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東海岸頭條】常有捕獲 純屬巧合 地震魚現身 沒海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東海岸頭條】常有捕獲 純屬巧合 地震魚現身 沒海嘯

(關丹11日訊)“地震魚”現身有海嘯?!



繼日前在熱浪島發現活“地震魚”,傳出將大馬有地震的消息,關丹漁業碼頭日前也有“地震魚”之稱的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上岸,再度引起網民議論,紛紛擔憂是海嘯的不祥預兆。

“地震魚”上岸一事,關丹漁業碼頭及丹絨阿庇的漁民今午受詢時,紛稱有“地震魚”上岸和發生地震的關連,純屬巧合。

他們說,在沙巴發生地震前,也有漁民捕獲“地震魚”,平均一年都會有多條“落網之魚”上岸,並非新鮮時,只因湊巧有地震發生,才會被牽扯在一起。



海嘯警報沒響

他們說,日前在關丹碼頭上岸的地震魚,是深海漁船在南中國海處作業時,與其他魚獲一起被捕的,漁民在上岸后,才發現牠混在魚獲中。

“此次上岸的地震魚體積不大,可能是在海床覓食時,剛巧被拖網捕獲,並非在沿海地區被發現。”

此外,關丹直落尖不叻海邊及哥羅拉公園海邊在網民盛傳將于36小時內受海嘯襲擊,大馬科學工藝與革新部(MOSTI)發文告澄清后,市民如常在兩地海邊戲水活動,絲毫不受傳言影響。

直落尖不叻區小販皆說,若有海嘯來襲,設于海邊的海嘯警報系統,必然已作響警告商民緊急疏散,但是到午后,一切還是非常平靜。

“此系統月前才進行操作測驗,若真有其事,警鈴聲早就響起,所以網上流傳的只是流言,不足以採信。”

在深海處捕獲
謝錦裕(53歲,漁民)

日前在關丹漁業碼頭上岸的“地震魚”是從深海處捕獲,不是在沿海地區被發現,難以和關丹將發生海嘯之說,牽扯在一起。

依數十年捕魚經驗,一年內捕獲3、5條地震魚是不罕見的,大多數地震魚都是在深海或有島嶼的海域活動,所以不擔心海嘯的流言。

如常出海作業
張亞味(船主)

雖盛傳將有海嘯襲向彭亨,漁民並不擔憂,還是如常出海作業。

據經驗,海上作業時若遇海嘯,只是捲起的海浪比平時大,但過程只是一下子,這與封港天時滔滔不絕的海浪不同。

常捕獲地震魚
凌培華(51歲,漁民)

“地震魚”上岸並不稀奇,只是網民因罕見,才感到好奇,對靠海為生的漁民而言,一年都會捕獲不少條上岸,或許因近日一再發生地震災禍,才會被視為是海嘯預兆。

海面沒有異狀
妮達(48歲,直落尖不叻海邊攤販)

從週三(10日)開始傳出有海嘯后,民眾還是如常在海邊活動,戲水野餐,一點也不懼怕。

這幾天海浪也如常很平靜,沒有特別的異狀發生。

不信網上傳言
莎巴麗雅(47歲,清潔員工)

若將發生海嘯,海嘯警報系統必然會大聲作響,讓在海邊活動的商民緊急疏散,大家不相信沒有根據的網上傳言。

資料庫
世上最大型多骨魚

地震魚中文學名為皇帶魚,英文學名Regalecus glesne。

一般又稱勒氏皇帶魚,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太平洋皇帶魚、太平洋皇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地震魚,是輻鰭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

曾被東南亞誤認為傳說中的“龍”,鯡王皇帶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多骨魚,頭部與身體有銀、藍色的條紋,身體有黑色的條紋與斑點,嘴很小而且沒有牙齒,背鰭變為深紅色顏色與大約400個軟鰭條,腹鰭呈現出了一延長,絲帶狀的鰭條,生活在大約1000米以下的深海,十分罕見。

皇帶魚隻生活在800米以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溫暖海域深處,來到海面的皇帶魚都是生病或將死。

皇帶魚有長長的嘴,它們通常在捕食時頭朝上,像條帶子一樣垂直于海底不動,等食物從嘴邊游過時,迅速伸長嘴,將食物吸入嘴中。

它的分佈區域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