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安全(第一篇)父母要教會孩子的事 向怪叔叔說不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兒童安全(第一篇)父母要教會孩子的事 向怪叔叔說不

報導:潘有文
圖:李玉珍
父母應積極教育孩子提防怪叔叔!



國內近日接連發生企圖拐童和強吻小學生案,包括新山一所華小巫裔學生險遭歹徒強搶,幸母子極力反抗脫險、雪州梳邦小學一女生遭外勞強吻等,敲響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安全警鐘。教育小孩保護自己,以及關注環境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小孩子的安全,不是單方面的事,與其只是依賴保安和警方,父母不如教授孩子明確的安全防範意識,降低出事幾率。

企圖拐童和怪叔叔非禮小女生的案件頻傳,家長與孩子平時的溝通,將是避免孩子陷入險境的關鍵。



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不應貪一時方便,讓孩子面對魔爪威脅,必須給予孩子明確的指示。

“例如,孩子在學校等父母,有時父母塞車遲到,之前就要給孩子建議,不要走出校門,應在遠遠可看到父母汽車的學校範圍內等候。”

大馬註冊及執業心理輔導師鄭明輝表示,父母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一旦自己遲到超過半個小時,就要進去校園內等候,父母可在停車后進學校尋找孩子。

拐童案隔不久又來

未雨綢繆勝過亡羊補牢,提供孩子面對實際情況的方法,才能有效防止發生悲劇,這些道理人人皆知,但往往沒有實行。

“我們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Take for granted),只有在發生事情后,才來緊張。”

雖然現在人人都在談論孩子安全,但從以往的情況來看,鄭明輝認為可能不到兩個月,當沒有人再談這個課題,一切便會回復原狀。

拐童和怪叔叔問題,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在鄭明輝的觀察中,我國每兩三年就會發生此類現象,經媒體報道發酵成大課題,人們就會再度聚焦。

“這個是社會的問題,牽涉家庭、治安、體制,不只是兒童的問題,也包括家庭如何看待孩子的安全。”

鄭明輝也是馬來亞大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榮譽碩士。

由社會學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普世問題,不只發生在大馬,也發生在其他國家,胥視社會把它當成是全國新聞或地方新聞而定。

毋庸置疑的是:相較二三十年前,各校已大力改善保安工作,以前的學校可以不關門和沒有保安人員,但現在不少學校已禁止家長在放學前進入校園,校門只在放學前十分鐘開放,而且只有老師可以進出。

然而,孩子在登上家長汽車前,那一小段的距離也可能面對歹徒強搶的危險,是否要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強呢?

鄭明輝指出,若小學和中學也像幼兒園般嚴格,需要家長來帶才能讓小孩離開,這個方法並不可行,“小學的學生這么多,要如何實行呢?”

“硬體”和“軟體”必須同時進行,前者是指學校和警方方面,加強各種安全措施和巡邏工作,后者就是回到父母身上,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

要求孩子在視線範圍內

小孩的安全問題,與父母的安全醒覺意識息息相關,父母平時常常灌輸孩子注意一些安全細節,就能讓孩子養成習慣,關注自己的安全。

“父母從小要教導孩子,例如帶孩子出外,確保孩子在視線範圍內,盡量不帶孩子到人潮擁擠和複雜的地方,即使需要前去,也須要拉著孩子。”

但是,並不是每個小孩出門都想讓父母牽著,尤其是小男生,他們或不要讓人覺得整天都賴在父母旁邊。

鄭明輝表示,一般小學生並不介意讓父母牽著手,但是只要親子關係親密,即使已是中學生,像他的女兒,依然還是習慣出門牽著父母的手。

他建議父母帶孩子外出時,應該要求孩子不要走在自己的前方,最好是平行或在身后,因為在視線範圍內,才能確保孩子的安全。

即使孩子在附近玩耍,也要讓孩子知道必須看得見父母的身影,免讓歹徒有機可趁。

不說:不可以!
而說:你應該…

為人父母者,一旦緊張孩子,“不”字神功就會脫口而出:你不可這樣!你不可以那樣!

“許多孩子聽不到‘不’,只聽到‘可以’,應該說:為了防範,你應該怎么做,應該做什么。”鄭明輝指出,孩子對于“不”不敏感,反而對于“可以”二字容易有印象。

孩子對于父母愛說“不可以”的方式,口裡不說,心裡可能會問:“那我可以做什么?什么都不可以,你要局限我的自由,那我可以做什么?”

