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美 : 為甚麼只談廢死與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孫天美 : 為甚麼只談廢死與否?

台灣舉凡發生重大兇殺案,廢除死刑的課題總會被趁勢提起,鬧得整個社會沸沸揚揚,直到有更重大新聞發生,覆蓋這個議題為止。問題是,兇殺案發生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和嫌犯的心理因素,卻從未獲得如此大廣泛關注。



日前台北8歲劉小妹在學校上完廁所,遭隨機入侵校園的校友持利刃割喉,劉小妹一天后逝世。警方指嫌犯自白長期睡不好沒有勇氣自殺才隨機殺人,並且殺人前也幻聽有聲音讓他殺人。嫌犯犯案后情緒穩定、睡得很好,也不覺得自己犯錯。此外對時政不滿也讓他有殺人念頭多時。

警方這番說法,馬上讓支持死刑的民眾更加力爭司法結束這個殺人魔的生命。是的,稍有人性者聽到嫌犯犯案的原因是不會不生氣的,更不用說承擔這分突如其來悲傷的受害家屬,無論被殺的是8歲女童或38歲青年。

不過在我們激動之后冷靜思考,嫌犯只是因為睡不好不敢自殘而去殺童,這根本就是神經病嘛,因為正常人失眠通常是看醫生吃藥,有誰會選擇殺人治眠?更遑論對天真可愛的8歲小童下手了。同時對時政不滿者多的是,也不見得大家都去殺人呀!



殺人者不怕死

那么嫌犯為什么覺得生活不順遂就選擇殺人?為什么他覺得殺人就能讓自己的感覺比較好?為什么嫌犯殺人后,自稱是鄭捷第二(去年在台北捷運內隨機殺人的大學生),難道他崇拜鄭捷?為什么會崇拜鄭捷?是什么樣的生活環境和什么樣的訊息,讓他產生殺人沒錯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茫茫人海中,還有多少人像鄭捷和這個嫌犯一樣,覺得殺人是能夠“舒坦身心”的做法?

殺人有罪,這點毫無懸念,但過分強調堅持死刑落實,而非讓專業人士去研究這些人犯案的動景和背景因素,以找出治療和改善社會結構的做法,便無法有效減少謀殺案。反之,我們無論在世界各地隨時都會遇到下個鄭捷,從他們犯案后的態度顯示,他們根本不怕死,死刑對有這種潛在意向的人來說,根本沒阻赫作用。

(寄自台北)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