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舖位容纳了20摊主 金宝公市集体回忆
独家报导/摄影:张嘉珮
历经48年,金宝贸易场(俗称“公市”),是金宝长者的集体回忆。
公市成立于1967年,在此之前,约1940年代日据时期,该处原是店舖,但被日军炸毁后,一度成为废墟。
据布料摊主沈世兴(69岁)受访时说,那时,大家看见该处是烂地,就聚集该处摆摊,当地人也因而经常到该处购物,生意越做越旺,后来被收购商收购,建起“金宝贸易场”。
他说,公市的特色在于平均一个铺位,面积仅有5乘8尺,那是比床位(5乘6尺)宽敞些许,这也是在仅有2间铺位的面积,却可容纳54间铺位的原因。
“目前,仍在该处做生意的有洋服店、马来服装店、布料店、钥匙店及洋货店等等。”
他说,在该处摆摊的业者,多数是60岁至70岁的长者,他们已摆摊数十年,有一定的客户来源,一直留守至今。
大部分是巫裔顾客
他说,如今市场竞争大,鲜少人会再来该处逛逛,大部分来光顾的都是巫裔同胞,因此,大部分业者都售卖马来服装及布料等。
“1970年起,我在该处卖布料,当时只是跟地主租借该铺位,后来随着一些租客年龄增长,陆续结业,开始向地主购下其他铺位,目前在该处坐拥8间铺位。”
他说,公市生意最高峰时期是于1957年独立以后,那时还没有百货公司及霸级市场,当地人要买校服及洋服等,公市都是他们的首选,当时摊主的人数约40名。
他补充,70年代,公市开始没落,至今仅有少过20名摊主,太太罗亚妹也帮忙打理生意。
黎炳华:亡妻身影历历在目
“一人顾店时,亡妻昔日的身影仍历历在目。”
洋货店东主黎炳华(77岁)透露,在该处摆摊逾40年,经历许多事,当中有他的最深回忆,包括当初孩子在店舖四周跑跑闹闹的场景,以及离世逾20年的太太在店内帮忙时的情景。
他说,如今孩子们已长大,有自己的家庭,不用他操心,偶尔还会回到老家聚天伦。
他说,赚多少并不重要,最重要是打发时间,与顾客及其他摊主聊聊天,日子才不会那么闷。
邓秀金:卖布起家改成剪裁
“公市坐落在旧街场大街,人流较旺,也广为人知,因此没有打算搬离该处。”
马来装剪裁师邓秀金(60岁)说,在该处做生意已有33年,起初是由家公的父亲开始卖布做起,后来自己接手,才改成剪裁。
她说,在这里做熟客生意较多,有者会特地从吉隆坡回来,量身订做马来服装。
她说,量身订做的马来服,会较为合身,手工质感也较好,一般上除了有巫裔同胞,也有华裔顾客到来订做马来服装,因职场需要,公务员、教师及银行的工作人员,经常都会过来这里订做衣服。
邹荣佳:专配钥匙卖锁头
“做久了有感情!”
钥匙店东主邹荣佳(71岁)透露,以前年轻时候,就跟太太出来摆摊谋生,那时,还有另一个类似的贸易市场,当地人称之为“公平”,后来被他人收购后,才搬至公市。
他说,当初在“公平”卖胶花达33年,甚至还兼职配钥匙,后来该处被收购,才搬来公市,专配钥匙及卖锁头。
他说,目前还没有萌生退休的念头,并会继续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