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霸凌(第一篇) 手机键盘成凶器 网络霸凌无形杀手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网络霸凌(第一篇) 手机键盘成凶器 网络霸凌无形杀手

报导:涂素燕



月前,台湾著名模特儿杨又颖惊传在台中住处自杀身亡,遗书抱怨网络酸民骂她“很爱假掰,伪善又天真”、「抢人男友,心机重」等。有网友称此事为“键盘杀人事件”。她的家属表示正在整理资料,不排除发动串联反网络霸凌。

其实,网络霸凌无时不刻在发生。受害的,岂此杨又颖?在大马,这类事件一样无日无之。

网络无边界,提供人人公开发言的权利。



许多人把网络当情绪垃圾痛、抗议或吵架的地方,动不动就开炮、谩骂、人身攻击、人肉搜查等。

当我们辱骂、嘲讽他人时,我们也可能受到同等对待。

网络上许多行为,不管是否达到霸凌的程度,都可能伤害别人,或者伤害我们自己。

学校霸凌、职场霸凌、组织里的霸凌,长久以来就存在。

现实生活中,就算一个人多么不爽一个人,基于任何理由,想要用语言或暴力“教训”对方,需要特定条件才可以做到。

比如,对方职位比你低,你用职权优势打压他,或者对方体格比你弱小,你可以用拳头对付他。

在网络世界,不爽一个人,只要低头动动手指,就可以“教训”他。

难以摆脱霸凌者

大马注册辅导师郑裕澔表示,网络霸凌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影响层面越来越广。

现实生活中的霸凌,一般发生在权力关系不对等的情况里。

可是,通过网络这种工具,不管高大弱小、社会位阶高低,人人都有能力行使语言暴力、骚扰或精神虐待一个人。

所以不管谁,都可以轻易网络霸凌他人,也可能随时遭到他人网络霸凌。

现实生活中的霸凌,如果发生在学校或职场,只要回到家里,我们就可以暂时安全。

网络霸凌最可怕的地方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

现今的人,除了用电脑、平板电脑,还用手机上网,“所以受害者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都摆脱不了霸凌者。”

他说,霸凌者不一定要在本地,他就算去了美国,同样可以通过网络霸凌我们。

而且网络霸凌,可以借用群众力量,对一个人行“私刑”。

比如我们跟人争执时,我们可以把视频剪接,剪出对对方不利的部分贴上网站,让群众去讨伐对方。

郑裕澔:受害者活在压力下

郑裕澔表示,霸凌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它是一种重复、长期的行为,会让受害者感到不舒服、处在压力底下。

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就算受到霸凌,仍然可以淡然处之。

有时,我们辱骂他人,就算未到霸凌程度,也可能影响他人情绪。

尤其是当一个人,生活本来就有很大压力或面对其他问题,一旦受到霸凌,会加剧他的情绪问题。

“我们应该正视霸凌事件,不要等到情况恶化才处理。”

他说,家人、朋友,师长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如果受害者的生活或情绪起了变化,我们就应该注意。

“比如受害者经常哭泣、情绪低落,可能就需要寻求辅导。”

羊群效应跟风留言

在网络世界,我们可以是霸凌的加害者、受害者,也可能是旁观者。

郑裕澔认为,网络霸凌往往是一种羊群效应。

“当一个在做时你觉得很奇怪,两个人在做时你可能开始觉得有趣,当有三个人在做了,你就觉得这是一件平常的事,自己也想做了。”

处在羊群里的人,往往觉得这种集体行为很酷,未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到他人。

当有人在网络设立专页攻击他人、张贴移花接木丑化他人的照片、歪曲事实、发动人肉搜查、执行“私刑”,做为旁观者的我们,如果按赞、分享,跟着留言,我们可能就已经是这场霸凌的帮凶。

他表示,在网络霸凌中,旁观者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旁观者不跟着起哄,而选择声援受害者,也许可以扭转霸凌情况。

心灵受创陷入恐惧

虚拟世界的霸凌跟现实生活的霸凌一样,有时会让受害者心灵创伤,打击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让他陷入恐惧和焦虑,无法正常过生活。

郑裕澔表示,尤其是当我们不知道霸凌者的真实身分时,受害者可能连出门也会感到不安。

“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有焦虑症或忧郁症。”

他说,忧郁症没有受到正视,患者可能会生起自杀念头。

我们都知道,韩国、中国、台湾等地,都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自尽。

杨又颖轻生,爆出她长期受到网友匿名谩骂而陷入情绪问题,引起台湾社会轰动。

网络霸凌跟现实生活中的霸凌一样,影响力不可小觑。

遭霸凌冷静应对
“请勿再做这些事”

