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可以很搞笑的文学研讨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温任平:可以很搞笑的文学研讨会

五、六月国内的文学/文化研讨会频频召开,有点文化中兴的势头。说起来,国内首度有规模的文学研讨会,主办于1978年11月。地点:联邦酒店,主办单位:大马华人文化协会。两天提呈10篇论文,每个场次都换主持人。每个提呈论文者,都有机会读半小时甚至40分钟。



记得那回,我的论文〈马华现代文学的意义和未来发展:一个史的回顾与前瞻〉文长1万3800字,我用半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把重点阐述清楚,相当从容。那场研讨会的主持人是王润华教授,主席台上还坐着文协的执行主任周福泰,他是当时马青总秘书。每场文学(不是政治)研讨,周先生都坐在研讨会主持人旁边,十分碍眼。他是政治人物,坐在主席台有点像是“监场”,确保论文“政治正确”,幸亏这种监控现象,在往后的大小研讨会上都不再出现。

近年来国内外提论文,只有10-20分钟宣读,把一两万字的长文扼要发表,其实是“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两天的研讨会提呈论文逾40篇,把与会者参与讨论、交流的时间压缩到几近于无。有人拿自己整理的资料(不是事先交给主办当局的300字摘要),向主席打个诺,即刻宣读论文。因为唸得飞快,汉语听来像梵文的《大悲咒〉,其他学者手上的矿泉水瞬间成了“大悲水”。教授诵读要点,如唸般若心经,哪里是汉语哪里是梵语,哪里是逗号(稍顿)、句号(停顿较久),都在只有自己才听得见的梵唱声中完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人士有多少人愿意前来参与呢?真正具有“参与意义”的机会近乎不存在。率直的说,公众人士只要拿到研讨会的讲义就够了,或者说,拿到讲义的复印本即足。在籍学生、研究生也是听众,他们的心理与公众人士何尝不一样?拿到讲义,尤其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讲义就行了,至于参与交流讨论,成了次要又次要的考虑。



妥善安排 各司其职

这样的所谓文学学术研讨平台是畸形的。文学需要传播,传播有许多管道,学生、研究生在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研讨会上,可以通过意见的交汇,甚至看法不同擦出的火花,与公众人士见解的岔入、分享,学习(汲取)到更多的资讯,对文学有另一重体会。大学的象牙塔有它一定的局限,民间的回馈也有它一定的功能。

研讨会分成不同场次,由不同人主持。有些主持人忘了自己的身分,东拉西扯,浪费时间,他两旁的学者/教授每人只有10分钟宣读论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主持人忘了他只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至于利用主持人的方便,炫耀学问(还OK),甚至还卖弄幽默风趣,这就让人不能不光火。主持人这么一搞,每人宣读论文的时间只剩下6分钟,扣除称呼问好,还剩下5分钟。难怪坐在台上的学者,每个人的脸色都灰暗阴沉;他们气苦了。“本官曾经此苦”。

来到15-20分钟的意见交流时段(有半个小时讨论乃异数),出场提问者往往一讲就是10分钟。十分搞笑,提问者不是在提问,而是洋洋洒洒的发表宏论,如果主持人是个混蛋不懂得喊停,讨论交流就由一两个人“霸占”,本末倒置,莫甚于此。

还有研讨会纷至沓来,希望主办当局妥为安排,俾参与者,各司其职。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