計劃,確保跨領域政策仍符合國家發展宗旨。
報告指出,由于國內服務出口商數量仍相當少,政府將透過擔保計劃、服務業出口基金提供海外擴展援助,並且提升出口商知識,了解國際市場機會、出口條件及程序,讓商家們準備就緒。
政府亦在大馬投資發展局旗下設立獎掖協調及合作署(ICCO),提高頒發獎掖時的效率及透明度,並且根據績效提供,吸引更多有素質的投資項目,提高生產力。
第11大馬計劃下將專注服務業內具交易行情、高知識導向並且與其他經濟領域有聯結、具潛質創造高收入就業的次領域,故伊斯蘭金融、科技資訊、油氣服務、私人醫療、私人高教、清真行業及專業服務等,都會在推廣範圍內。
外貿發展機構提供出口援助
政府鼓勵中小企業及跨國企業合作發展,助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另外,提振製造業成長的推動力包括融資、獎掖、物流服務及工業用地,政府會在最新計劃下協助了解創新程序及融資風險,同時推出特定及績效型獎掖,透過清楚的績效指標及“退出策略”,提振生產力及刺激創新。
報告指出,大馬對外貿易發展機構(MATRADE)及相關機構,將致力向準備就緒的公司提供出口援助,平均年收入介于2000萬令吉至5億令吉的公司將歸類為中級公司,透過參與中級公司發展計劃強化出口成長。
農業領域料年增3.5%
在第11大馬計劃下,農業食品和工業商品分領域將轉型成為一個高收入和持續發展的領域,農業領域預計每年成長3.5%,直至2020年佔國家經濟成長7.8%,工業商品和農業食品預計分別佔農業總增值57%和42.4%。
農業領域的發展乃根據國家農業食品政策及國家商品政策的指南,旨在提高食品生產和工業商品出口。
比較在第10大馬計劃下,農業估計錄得2.4%年均成長,農業食品分領域估計貢獻總增值38.8%,工業商品分領域則佔60.5%。
在第11大馬計劃中,政府將著重在確保食品安全、改善生產、提高農民和漁民技能、加強供應鏈,及確保符合國際市場需求。農業領域的發展,也將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可持續性納入考量。
助提高小農產出
採用現代化技術
另外,政府也會特別著重在提高小農的工業商品生產,通過現代化技術減少對勞工的依賴,及通過收入穩定措施,解決低商品價格問題。
政府將採用策略以刺激農業領域成長,包括通過採用資訊通訊科技和農耕技術,改善農民、漁民和小農的生產與收入,現代化與優化農業用地,及擴大研究、開發與商業化範圍。
政府將通過與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合作,現代化養殖技術和協助農業企業家初創企業,藉此推動相關培訓與年輕農業企業家發展。此外將通過精簡化推廣服務,及鼓勵業界與學術界提供諮詢服務,加強機構支持和推廣服務。
在供應鏈上,政府將建立農業合作社和協會,整合供應鏈選擇的作物,提高管理技能,及匯集推廣和出口資源;加強物流系統與改善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進入;提供更彈性的付款機制,及提高融資機制的可持續性,以擴大農民可獲得的融資。
政府也將強化以績效為基礎的政策和認證計劃,鼓勵農民獲得認證,並讓認證農民優先獲得獎勵。
4策略推動轉型
建築業料年增10%
隨著現代與高效基建設施需求越來越高,建築領域也越來越重要,政府放眼2020年建築領域按年成長10.3%,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貢獻3270億令吉或5.5%。政府將推出2016-2020年建築業轉型計劃,以推動建築業成長及迎合市場需求。
在第10大馬計劃下,建築領域估計錄得11.1%年均成長,該成長主要是在土木工程分領域年成長9.3%的推動下,其次是房產分領域16.5%成長,及非房產分領域9.1%成長。
提高科技採用
從2011年至2014年,政府共頒發2萬9435項建築項目,總值4700億令吉。
政府將以4項主要策略為基礎,推動建築領域轉型;第1項策略是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加速產量和建立中小型企業與土著承包商,及降低勞工供需不符的情況。
第2項策略是通過提高科技的採用及現代化建築模式來推動生產。
第3項策略是促進建築價值鏈的可持續做法,及立法支持可持續的建築活動。
第4項策略是通過建築產能和企業出口規模提高國際化水平,及通過政府對政府的談判及利用服務出口基金解決相關問題。
鼓勵製造業者 進軍前沿行業
政府以鞏固製造業發展為前提,轉型邁向更高產值及複雜的產品,其中包括化學、電子電器及機械儀器,預計年均增長可達5.1%,並在2020年貢獻經濟22.5%及就業18.2%。
報告指出,政府將在這項專注領域下加強研發,以更持續的生產方式達到國際標準,5項策略包括進化至更多元及複雜產品、自動化程序提高生產力、刺激創新導向型成長並加強啟動成長措施,加速市場國際化腳步。
若製造商選擇將生產多元化至前沿產品(frontier product),將獲獎掖並列入大馬投資發展局推廣產品清單內,不同投資機構亦將釋出資金,鼓勵中小企業及新創企業進軍前沿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