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霸凌(第一篇) 手機鍵盤成凶器 網絡霸凌無形殺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網絡霸凌(第一篇) 手機鍵盤成凶器 網絡霸凌無形殺手

報導:涂素燕



月前,台灣著名模特兒楊又穎驚傳在台中住處自殺身亡,遺書抱怨網絡酸民罵她“很愛假掰,偽善又天真”、「搶人男友,心機重」等。有網友稱此事為“鍵盤殺人事件”。她的家屬表示正在整理資料,不排除發動串聯反網絡霸凌。

其實,網絡霸凌無時不刻在發生。受害的,豈此楊又穎?在大馬,這類事件一樣無日無之。

網絡無邊界,提供人人公開發言的權利。



許多人把網絡當情緒垃圾痛、抗議或吵架的地方,動不動就開炮、謾罵、人身攻擊、人肉搜查等。

當我們辱罵、嘲諷他人時,我們也可能受到同等對待。

網絡上許多行為,不管是否達到霸凌的程度,都可能傷害別人,或者傷害我們自己。

學校霸凌、職場霸凌、組織里的霸凌,長久以來就存在。

現實生活中,就算一個人多么不爽一個人,基于任何理由,想要用語言或暴力“教訓”對方,需要特定條件才可以做到。

比如,對方職位比你低,你用職權優勢打壓他,或者對方體格比你弱小,你可以用拳頭對付他。

在網絡世界,不爽一個人,只要低頭動動手指,就可以“教訓”他。

難以擺脫霸凌者

大馬注冊輔導師鄭裕澔表示,網絡霸凌近年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影響層面越來越廣。

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一般發生在權力關系不對等的情況里。

可是,通過網絡這種工具,不管高大弱小、社會位階高低,人人都有能力行使語言暴力、騷擾或精神虐待一個人。

所以不管誰,都可以輕易網絡霸凌他人,也可能隨時遭到他人網絡霸凌。

現實生活中的霸凌,如果發生在學校或職場,只要回到家里,我們就可以暫時安全。

網絡霸凌最可怕的地方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

現今的人,除了用電腦、平板電腦,還用手機上網,“所以受害者一週7天,一天24小時都擺脫不了霸凌者。”

他說,霸凌者不一定要在本地,他就算去了美國,同樣可以通過網絡霸凌我們。

而且網絡霸凌,可以借用群眾力量,對一個人行“私刑”。

比如我們跟人爭執時,我們可以把視頻剪接,剪出對對方不利的部分貼上網站,讓群眾去討伐對方。

鄭裕澔:受害者活在壓力下

鄭裕澔表示,霸凌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它是一種重複、長期的行為,會讓受害者感到不舒服、處在壓力底下。

每一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有些人就算受到霸凌,仍然可以淡然處之。

有時,我們辱罵他人,就算未到霸凌程度,也可能影響他人情緒。

尤其是當一個人,生活本來就有很大壓力或面對其他問題,一旦受到霸凌,會加劇他的情緒問題。

“我們應該正視霸凌事件,不要等到情況惡化才處理。”

他說,家人、朋友,師長應該關注身邊的人,如果受害者的生活或情緒起了變化,我們就應該注意。

“比如受害者經常哭泣、情緒低落,可能就需要尋求輔導。”

羊群效應跟風留言

在網絡世界,我們可以是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也可能是旁觀者。

鄭裕澔認為,網絡霸凌往往是一種羊群效應。

“當一個在做時你覺得很奇怪,兩個人在做時你可能開始覺得有趣,當有三個人在做了,你就覺得這是一件平常的事,自己也想做了。”

處在羊群里的人,往往覺得這種集體行為很酷,未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傷害到他人。

當有人在網絡設立專頁攻擊他人、張貼移花接木醜化他人的照片、歪曲事實、發動人肉搜查、執行“私刑”,做為旁觀者的我們,如果按贊、分享,跟著留言,我們可能就已經是這場霸凌的幫凶。

他表示,在網絡霸凌中,旁觀者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旁觀者不跟著起哄,而選擇聲援受害者,也許可以扭轉霸凌情況。

心靈受創陷入恐懼

虛擬世界的霸凌跟現實生活的霸凌一樣,有時會讓受害者心靈創傷,打擊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讓他陷入恐懼和焦慮,無法正常過生活。

鄭裕澔表示,尤其是當我們不知道霸凌者的真實身分時,受害者可能連出門也會感到不安。

“如果這種情況沒有處理好,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有焦慮症或憂鬱症。”

他說,憂鬱症沒有受到正視,患者可能會生起自殺念頭。

我們都知道,韓國、中國、台灣等地,都有人因為網絡暴力自盡。

楊又穎輕生,爆出她長期受到網友匿名謾罵而陷入情緒問題,引起台灣社會轟動。

網絡霸凌跟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一樣,影響力不可小覷。

遭霸凌冷靜應對
“請勿再做這些事”

遭到網絡霸凌時,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鄭裕澔表示:“受到霸凌的人,可以冷靜告訴對方,請你不要再做這些事。”

