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大歷史裡的小鎮 ——評陳政欣《小說的武吉》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悅讀.大歷史裡的小鎮 ——評陳政欣《小說的武吉》

特約:林韋地



馬來西亞華人的不團結,是否因不同意識形態與教育背景所引起,或反過來,團結的馬來西亞華人就能突破現有的困局嗎?這恐怕得再慢慢梳理,深入書寫,才得以答覆……

日前,有人出版社的掌門曾翎龍找我寫陳政欣新書《小說的武吉》,當下十分訝異,因非中文系本科出身的我沒寫過書評,或任何像樣的文學評論,但轉念細想,同是潮州人,在武吉長大的我,與陳政欣年紀差了一個世代,或能提供些有趣的觀察角度。

去年年底,草根書室新店開幕,我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陳宇昕請我推介書,我便選了“北武吉,南古來”——陳政欣的《文學的武吉》和楊邦尼的《古來河那邊》。本以為本土、地方性書寫,在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潛力無窮,或更能引起在地人的共嗚,而形成不同的潛在讀者群,也與獨立書店關注與維護少數和小眾之價值相關。

與《文學的武吉》地方誌風格不同,《小說的武吉》中的小說,場景雖然設定在武吉鎮,但陳政欣將這本書的高度拉高,有意無意將武吉這個小鎮,放在大歷史中心,全書由〈我爸1948〉開場,說日本佔領南洋、英殖民政府與馬共之間的內戰、馬來亞建國,讀起來有種說不出的弔詭。



這是小說,可是說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只是場景不在吉隆坡,也不是在新加坡,或馬六甲或華玲。但在陳政欣筆下,武吉的人事物,都不免成為大歷史洪流下的符號。

為武吉鎮寫下不朽小歷史

陳政欣似乎喜歡書寫不同意識形態的馬來西亞華人之間的衝突與拉扯,也毫不隱晦地在書中使用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的字眼,如“漢奸”和“香蕉”。由此書可見,馬來西亞華人意識形態之複雜,國共之間,左右之間,華文教育和英文教育之間,威權與民主之間,延伸到此書尚未書寫天朝主義與地方主義之間,功利與理想之間,資本主義與環境保育之間。

我無意猜測陳政欣本人的意識形態和立場為何,但陳政欣在書中試著以不同角度,盡訴不同意識形態與背景的馬來西亞華人,在華社內的個別處境與委屈,又強調馬來西亞華人作為一個整體,至今仍深陷困境,尚未在這土地、這國家爭取到想要的公理和正義,或在呼籲馬來西亞華人應該團結一致,應對與自己不同意識形態與背景者各有同理心。

只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不團結,是否因不同意識形態與教育背景所引起,或反過來,團結的馬來西亞華人就能突破現有的困局嗎?這恐怕得再慢慢梳理,深入書寫,一本大書才得以回答的問題。

大歷史之外,《小說的武吉》的書寫回到小鎮本身,汕頭、潮州、伯公埕、盂蘭盛會等關鍵詞都沒有缺席。書裡的“旭陽學校”、“五指神君”(五指大帝),住過武吉的人都知其意有所指。個人覺得,全書最有趣的莫過于《五指神君的秘書》,小鎮裡的神廟理事會是小鎮的首富,供養著小鎮裡的學校,過后一分為二,一間國中,一間獨中,背后藏著同一個“五指神君”。其實寫下去,可以輕易帶出小鎮背后牢不可破不足為外地人道的政商關係和地方權力結構,讀罷覺得可惜只是點到為止,過后發現這篇文章寫于2008年,2008年故事才正要開始,2008年以后,有太多故事可寫。

陳政欣自己說過,《文學的武吉》和《小說的武吉》為“武吉三部曲”的首兩部,十分期待“武吉三部曲”的下一部曲,書寫大歷史的人很多,期盼陳政欣最終能為武吉鎮寫下不朽的小歷史。

【本書重點:】

  《小說的武吉》是陳政欣“武吉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書收錄13篇短篇小說,可獨立成篇,卻更像是武吉鎮背後那座山,蔥鬱連綿到半島的主幹山脈,縱橫南北,是抗日軍與馬共馳騁的戰場,有著演義式的敘說與傳奇,串連了陳政欣的創作意圖與野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