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用創意當作調味料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用創意當作調味料

報導:黃美仙
圖:張智玟、相關公司提供



我問:你認為烹飪屬于什麼領域的工作?

他答:“烹飪當然歸類為藝術行業。一天三餐,你有哪一餐可以吃得不好?

一餐都不行。對某些人來說,食物的色、香、味、意、形,都能夠調動各個器官,產生不同的享受。廚師的工作,就如一位藝術家,因為他們不僅給人們做可口的食物,還給人們體會食物的享受。”



如此說來,蕭志賢(Patrick)的身份,不就比一般的“藝術家”更勝一籌?

蕭志賢是雙威大學(Sunway University)餐旅管理系講師兼總廚,負責廚藝教學超過十年,以教導法式經典料理的廚藝技巧為主軸,助年輕學子在未來發展國際性料理時建立鞏固基礎。

經過一番深談,我發現他會把廚師這份職業形容為藝術的論調,一點也不為過。

不像過往,現時的年輕人選擇廚藝這條路,並不是為五斗米折腰,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創作出一道道菜色(一幅幅作品),不只是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也要達至視覺、感官上的情境。

在作品的創作和研發的行為模式上,廚師跟藝術家有著相當程度的類似。“學習廚藝,不僅僅是為了精通基本廚藝技能,從如何正確使用刀具,到準備蔬菜類食材,進而深入學習複雜的技巧;由學習單一菜餚的料理,到更廣泛的菜單製作;還要具備組織性的準備能力,並運用這些能力,將食材料理成令人垂涎的美味,都不乏創作意念的融會貫通。”

重新組合,但不能變調!

從事廚藝領域發展16年,他深知“既然要成為一位藝術家,你必須先是位藝術家。”所以,他對作品不只追求極致的美味,更要引導他人進入更深的思考。富有藝術性的食物擺設和食

材配搭,令眼光獨到的食客,留下深刻印象。

“由食材配搭至擺設,都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完全沒有標準指示,視乎個人意念如何體會。”往往天馬行空的創意與奇想,能把最意想不到的食材結合在一起,就像把難以調和的音律譜在一起,衝破既定刻板印象后的重新組構,味覺沒有因此變調,卻被這大膽且放手一搏的想像力,帶到另一個境界。

“但回到現實,還是要視乎你的工作環境,是否容許你享有此空間。”背負著講師重任,他不忘時刻把學生拉回現實生活,灌輸正確的行為準則。“站在教學立場,一定要以技藝為根本、文化為內涵、藝術為運用,以培養具實務技能與知識內涵並重的餐飲廚藝人才;注重實用性、專業性與時代性,加強廚藝技能及創新研發,以便日后能配合地方、傳統食材及製法,實務地操作這些學理知識。”

他說,在過去,一年當中報讀廚藝課程的人數僅約30人;近兩年來,學生人數已攀升到六七十人。“雖然報讀人數有顯著提升,實際上隨后從事此專業的,巴仙率卻很低。大多數學生的出發點,是為了提升交際能力、學習禮儀,以及鞏固廚藝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作為日后創業的啟蒙。”

能被利用是好事!

要學好烹飪,天分固然重要,也不可忽視學習心態。蕭志賢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事事講求快速,往往忽略碁礎的重要。他不忘叮囑:在資訊眾多的現代社會,年輕人應盡量找出自己有興趣的路,並堅持走下去。在職場上,能者多勞不是壞事,沒人要利用你,那才該擔心。

他在少年時期,雖然不很愛唸書,也知道父母的期待,卻依然在工作上選擇忠于自己所愛,不怕衝突也不怕吃苦。他知道除了要具備天分外,還得用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和禮貌的態度,讓自己一步步踏上廚藝顛峰。即使踏上了廚藝顛峰,他還嫌不夠,還希望自己能盡量被人“利用”,經常帶著學生出賽:“要好配合、有料、要很多元,才不會被人取代。”