他說,過后不管對方做什么,我們都不要再回應他。

表明了立場后,我們也許可以封鎖對方,更換自己的電郵、社交網站帳戶等。

“這點很重要,但很多時候,受害者都按捺不住,會繼續回應對方。”

受到霸凌,感到憤怒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受害者往往很難抽離,而且會想要“糾正’整個情況。”

他說,面對存心霸凌我們的人,越‘糾正’只會越亂。事情會越搞越大,無法落幕。

霸凌者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目標的反應,看到你受到他的行為影響、不好過,他的目的就得逞。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事情發展下去,受害者可能也會變成霸凌者,雙方互相攻擊對方,演變到最后,可能就難斷定誰是誰非,到底誰在霸凌誰。

霸凌者只想被關注

鄭裕澔表示,網絡霸凌加害者的心態一般很複雜,很難一概而論。

心理學認為,人都有需要被關注和肯定的慾望,有些長期得不到關注和肯定的人,可能因而通過霸凌的手段來引起關注

他說,霸凌有時也是一種“習得行為”(learned behavior),受過霸凌的人,會轉身霸凌比自己弱小的人。

還有一些覺得自己受到他人欺壓的“受害者”,“比如一些被“劈腿”、被裁員的人,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也會應用網絡管道採取‘報複行動’。”

霸凌者往往也是有許多不滿情緒,卻找不到出口的人,他們以霸凌來出氣。

他說,霸凌會成為一種慣性行為,其實加害者本身也是需要協助的一方。

“如果加害者能夠察覺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願意尋求協助,了解自己,這樣他可能就有機會轉變。”可是大部分加害者不會有這種意識。

憤青把網絡當宣洩管道

現今的網絡世界,就算不是霸凌,網民一般都很火爆。

罵政客、嘲諷藝人、立場不同就講髒話、人身攻擊他人,這已是網絡一種普遍的現象。

鄭裕澔表示,當今的年輕人很憤怒,可能長期受到壓迫,有許多事情不認同的事,可是改變不了,便把網絡當成宣洩管道。

“情緒本身沒有分好跟壞,這是一種抒解的管道,可是發泄過后,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源頭。”

不過,很多人只是為了發泄而發泄,並沒有去處理事件。

“所以發泄完后,告一段落,另一次事件發生時,又重複,沒完沒了。”

如果事件是我們處理不了的,我們就需要處理自己的內在。

“當我們對一件事件感到憤怒時,我們需要覺察自己,為什么我會對這件事有反應?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們可以選擇其他的回應方式嗎?

“如果我們先把自己的情緒安頓好,再找一個回應的方式,會更恰當。”

這需要自我覺察,跟懂得情緒管理。

求助身邊人或輔導員

受到霸凌,心有不甘,無法冷靜面對,怎么辦?

鄭裕澔說:“如果受害者真的按奈不住,我會鼓勵他尋求協助,讓身邊的人,父母也好,朋友也好來協助。”

如果情緒真的受到嚴重困擾,可以向輔導員、心理醫師求助。

“霸凌到某個階段可能演變成恐嚇,這已經涉及刑事,需要報警。”

當我們受到網絡霸凌時,就應該保存證據,把每封郵、短信、留言等記錄下來。

“如果我們認為對方已經威脅我們的人身安全,或者我們搜集了足夠的證據,就可以報警。”

他強調:“最重要的是不要參與對方的‘遊戲’,回擊對方。”

網絡霸凌的管道和特點

◆霸凌管道:聊天室、社交網站、網絡遊戲、短訊、電郵等

◆霸凌特點:

1.霸凌者可選擇以真實身分或假身分,甚至喬裝成他人

2.現實生活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比如辱罵他人、恐嚇、誹謗,都可以通過網絡管道進行。

3.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要霸凌者及受害者可以連線上網,就可以施凌。

常見的網絡霸凌類型

◆議論是非、謾罵、造謠
◆不經當事人同意洩露對方個人資料
◆在網絡群組排擠某人
◆利用他人的資料或照片,假借他人名義傳送不恰當訊息
◆網絡騷扰(cyberstalking)
◆詐騙(意圖欺騙個人提供資料)
◆恐嚇
◆把事件演變為公眾議題,借助群眾力量霸凌某人

霸凌一般由以下幾個條件構成

◆強者攻擊弱者(包括體格差異、地位高下)
◆一大群人欺負或孤立一小群人或一個人
◆重複發生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會造成對方受到傷害或騷擾。

現實生活中的霸凌類型

◆肢體霸凌--包括打、踢、搶奪東西等。
◆語言霸凌--嘲諷和語言中傷等。
◆同儕排擠(關系霸凌)--在小團體中孤立某位同儕。
◆性霸凌--包括性騷擾、對性取向的嘲笑,以性方式侵犯他人身體。
◆反擊型霸凌--遭到霸凌的受害者,為了報復搖身成為加害者,對霸凌者展開反擊,或轉而欺負比自己弱勢的人。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