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 到處是椰林.爬樹難不倒 以前家家戶戶拜拿督公
報導 : 蔡愛卿
鄉思人:尤科明
老家 :大路后拿督公橋
大路后一直是個人口密集的華人聚居地。雖然它在過去十年蓬勃發展而改變了面貌,但那些舊社區留下來的名字,當地居民依然在使用,例如拿督公橋。
拿督公橋是大路后一個曾經有很多拿督公廟的社區。在那裡長大的尤科明估計,老家一帶大大小小的拿督公神龕有數十個,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拿督公。而那裡也真的有一座小橋,叫做拿督公橋。
板屋原地建公寓
小橋目前還在,橋旁邊就是當地最大間也最靈的拿督公廟。這是拿督公廟地段發展后,保留下來的兩間拿督公廟之一。廟宇香火依然鼎盛,每年都舉辦神誕慶典。拿督公橋改建成水泥建構,依然只允許行人使用。它曾是居民的通行要道,不過周邊建起寬敞的馬路及人們都開車后,使用它的人也少了。
尤科明是在被椰樹圍繞的拿督公橋長大的。在他出生的1968年,大路后全然不是今日模樣。與檳城許多地方一樣,那裡到處都是椰林,他的老家就在椰林裡。
他的成長歲月與椰樹密不可分。從小看採椰工人爬樹採椰,他也學會了爬椰樹。他懂得用鋤頭來剝椰皮,懂得分辨嫩椰、中椰還是老椰。嫩椰的椰水清甜好喝,中椰椰漿適合用來制作糕點,老椰椰漿用來煮咖哩最棒。
趁還記得畫老家
說起來,目前他依然住在老家當年的地段上,只不過甘榜板屋變成了公寓。拿督公橋發展后,原有地段上的居民,獲得賠償一間公寓單位。不知不覺,他在公寓也住了十多年。公寓停車空間嚴重不足,使他更懷念將車子直接開到家門外停放的日子。
今日大路后,當然比以前好多了,各種設施的發展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看起來也比較整齊。但他依然想念老家的日子,學美術的他有一個夢想,就是一定要趁記憶仍清晰時,將老家當年的景象畫下來。既然都是回不去的日子,這應該是他最好的懷念方式了!
可養魚狗就是不准養鳥
大路后的社區曾經很流行養鴿子,尤科明也想養,但媽媽不允許。媽媽有句話:飼魚家賄浮,飼鳥家賄了(福建話)。因此家裡可以養魚、養狗,但不可以養鳥類。
不可以養鴿子,他就看別人養。看得很仔細,以致一些細節至今仍記得清清楚楚。養鴿子的人會造一個大鴿籠,每天固定把鴿子放出來玩。主人都會訓練自家的鴿子,教牠們認得自己的家。即使把鴿子放飛,只要主人拍掌或敲打空罐,鴿子就會飛回來。
“插鴿”增鴿子數量
為了增加自家鴿子的數量,有些人會“插鴿”。所謂“插鴿”,就是拿一隻自己家的鴿子,安插到別人家的鴿群去。把鴿子往別人家鴿群一丟,眾鴿子馬上驚飛四散。混亂之中,有些鴿子會跟著自家鴿子飛回來。守在一旁的主人見自家鴿子帶著同類回來了,待牠們一進籠,馬上關上籠門,別人的鴿子就變成自己的了。
當然,“插鴿”不是百試百靈的,有時候“插鴿”不成,反而自家鴿子一“插”不回頭,留在別人家不肯回來了。這時候主人也只好自嘆倒霉。
“插鴿”等于偷窺行為,當然必須偷偷摸摸進行。通常躲在樹后面,待鴿主人出來放鴿子時,丟下自家鴿子后馬上跑回家,等別人的鴿子送上門。
他說,當年住家附近有一戶人家養的鴿子最多,因為他們自己也在繁殖鴿子,他們就成了許多養鴿少年的“插鴿”對象。由于鴿子數量很多,這家人也不大在意,偶爾發現有人來“插鴿”就將對方趕走。