遭到网络霸凌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郑裕澔表示:“受到霸凌的人,可以冷静告诉对方,请你不要再做这些事。”

他说,过后不管对方做什么,我们都不要再回应他。

表明了立场后,我们也许可以封锁对方,更换自己的电邮、社交网站帐户等。

“这点很重要,但很多时候,受害者都按捺不住,会继续回应对方。”

受到霸凌,感到愤怒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受害者往往很难抽离,而且会想要“纠正’整个情况。”

他说,面对存心霸凌我们的人,越‘纠正’只会越乱。事情会越搞越大,无法落幕。

霸凌者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目标的反应,看到你受到他的行为影响、不好过,他的目的就得逞。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事情发展下去,受害者可能也会变成霸凌者,双方互相攻击对方,演变到最后,可能就难断定谁是谁非,到底谁在霸凌谁。

霸凌者只想被关注

郑裕澔表示,网络霸凌加害者的心态一般很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需要被关注和肯定的欲望,有些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肯定的人,可能因而通过霸凌的手段来引起关注

他说,霸凌有时也是一种“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受过霸凌的人,会转身霸凌比自己弱小的人。

还有一些觉得自己受到他人欺压的“受害者”,“比如一些被“劈腿”、被裁员的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也会应用网络管道采取‘报复行动’。”

霸凌者往往也是有许多不满情绪,却找不到出口的人,他们以霸凌来出气。

他说,霸凌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其实加害者本身也是需要协助的一方。

“如果加害者能够察觉自己在这方面的问题,愿意寻求协助,了解自己,这样他可能就有机会转变。”可是大部分加害者不会有这种意识。

愤青把网络当宣泄管道

现今的网络世界,就算不是霸凌,网民一般都很火爆。

骂政客、嘲讽艺人、立场不同就讲脏话、人身攻击他人,这已是网络一种普遍的现象。

郑裕澔表示,当今的年轻人很愤怒,可能长期受到压迫,有许多事情不认同的事,可是改变不了,便把网络当成宣泄管道。

“情绪本身没有分好跟坏,这是一种抒解的管道,可是发泄过后,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源头。”

不过,很多人只是为了发泄而发泄,并没有去处理事件。

“所以发泄完后,告一段落,另一次事件发生时,又重复,没完没了。”

如果事件是我们处理不了的,我们就需要处理自己的内在。

“当我们对一件事件感到愤怒时,我们需要觉察自己,为什么我会对这件事有反应?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回应方式吗?

“如果我们先把自己的情绪安顿好,再找一个回应的方式,会更恰当。”

这需要自我觉察,跟懂得情绪管理。

求助身边人或辅导员

受到霸凌,心有不甘,无法冷静面对,怎么办?

郑裕澔说:“如果受害者真的按奈不住,我会鼓励他寻求协助,让身边的人,父母也好,朋友也好来协助。”

如果情绪真的受到严重困扰,可以向辅导员、心理医师求助。

“霸凌到某个阶段可能演变成恐吓,这已经涉及刑事,需要报警。”

当我们受到网络霸凌时,就应该保存证据,把每封邮、短信、留言等记录下来。

“如果我们认为对方已经威胁我们的人身安全,或者我们搜集了足够的证据,就可以报警。”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不要参与对方的‘游戏’,回击对方。”

网络霸凌的管道和特点

◆霸凌管道:聊天室、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短讯、电邮等

◆霸凌特点:

1.霸凌者可选择以真实身分或假身分,甚至乔装成他人

2.现实生活做不到或不敢做的事,比如辱骂他人、恐吓、诽谤,都可以通过网络管道进行。

3.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霸凌者及受害者可以连线上网,就可以施凌。

常见的网络霸凌类型

◆议论是非、谩骂、造谣
◆不经当事人同意泄露对方个人资料
◆在网络群组排挤某人
◆利用他人的资料或照片,假借他人名义传送不恰当讯息
◆网络骚扰(cyberstalking)
◆诈骗(意图欺骗个人提供资料)
◆恐吓
◆把事件演变为公众议题,借助群众力量霸凌某人

霸凌一般由以下几个条件构成

◆强者攻击弱者(包括体格差异、地位高下)
◆一大群人欺负或孤立一小群人或一个人
◆重复发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会造成对方受到伤害或骚扰。

现实生活中的霸凌类型

◆肢体霸凌--包括打、踢、抢夺东西等。
◆语言霸凌--嘲讽和语言中伤等。
◆同侪排挤(关系霸凌)--在小团体中孤立某位同侪。
◆性霸凌--包括性骚扰、对性取向的嘲笑,以性方式侵犯他人身体。
◆反击型霸凌--遭到霸凌的受害者,为了报复摇身成为加害者,对霸凌者展开反击,或转而欺负比自己弱势的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