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疑問,怎樣用有限的詞彙寫故事?學外語的起點不外乎是問候語、自我介紹、數字、吃東西、買東西這些課題,要怎樣把這些課題串成故事?所以我學期末收到的短片,多數只是純粹把這些課題呈現出來,卻沒有故事。而且,如果只是中文第一級,更加寫不成故事,因為詞彙量實在是太少了。
但,我曾收到一個不錯的中文第一級短片:幾個年輕人去瀑布玩水,從等朋友、打電話,到在瀑布玩水、聊天,都把很基礎的課程內容用上了,那是一個相當好看的短片。同一學期,教第二級的同事也收到一個有趣的短片——學生把P.Ramlee的黑白片《Labu Labi》(1962)片段重拍,把平時所學的炒粿條、雞飯這些詞彙放到短片裡,故事也很搞笑。(原來的影片,講述的是一毛不拔的老闆和兩位員工Labu、Labi的故事。)
上學期中文第二級也有一個好看的短片:少林僧飛龍在阿拉伯檔口吃飯,日本人山本先生來收保護費,飛龍就和山本打起來,山本最後打輸了,飛龍才發現山本是他弟弟。
因此,我這學期把這個短片當做一個例子,並告訴學生,好看的短片都是先有故事框架,然後才把課本的內容放到故事的各個場景裡頭,而不是純粹把課文串起來。因為第二級的課文是生日、買東西、看病,我說希望不要收到一堆“買蛋糕、出席生日會”的短片。
結果這樣的短片還是有的,也許內容會添加一點不同的成分,例如主角碰到朋友在買蛋糕,朋友騙她不是在買蛋糕,主角覺得很失望,以為朋友忘了他的生日。
有一個短片是挺有趣的,四隻鬼的聚會,來了一隻新鬼,大家便談起自己是怎麼死的,結果後來發現四隻鬼的死都和新鬼有關,故事場景也有買東西和生日。後來在一個會議裡和分校同事談起,發現她的學生也拍過類似的短片,但開場不是一群鬼坐著開會,而是集體在草地上滾來滾去。故事框架從何而來,我打算過幾天問學生。
我和法國同事談起“用有限的詞彙寫故事”的問題,他的碩博士論文是研究戲劇與外語教學的,他告訴我,詞彙不是問題,很多內容用肢體語言表達即可。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編故事有竅門嗎?”我問。
“你來我下個月的工作坊,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