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 羅健傑
(大山腳5日訊)威省工業區外無准證工廠多達506間,為了解決無牌工廠氾濫問題,威省市議員陳宗興建議,市議會可通過每5年檢討1次威省區內地段規劃機制,將無准證工廠集中地段規劃為工業區。
調查發現,506間無準證工廠普遍面對3項問題,即工廠建在農業用途地段、該地段非工業區範圍,及沒向市議會進圖申請發展規劃准證。
換言之,工業區外的無准證工廠,在申請准證上將比工業區內的無准證工廠,付出更多財力,程序相當耗時。
據了解,市議會目前正對506間無准證工廠的漂白計劃,進行研究。
陳宗興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若工業區外的工廠集中地段被重新規劃為工業土地,業者申請轉換土地用途的程序和時間將縮短,也減輕業者經濟負擔。
“站在經濟角度及雙贏局面,州政府或市議會可主動重新鑑定土地區域的使用性質規範,因為土地已隨著時間演變成今日發展,當局可檢討舊有的規劃是否已不適用。”
他說,每5年檢討1次的機制,旨在檢討相關土地是否依然標籤或保留其農業用途性質,假設該土地當初規劃為農業用途,但5年或10年后,該地出現商業或住家發展,則可重新檢討該區土地用途的性質。
“一般的檢討結果,都會傾向當地的主要發展趨勢,例如后期發展是輕工業與住家,或商業發展與住家混合區,一塊土地上的發展並非永久性保留農業用途。”
他透露,無准證工廠多數是獨立在農業用途地段上建造,有者則以商店作為生產用途的工廠。
威中區屬工業重鎮
陳宗興說,威中區是威省工業重鎮,建立在農業地的無准證工廠,單在柔府一帶就有約100至200間,有關工廠也非家庭式工廠的規模,多數為大型工廠。
他分析,威省工業區外的506間無准證工廠,若以每間佔地面積5000平方尺計算,這將會是不小的土地,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其地段被規劃成工業區后,工廠能更名正言順地繼續貢獻經濟。
“市議會一旦查獲,有廠家在工業區外的農業地無牌建廠,對方的地稅將改以工業地稅計算,但仍須根據程序申請准證。”
他認為,檢討及標籤工廠集中地所在的農業用途地段后,再提呈到檳州規劃委員會(SPC)通過並憲報規劃為工業地段,將可達致雙贏局面。
曹觀友:研究進行漂白計劃
檳州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曹觀友指出,檳州共有643間無准證工廠,其中78間在檳島,565間在威省,威省市議會正在研究是否讓工業區外的506間無准證工廠進行漂白計劃。
“在威省工業區內共有59間無准證工廠,其中8間已經拆除。”
他是在第13屆第13季第1次檳州立法議會書面回答巫統浮羅勿洞區州議員莫哈末法力的提問時,這么說。
他說,威省工業區內有59間無准證工廠,漂白計劃期間有45間的業者沒有任何行動、2間獲得建築准證、4間獲得發展准證,另有8間則已被業者自行拆除。
他說,非法工廠漂白計劃于4月30日結束,當局將會在1974年道路、溝渠及建築物法令(133法令)下,發出通知及拆除建築物。
14非法廠沒反應
威省市議會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1月26日,威省工業區的59間無准證工廠,其中14間在當局作出最后提醒后沒有反應,12間延長期限,9間搬遷或停止操作。
上述工廠中,4間向市議會提呈圖測,8間在沒有入夥准證下呈上圖測獲批,12間在有入夥准證下呈上圖測獲批。
針對沒有反應的14間工廠,市議會于2013年12月2日致函所有工廠進行漂白計劃,及要求業者呈圖測,隨后2014年1月20日致函業者參與匯報會,同年5月23日發出最后提醒至6月6日期間,倘若業者仍無反應或呈圖測,當局將採取終止商業執照、發出傳票及提控上庭的行動。
2014年期間14間工業區內無反應的無准證工廠
|
||
工業區
|
工廠類型
|
工廠規模
|
北海 | 食品工廠 | 15名員工 |
北海 | 工廠類型未知 | 未知 |
威中峇東埔 | 食品加工廠 | 未知 |
威中峇東埔 | 食品加工廠 | 未知 |
威中峇東埔 | 紙廠 | 未知 |
北海 | 紙廠 | 200名員工 |
北海 | 紙廠 | 17名員工 |
北海 | 鐵廠 | 21名員工 |
北海 | 鐵廠 | 21名員工 |
威南高淵 | 建材廠 | 未知 |
威南華都 | 信封廠 | 10名員工 |
北海 | 製衣廠 | 未知 |
北海 | 鐵廠 | 未知 |
北海 | 紙箱廠 | 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