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閃亮的孩子 閃亮的我的創作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閃亮的孩子 閃亮的我的創作

特約:子若
圖: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今日登場
台灣心靈圖像美學引導者林祐竹老師
在林祐竹老師眼眸裡,孩子身上總有一道光,這道單純的亮光不斷存在,這種與光深不可測的感觸,不只讓她發現自己,也投射在她繪本創作上……

在過去的一星期,在2015馬來西亞Kolisko大會舉行會場裡,我遠遠就被其中一個販賣書籍的小攤位給吸引了。但見與會者周旋于架子上的美麗繪本,當中有《媽媽,我來了》、《聽星星在唱歌》、《象護之旅》、《光的小孩》……

翻閱這些繪本時,看見一種宛如光的顏色,在這些繁而不雜的色塊裡,寄存著最聖潔寧靜而致遠的意境,它溫柔了大人的心,同時也溫暖了孩子的心!

就在我正忙于翻閱的時候,站在我身邊的本地兒童戲劇工作者紅姐姐,冷不防地對我說:“喏,那就是作者林祐竹老師,這些繪本的作者呀!”她,就是如斯靜靜地站在人群之中,當被眼尖的忠實讀者發現后,她靦腆地對我們微笑起來了。



創作者就立于我們面前,大家自然不容錯過讓她簽名的機會,她旋即被繪本迷包圍著,其中一位還告訴我們,她在前一晚翻閱了林祐竹的繪本后,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太感動了!”對方激動地說。

后來的后來,林祐竹老師再也沒有出現在攤位旁,據告知,她從台灣帶來的繪本都售罄了,于是樂得參與Kolisko課程,當學生去了耶!

我們的專訪于是約在這項大會的曲終人散之后,訪談過程中,輕聲細語的輕柔嗓音,聽見她掩不住內心自由奔放的童心,與她聊天,時間過得特別快。

水綠山青天藍 生活中的顏色

林祐竹出生于台灣省屏東縣,她的自我介紹是這樣寫的:“興趣 : 喜愛畫畫的我,喜歡與小孩一起工作、游戲、畫畫、做一些手縫物件;喜歡自然的我,喜歡傾聽自然的聲音,喜歡獨處。”

先說畫畫這件事,打從小時候爸爸為她買了第一盒蠟筆開始,她就愛上了畫畫,不管是臨摹還是創作都特別熱忱,踏入社會以后,原來是去應徵手繪藝術工作者,但有長輩覺得她適合當幼教老師,結果就踏上為人師表的路。

她接受過宜蘭慈心華德福教師師訓課程三年,並在德國華德福幼教實習與IPMT人智醫學治療教育研習。她之所以走上繪本創作的路,源自于在幼兒院教學的經歷,“當時,我都會為孩子編故事,做了很多手作課本。”

至于愛上大自然也是從小開始的滋養,她是聽著海浪聲、踏著海浪,在大海陪伴下長大的孩子,每當下課以后,她都會騎著腳車到海邊看夕陽,而假日大部分時間都跟同學在海邊度過。

如今回想起來,她覺得,那一片藍藍的天,藍藍的海,給了她開闊無邊的感覺;還有,看著巍峨聳然的中央山脈,她內心產生非一般的感受。

有一陣子,母親生病了,她暫時辭工搬回老家居住,“每一次從菜市場經過這個老地方時,我就特別沉醉于那片很藍的天、很綠的山,黃昏時還刻意去海邊看晚霞。”

從她描述的這段生活經歷中,我們終于明白了為何她繪本的色彩都是漸變的水綠、山青、天藍,以及晚霞由淺至深的層次模糊的顏色。

全然的愛 讓人感覺好幸福

林祐竹的第一本繪本傑作是《光的小孩》,這個創作靈感來自于2008年她到北印度幼兒院當義工老師的經驗,“當時他們做了光的冥想,我就很喜歡光的小孩子,他們總是亮亮的,畫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光的小孩。”

就在印度比爾當藝術指導老師,帶領了一群印度、西藏的小孩做了“吃光球”的活動,“我發現他們都變得很輕盈,感覺特別好,于是決定將《光的小孩》出版,與更多人分享。”

她聲稱,這份出版的衝動完全來自于孩子的單純與天真,跟孩子的互動中有許多的快樂,“孩子展現一種無為的狀態,他們對你的愛是全然的,對于自己的付出也不會計較;哪怕是這一秒鐘對你生氣,下一秒鐘就說愛你,情緒轉換非常快。”

“所以,孩子給我很大的影響,讓我可以很自在的與他們一起互動,完全展現自己。”她繼續說道:“就算把歌唱得不好,可是在孩子面前也不會覺得怎樣,有的時候,他們甚至教我如何唱歌呢!”可以活在真我之中,這就是幸福自在。

她一直都覺得這道單純的亮光不斷存在,孩子燦爛的笑容讓她處于忘我的狀態,這種深不可測的感觸,甚至讓她發現自己。

“通過他們,我發現原來可以跟孩子相處得很好,當我出遠門時有孩子的掛念,這份無法言喻但很真的聯繫,叫人感動!”這恰恰解釋了為何林祐竹老師的繪本以敘述孩子們的故事為主,他們是她的生命泉源,亦是其創作靈感與動力。

