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病人醫生的辯證關係

病人與醫生,仿彿八字相剋似的,兩者的關係多對立的而非對等,緊張而非友善。病人在心理上需要向人傾訴(講述病情),最好的對象當然是醫生。醫生一整天都看病,煩炸了,累死了,還要聽病人“講故事”,實在很難做到。病醫關係仿似“弱勢群體”與“特權階層”,不和諧的態勢由來已久,古今中外皆然。

我曾想過用經濟學家J. Stiglitz、G. Akerloft、A.M. Spence獲得諾貝爾獎的“資訊不對稱”理論(Theory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來看病醫關係:病人對病情的瞭解,遠不及于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病人無法治療自己罹患的病,他掌握的病理、藥物知識膚淺,沒有病的醫生卻掌握了開藥、治療之法。資訊不均猶似貧富不均,是人際關係不靖的根由。

病黎經常得看醫生的臉色,就像一個窮人得看有錢人的面色一樣。愈是出名的、忙碌的醫生,態度往往愈冷漠(當然也有例外的),名醫生意滔滔,即使因為態度欠佳造成一些病者離棄、生意上出現若干流失,他也不在乎。一個人兩隻手,錢是賺不完的,病人是看不完的。近午時分,他面對無法甩掉的病人,醫生更關心的可能是:待會兒的午餐在哪裡吃,吃些什么。

醫生不是天使,要期待醫生像天使那樣“呵護備至”,除非醫生湊巧是自己的兒子,其實就算醫生是兒子,也會嫌老爸“長氣”(囉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載一項調查,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不知診斷結果的情況下被促出院。高達60%病人對醫生的話不甚了了,甚至誤解醫生的指示與判斷。

病醫關係溝通不良

另一項研究顯示,醫生只有18秒鐘的耐性聽病人講述病情,逾越18秒醫生就會打斷病人的“冗言”,加入他個人的意見(其實是“猜測”),經常造成誤診誤判。病醫關係溝通不良,嚴重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醫生都上過心理學的課,可惜心理學提供的人文關懷,當事人日久漸漸淡忘。病人渴望醫生關心他,一個微笑,一個友善的動作(如輕拍一下肩膀),會使病人感覺良好。在醫院裡,醫生視甬道上的病人透明,病人戰戰兢兢向自己的主治醫師打招呼,往往得不到回應,病人徒增難堪。

醫生要懂得傾聽,2015年1月4日《紐約時報》刊登一篇耐人深思的文章〈Doctor,Shut up and Listen〉(醫生,閉嘴,傾聽),說醫生只顧講話,特別愛講話,大可從政。醫生要有憐憫心、同情心,醫術再精湛,病人如果對他不信任(抑且懷疑),結局是兩敗俱傷,當然病人傷得更重,問題是:那是懸壼濟世的醫生想看到的后果嗎?

病人要懂得體諒,不要祈望“三千寵愛在一身”,妄想自己是醫生心目中最特別的那個,得到最多的關心愛護,那就近乎愚昧。醫生的愛是博愛,病人能沾到的只是點滴。一句鼓勵的話,可以使病人感激,可以帶給病人勇氣。至于醫生看病,醫生只盯著自己手上的原子筆,刻意避開眼神與病人交集,這樣的醫生應該去接受人文學科的再訓練。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