“廚藝精湛之外,也要重視人事關係和禮儀。別以為單憑一手好廚藝,就可攀上成功之路。”這也是他相當重視的一環;“我希望聽到的是,Patrick推介的學生是不錯的。”

人類文明是伴隨著飲食文明而進步,廚師就像是創造文明的無名英雄。在Patrick眼裡,一位廚師就該要有想當烹飪藝術家的想法。

但要做烹飪藝術家,就必須懂得廚道!學廚之道,當然以多做為師,多看多想多品為道,沒有人能夠不做而徒手成技,不察不思而妄想成才,不品不嘗而知味;這種做的過程,就是熟能生巧的過程,誰都不可能速成。這種看與想的過程,就是領悟和提高層次的不二法門;這種品味的過程,就是從知味、解味到調味的必經之道,不然,你如何知道什麼是至味?又如何能調出美味?

父親不明白
躲在廚房有出息?

印象中,只有兩種專業的人士是身穿白袍的。一種是醫生,另一種則是廚師。可是兩者予人的刻板印象,有著天淵之別。

在蕭志賢的少年時代,向父母提及要修讀廚藝,得到的反應是:什麼來的?可以賺到多少錢?

他是家裡最小的兒子,與對上的姐姐年齡相隔多年,是經常被媽媽帶在身邊的“裙腳仔”。但是一旦說到“食”,這小子卻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與其不合自己的口味,不如靠自己!”十三四歲開始,他便自備餐食,以家中的有限食材,烹調出自成一格的“美食”。

這是他從小就認定的“天分”和興趣,很不幸的是,父親完全不能接受這一條路。

“現在年輕人的資訊來源多、選擇也多,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連自己不喜歡什麼也不確定。相對的,回想生長在當時較為單純的年代,我很早便已知道自己是愛烹飪的,也鐵了心就是要往這條路走。”

18歲那年,他跟父親說已決定要在私立學院修讀酒店管理課程。當時並沒有廚藝課程,那是他唯一可選擇的路。他從小不愛讀書,但勝在了解自己的志向,覺得烹飪是一門可以分享經驗、理想的事業。

“多得我二哥極力說服,爸爸才終于首肯答應,隨后他見我經常躲在廚房,又再度起疑,到底我讀的是什麼?幸好我二哥機靈,告訴我爸,我在進行廚房管理,總算讓父親給我順利完成課程。只是,一路以來,父親並不完全清楚知道我在做些什麼……”

不在乎輸贏,只在乎有無盡全力!

一家好的餐廳,要有三大要素:美食、氣氛和服務。至于美食的關鍵元素,就來自廚師的精湛手藝。

廚師可說是結合了藝術家、化學家、歷史學家,甚至是工匠的專長,憑著對料理的熱忱和廚德,可以直接反映在菜餚上。料理是神奇的魔法,美味的料理可以帶給人快樂和滿足。

完成酒店管理文憑后,他終于踏入社會工作。翌年,開始積極參加各種大小型的比賽。“我知道爸爸一直放心不下,經常見我就問:錢夠用嗎?不然就回來做。為了自我激勵,也為了向父親証明選擇廚師這條路是正確的,我開始積極參加比賽。”

他強調,參加比賽的目的,不只是爭取贏的機會,還要把握交流心得的機會。“輸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輸了的表現及態度,以及從比賽過程中獲得了什麼,有沒有盡全力?凡事都著重贏的人,往往就是輸家。”

他很愛參加比賽,因為收獲往往比預期來得多,當中友情最為可貴。“在上一輩人的觀念裡,當聽到廚藝兩個字,自然就會聯想到是做大炒,再者是聯想到賭博等負面觀念。

2003年沙斯疫潮(SARS)時,他當時工作的餐廳,業務遭受重創,員工一律減薪50%。就在他手足無措之際,過去就讀的學院有意聘請他當助教,在職期間也能進修學位課程,因此,把他帶領到學術領域發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