鄭明輝笑言,大人應該將心比心,當老闆或上司叫你不可以做,一般人的心裡也會問:我應該做什么?我應該怎樣做?做什么都不可以?

遭拐不成功留陰影?

小孩遭歹徒強拐不成功,心靈上是否會留下陰影,並且影響他們的成長呢?

鄭明輝指出,小孩心中肯定會有陰影,心中會出現憂慮,可能會失眠或發惡夢等,但是否需要尋求心理醫師輔導,還須看情況而定。

“一般兩個星期就可平復,但如果持續下去,就要尋求輔導,如果沒有解決就會有焦慮症。”他表示,並不一定發生事情后就讓孩子接受輔導,因為時間可以沖淡小孩心中的焦慮。

孩子有自癒能力,除非面對極大壓力或家庭情況不佳,包括家庭的愛不夠關心不足,焦慮症狀揮之不去,可能就變成創傷后遺症(PTST, Post Tramatic Stress Disorder)。

或沒食欲失去興趣

“這類情況小孩會繼續焦慮和害怕,不要上學,影響每天生活規律;有些小孩在事發現場,一有汽車靠近,就想起當時情景,即會感到焦慮。”他指出,這類小孩必須尋求幫助,因為已經影響他們的生活規律。

如果這些小孩出現以下情況,例如失去食慾、不想上學、失去原本的興趣,例如喜愛踢球,但事情發生后不想踢球,都應儘早尋求心理輔導人員的協助。

恐嚇教導不恰當

許多父母為孩子的安全,常常會“恐嚇”孩子:“不要出去,壞人來捉你啊!”

鄭明輝表示,以這種方式“教導”孩子並不恰當,反之應以積極的方式協助孩子瞭解安全的重要,並且告訴他們原因。

“要告訴他們為何不可以這樣,因為會面對危險;告訴孩子你愛他們,所以需要確保他們的安全,並不是恐嚇孩子外出會給壞人抓掉。”

現代孩子年紀雖小,但不會不懂事,只要能與孩子坐下來好好溝通,讓他們瞭解如何保護自己。

“現在的社會,不只小女生不安全,小男生也未必安全。”鄭明輝不禁感嘆人心可畏。

互聯網十大宣言可參考

鄭明輝指出,在互聯網上一個有關兒童安全的十大宣言,或可讓家長和校方參考。

有人指稱這個兒童十大安全宣言出自英國,但並未得到證實,然而這個宣言鏗鏘有力,也可做為關注孩子安全的提醒。

兒童安全十大宣言和簡要

1)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任何人無權剝奪兒童的安全權,安全重于一切。

2)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兒童有拒絕親吻、觸摸的權利。

3)生命第一,財產第二;

──孩子的身體安全比腳車更重要。

4)小秘密要告訴媽媽;

──當兒童向大人說實話時,大人應當馬上信任兒童並及時幫助他們。

5)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小孩有權不聽陌生人的話。

6)不與陌生人說話;

──當陌生人與孩子說話時,孩子可以假裝沒聽見,馬上跑開。

7)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

──在緊急之中,他們有權大叫、大鬧、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壞家具。

8)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

──遇到壞人,拔腿就跑。

9)不保守壞人的秘密;

──面對侵害者,不要遵守諾言。

10)壞人可以騙;

──遇到壞人,機智應對,才是好孩子。

溝通方式影響教育

鄭明輝是兒童輔導方面的專業人士,但近年也進行家庭治療,因為他發現兒童經過輔導后,依然需要回到家庭,如果家庭成員存在一些狀況,兒童的輔導工作或無法達到更好效果。

因此,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將影響家庭教育,以孩子的安全問題為例,只要親子間有良好的溝通,孩子瞭解父母的關心,並且利用父母的提醒,就能更好的保障自身安全。

“懂得照顧自己也是好的品德,例如不可接受別人的飲食和禮物,當父母不在場,除非是自己熟悉的親戚,不應接受別人飲料,這是很基本的認知。”他指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看清危險,這是一種危機防範。

但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往往成為孩子眼中的說教,因此父母需要懂得利用客觀環境和機會教育,深入淺出讓孩子擁有危機意識。

“陪伴孩子時,利用電影、影片、報章新聞與他們談談,這樣就會間接教導孩子。”他說,如此一來,就像是在與孩子談天,不是在說教。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