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 如何挽狂瀾?

面子書有篇引述聯合國資料的文章指出,當台灣埔里巴宰族的潘金玉老太太仙逝后,世界上再也沒有能以流利巴宰語說話的人了。

巴宰語是台灣中部山區原住民的母語,唯在遷移到平地生活后,屬弱勢族群的巴宰人在潛移默化中接納強勢的台語和華語,使到自己的母語最終走向沒落。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弱勢語言正不斷地從地球上消失掉,有人認為適者生存,它們被時代所淘汰是大勢所趨;但也有人認為,每種語言都是一個族群的先祖對生活的理解,就如講述巴宰語消失的作者所說,每當有一種語言死去,就有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死去。

鏡頭轉回大馬,我國不少鄉團領袖也擔憂,國內的弱勢方言將來可能成為瀕危語言。在不同的社團活動上,不時聽到領導人苦口婆心呼吁會員多以本身籍貫語言交談及教導孩子,避免本身方言流失。

我國最普及的強勢方言是廣府話和閩南話;而客家、潮州、海南和福州等方言,只在一些特定州屬或地區較為強勢。隨著社會變化和人口普遍遷移,不同籍貫華人間的通婚和交流更為頻密,是可能會削弱地方性方言的強勢。

少數鄉團把本身方言譜寫成冊或錄制成光碟、開設方言學習班;利用社交網站來加強交流和推廣,以阻本身方言更趨微弱,值得其他鄉團學習和仿效。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