每個故事總有彩虹出現

林祐竹就是這樣一個人,她一直都讓自己活在純誠樸真當中,並且拒絕長大!惟有如此,才能在繪畫時展現真我,同時把這種精神融入創作裡頭。

曾經的她,甚至不懂掌控光影,任何畫面在她眼前看起來總是柔柔糊糊的,自卅多歲時上了華德福的藝術課程后,才學會把亮面和暗面分出來。

儘管如此,有一種無法改變的習慣是,她只要看到銳利的元素,都會把它模糊掉,因此,她的插圖通常都經過處理,泛著柔柔的氣氛,使得畫像含蓄中產生微微的光芒效果,提昇藝術感覺之餘,同時也引領讀者去感受畫作裡寂靜安然的情緒。

毫無疑問,她偏愛柔美的色彩,尤其是彩虹的色階,“在聖經諾亞故事中,上帝用彩虹和人立約,彩虹帶給人們希望。”

曾經,有個孩子與她分享一則關于彩虹的故事。話說,彩虹的另一端有一個手持寶盒的綠色小精靈,每個踱過彩虹橋走向小精靈的孩子,都要選擇想要從寶盒中得到金錢還是希望,她聽完以后樂得不得了,“因為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想像空間!”

彩虹因此成了她創作中的重要元素,在《媽媽,我來了》的故事裡,天堂的孩子,是通過彩虹橋與人間的媽媽幸福相遇;《象護之旅》則出現了彩虹顏色的大象群,象征和諧平靜的群體生活;《聽星星在唱歌》則多次出現彩虹的畫面,它傳遞美好的震動。

作品 永遠不會結束

眾所周知,一本繪本的創作與出版,免不了要經過文字思考、圖像思考、圖文關係、造型構圖、概念表達、呈現方式、作品質感等等傳統作業流程,但是,林祐竹老師卻是把自己解放于這種傳統創作行為當中,著重于作品的心靈感動,深化精神層面 。

“每一次下筆運彩都不是事先的構思設想,而是畫布和顏色當下給我的感覺是什麼,就不斷地塗呀塗,隨后,才從色塊裡頭找形狀。”

過度擦抹粉彩,手指神經受傷

她大部分畫作都以大海的藍色作為底部顏色,“藍色除了予人寬闊的感覺,這種顏色有一種把人包圍起來的力量。”隨后,她就不斷地疊上很多深深淺淺的藍色。

她可以把畫布掛在牆上,只要心血來潮就會在畫布繼續畫,內容總是不斷改變,“有的時候,早上曬完衣服以后,從院子裡看到自己的畫作時很有感覺,就開始為畫作上色,把不同的顏色一直疊上去。”

“我都是在有感覺的時候才下筆。”這種習慣導致她的創作時間相對漫長,但,讀者卻能在她的畫作中感受其生命力的躍動。

她的一幅畫作可以花上三年時間才算是“完成”,而她的下一個新書《移動中的平衡》,則是耗了六七年時間來畫。不管是出版了還是即將出版,她堅定地說:“不能說完成……即使該幅畫作印刷出來了,我還是繼續的畫,內容繼續改變,我的作品是沒有結束、中止的。”

這些年以來,她惟有在畫完《媽媽,我來了》才體會到不得不結束的感覺。話說,她為了達到老天爺當時賜予她的那種粉彩感覺,平日都不化妝的她,罕有地買了各種化妝工具來揉搓畫面,“可是,這都達不到我要的效果。”

“后來發現用手指頭最好,整個創作過程就是一直用十根手指頭在畫布上推抹出效果。”畫完以后,她的十根手指頭的神經都受傷了,以致不敢再為這批畫作再上色了,也不能觸碰粉彩了。

為畫畫受傷了的她,始終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粉彩所營造出來的如夢似幻柔美效果,最能進入到七歲以前的孩子,以及保有孩子心的成人讀者心中,連我自己也陶醉其中呀!”

受傷之際,她腦海裡的創作點子卻是不曾中斷過,畫畫生涯依舊,是以,后來的《象護之旅》和《聽星星在唱歌》,她都改以採用油畫顏料。

事前沒設主題 更多驚喜

在林祐竹創作過程中,最令人驚嘆的是,她的繪本也沒有事先作主題設想,她都是把平時的生活經歷畫出來,比如:她學習優律斯美(Eurythmy)后,把感動過她的音階畫成“Do、Re、Mi、Fa、So、La、Si、Do”不同的畫面;春游、夏歌、秋陽和冬夜的畫作裡頭,則有穿上不同顏色衣服的孩子。

等到要出版《聽星星在唱歌》時,她才把這些相關的畫面湊合在一起,再去思考如何編排一本書,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編製書籍方式,“往往最苦惱的是我的美編呀!”

恰恰是這種方式,換來結集成書后產生的驚喜和意外的收穫,那是因為每個讀者翻閱以后,都可能讀出不同的故事情節。

正如她這次來到大馬被讀者詢問以后,才對《象護之旅》這本無字書的故事情節,有了“肯定”的解說,至于這本繪本說些什麼,敬請大家延伸閱讀明天的《Like周刊》“童閱房”專欄咯!

她畫室裡的畫作已經堆聚如山,而這些畫作都陸陸續續被拼湊成繪本,未來,我們一定能通過她的生活代表作所展現的藝術創作力,感受源源不絕的真善美能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