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用创意当作调味料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用创意当作调味料

报导:黄美仙
图:张智玟、相关公司提供



我问:你认为烹饪属于什么领域的工作?

他答:“烹饪当然归类为艺术行业。一天三餐,你有哪一餐可以吃得不好?

一餐都不行。对某些人来说,食物的色、香、味、意、形,都能够调动各个器官,产生不同的享受。厨师的工作,就如一位艺术家,因为他们不仅给人们做可口的食物,还给人们体会食物的享受。”



如此说来,萧志贤(Patrick)的身份,不就比一般的“艺术家”更胜一筹?

萧志贤是双威大学(Sunway University)餐旅管理系讲师兼总厨,负责厨艺教学超过十年,以教导法式经典料理的厨艺技巧为主轴,助年轻学子在未来发展国际性料理时建立巩固基础。

经过一番深谈,我发现他会把厨师这份职业形容为艺术的论调,一点也不为过。

不像过往,现时的年轻人选择厨艺这条路,并不是为五斗米折腰,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作出一道道菜色(一幅幅作品),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也要达至视觉、感官上的情境。

在作品的创作和研发的行为模式上,厨师跟艺术家有着相当程度的类似。“学习厨艺,不仅仅是为了精通基本厨艺技能,从如何正确使用刀具,到准备蔬菜类食材,进而深入学习复杂的技巧;由学习单一菜肴的料理,到更广泛的菜单制作;还要具备组织性的准备能力,并运用这些能力,将食材料理成令人垂涎的美味,都不乏创作意念的融会贯通。”

重新组合,但不能变调!

从事厨艺领域发展16年,他深知“既然要成为一位艺术家,你必须先是位艺术家。”所以,他对作品不只追求极致的美味,更要引导他人进入更深的思考。富有艺术性的食物摆设和食

材配搭,令眼光独到的食客,留下深刻印象。

“由食材配搭至摆设,都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完全没有标准指示,视乎个人意念如何体会。”往往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奇想,能把最意想不到的食材结合在一起,就像把难以调和的音律谱在一起,冲破既定刻板印象后的重新组构,味觉没有因此变调,却被这大胆且放手一搏的想像力,带到另一个境界。

“但回到现实,还是要视乎你的工作环境,是否容许你享有此空间。”背负著讲师重任,他不忘时刻把学生拉回现实生活,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站在教学立场,一定要以技艺为根本、文化为内涵、艺术为运用,以培养具实务技能与知识内涵并重的餐饮厨艺人才;注重实用性、专业性与时代性,加强厨艺技能及创新研发,以便日后能配合地方、传统食材及制法,实务地操作这些学理知识。”

他说,在过去,一年当中报读厨艺课程的人数仅约30人;近两年来,学生人数已攀升到六七十人。“虽然报读人数有显著提升,实际上随后从事此专业的,巴仙率却很低。大多数学生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交际能力、学习礼仪,以及巩固厨艺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日后创业的启蒙。”

能被利用是好事!

要学好烹饪,天分固然重要,也不可忽视学习心态。萧志贤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事事讲求快速,往往忽略碁础的重要。他不忘叮嘱:在资讯众多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应尽量找出自己有兴趣的路,并坚持走下去。在职场上,能者多劳不是坏事,没人要利用你,那才该担心。

他在少年时期,虽然不很爱唸书,也知道父母的期待,却依然在工作上选择忠于自己所爱,不怕冲突也不怕吃苦。他知道除了要具备天分外,还得用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和礼貌的态度,让自己一步步踏上厨艺颠峰。即使踏上了厨艺颠峰,他还嫌不够,还希望自己能尽量被人“利用”,经常带着学生出赛:“要好配合、有料、要很多元,才不会被人取代。”

“厨艺精湛之外,也要重视人事关系和礼仪。别以为单凭一手好厨艺,就可攀上成功之路。”这也是他相当重视的一环;“我希望听到的是,Patrick推介的学生是不错的。”

人类文明是伴随着饮食文明而进步,厨师就像是创造文明的无名英雄。在Patrick眼里,一位厨师就该要有想当烹饪艺术家的想法。

但要做烹饪艺术家,就必须懂得厨道!学厨之道,当然以多做为师,多看多想多品为道,没有人能够不做而徒手成技,不察不思而妄想成才,不品不尝而知味;这种做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谁都不可能速成。这种看与想的过程,就是领悟和提高层次的不二法门;这种品味的过程,就是从知味、解味到调味的必经之道,不然,你如何知道什么是至味?又如何能调出美味?

父亲不明白
躲在厨房有出息?

印象中,只有两种专业的人士是身穿白袍的。一种是医生,另一种则是厨师。可是两者予人的刻板印象,有着天渊之别。

在萧志贤的少年时代,向父母提及要修读厨艺,得到的反应是:什么来的?可以赚到多少钱?

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与对上的姐姐年龄相隔多年,是经常被妈妈带在身边的“裙脚仔”。但是一旦说到“食”,这小子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与其不合自己的口味,不如靠自己!”十三四岁开始,他便自备餐食,以家中的有限食材,烹调出自成一格的“美食”。

这是他从小就认定的“天分”和兴趣,很不幸的是,父亲完全不能接受这一条路。

“现在年轻人的资讯来源多、选择也多,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连自己不喜欢什么也不确定。相对的,回想生长在当时较为单纯的年代,我很早便已知道自己是爱烹饪的,也铁了心就是要往这条路走。”

18岁那年,他跟父亲说已决定要在私立学院修读酒店管理课程。当时并没有厨艺课程,那是他唯一可选择的路。他从小不爱读书,但胜在了解自己的志向,觉得烹饪是一门可以分享经验、理想的事业。

“多得我二哥极力说服,爸爸才终于首肯答应,随后他见我经常躲在厨房,又再度起疑,到底我读的是什么?幸好我二哥机灵,告诉我爸,我在进行厨房管理,总算让父亲给我顺利完成课程。只是,一路以来,父亲并不完全清楚知道我在做些什么……”

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有无尽全力!

一家好的餐厅,要有三大要素:美食、气氛和服务。至于美食的关键元素,就来自厨师的精湛手艺。

厨师可说是结合了艺术家、化学家、历史学家,甚至是工匠的专长,凭著对料理的热忱和厨德,可以直接反映在菜肴上。料理是神奇的魔法,美味的料理可以带给人快乐和满足。

完成酒店管理文凭后,他终于踏入社会工作。翌年,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大小型的比赛。“我知道爸爸一直放心不下,经常见我就问:钱够用吗?不然就回来做。为了自我激励,也为了向父亲証明选择厨师这条路是正确的,我开始积极参加比赛。”

他强调,参加比赛的目的,不只是争取赢的机会,还要把握交流心得的机会。“输赢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输了的表现及态度,以及从比赛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有没有尽全力?凡事都着重赢的人,往往就是输家。”

他很爱参加比赛,因为收获往往比预期来得多,当中友情最为可贵。“在上一辈人的观念里,当听到厨艺两个字,自然就会联想到是做大炒,再者是联想到赌博等负面观念。

2003年沙斯疫潮(SARS)时,他当时工作的餐厅,业务遭受重创,员工一律减薪50%。就在他手足无措之际,过去就读的学院有意聘请他当助教,在职期间也能进修学位课程,因此,把他带领到学术领域发展。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