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香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香港

從深圳的福田口岸入境香港,與一眾水客以及香港自由行的旅客擠在火車上。這班列車我是熟悉的,它途徑香港中文大學,是以前我們“落街”到市中心必乘的交通工具,坐幾站就到沙田,或去九龍塘轉車去旺角尖沙咀,或者再轉車到港島。列車上,興奮的大陸旅客開心交談著,坐我對面的香港大叔,一臉不悅地盯著她們。當列車報站廣播報出“九龍塘即將到站”,大部分要從這裡轉乘地鐵的旅客都站起來,準備下車。其實還有15分鐘的車程。大叔用粵語咕嚕地說,“還沒到站,全都站起來幹嘛?”



這個嘴臉我是熟悉的。香港地方小,人多,工作壓力大,大家總是不耐煩著急趕時間。去茶餐廳吃飯,面對密密麻麻的餐牌,只要稍微不能在5分鐘決定吃哪個餐,服務生的一臉不悅簡直就是港式禮儀的招牌。賣小吃的、在街口賣報紙的、茶餐廳、甜品店、燒臘店、商品小鋪的這些香港人,臉上冷淡的表情是減少疲憊的秘訣。微笑招呼也是消耗能量的。消費金額與禮儀付出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你要廉價,可以找到物美,但是服務態度,請別指望。這一切背後的計算原則,是非常刻薄無情的。

香港大學公佈了最近港人對兩岸四地人民的看法。港人對港人好感跌了8個百分點,只有41%。經歷了雨傘革命後的香港民眾,對於政治改革以及社會前景的看法分裂。香港社會原來就有一批希望不改變現狀,維持社會穩定,發展經濟,配合一國兩制的民眾。另一批則是經歷雨傘運動洗禮後的民眾,他們要求政治改革、社會公益。這兩批民眾的爭鋒相對,在近年的政改方案以及佔中運動上越演越烈。這個最近的“好感度”調查,印證了社會分化的結果。

對台灣人最好感



香港人對於台灣人民的好感最高。除了相濡以沫的特區人民對自由中華地區的情感投射之外,在台灣旅遊體驗到的人情味招呼以及優質服務,都改變了香港人對低消費以及劣質服務的心態。

我的一眾香港中大同學友好,在聚會時,都大談台灣旅遊的美好,當地人人情的友善、美食以及文化氛圍的濃郁等。但是,我還是喜歡香港這個彼此不冷不熱的交往,獨來獨往的,在都市遊蕩的自由。這個氛圍,只要坐到茶餐廳內,喝上一杯熱鴛鴦,看著那些穿白上衣的服務員,面目冷淡的給你點餐,偶爾回你一兩句話,你就有回來了的感覺。

寄自廈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