採椰隊定時來採椰
尤科明家所在的椰園,是祖父留下來的產業。每年椰子採收的月份,一支由四五個人組成的採椰隊就會來到他家。別以為採椰子的都是印度人,這支採椰隊成員卻都是華裔大叔。他們每年都騎著腳車出現在椰園。
他說,這群人專門幫人採椰子及砍樹,每次他們都很早就來到,只用一塊布輔助就能爬上高高的椰樹。爬上去之后除了採椰子,他們也會清理椰樹枝幹。採下來的椰子全部被集中在他們家前面的空地,等羅里來載走。
他們清楚哪棵椰樹的嫩椰最好吃,採椰工人每次都會特地幫他們一家採來那些嫩椰。以致長大后的他,曾經捨不得用錢買嫩椰,也覺得市面上買的嫩椰比不上老家那些。
在椰林長大的孩子,所玩一定跟椰樹有關,他們小時候常拿椰葉來玩,媽媽平日閒空時也會削椰枝作成掃把。除了自用,掃把也會送給鄰居。不過鄰居都會象征性給一點錢,因為大家都相信掃把是不可以拿來送的。
最期待拿督公誕
尤科明從小就聽老人家說,拿督公橋由于是“拿督公地”,才會特別多人供奉拿督公。以前在拿督公橋,拿督公神誕最熱鬧,也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慶典。
拿督公廟的理事們在神誕時都會請戲班來演出三天,戲棚下有各種美食售賣,是全村的盛事。
拿督公橋最大間拿督公廟就是蓮花寺。根據寺內的廟宇重建牌匾記錄,這間供奉卓奶奶(Tok Nenek)的廟在已有百多年歷史。由于早年那裡常常因大雨而淹水,水淹進廟裡有如蓮花池,人們就稱那間廟為蓮花寺。
蓮花寺的卓奶奶因為十分靈驗,百多年來香火不斷。即使在附近一帶發展后,人們依然將廟保留並重建。
90年代起告別淹水日
自90年代以來,檳城淹水黑區名單上沒有大路后。不過在更早的70及80年代,淹水卻是那裡的常態。尤科明收藏著幾張老照片,記錄了70年代初期發生在大路后的一場嚴重水災。從照片中可看到,他的老家已被淹了一半。
他記得,在唸中學的80年代,老家依然經常淹水,可說是每年的雨季必淹,他還曾在水淹進屋時打電話急召同學到家裡來幫忙抬高冰箱。不過那時候水患情況不像70年代那場水災這么嚴重。
他說,當年那場大水災,他大概只有四五歲,所以全無印象,后來從長輩口述及舊照片才知道那場水災有多嚴重。據了解,當年附近還有一名小孩被水沖走失蹤,水退后人們發現他的屍體卡在自家地板下面。
鄉村的排水系統不佳,淹水成了居民每年被迫面對的夢魘。所幸踏入90年代后,地方基本設施改善,也建了寬闊的排水溝,大路后就不再淹水了。
雜貨店是孩子的超市
水金雜貨店,是大路后孩子小時候的超級市場。尤科明記憶裡的這家小小雜貨店,可買到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東西,也是他買材料做風箏的地方,但不是每一種材料都能買到。例如做風箏骨架的竹枝,他就必須自己找。媽媽平日曬衣服用的竹竿成為他的目標。
以前的大路后,竹竿是家家戶戶必須品,有小販會用三輪車載著新鮮竹竿沿戶叫賣,過年大掃除以及平日曬衣服都用到竹竿。打竹竿主意的小孩趁媽媽沒留意時把竹竿摔裂,這樣就不能再用了,名正言順可以“廢物利用”來做風箏。
風箏季節時,大路后的天空非常熱鬧,而尤科明家的上空,又比別人家的要熱鬧些。因為他們家向北,是北風吹來的方向。常常有斷線的風箏掉落在他們家範圍。這時的他就最高興了,只需在家外面等就有風箏可撿,不必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