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洪流淹沒老建築 曼絨遺蹟漸成回憶

獨家報導/攝影 : 郭慧姍

(感謝曼絨華人基督教徒文化協會提供檔案照及資料)

(曼絨13日訊)曼絨市隨著政府落實的多項發展項目,各領域發展迅速,新住宅區、現代化的建築物及新規劃的工業區等也如雨后春筍般,展現全新面貌。

然而,在發展洪流的趨勢下,大部分地方上記載著歷史演變的老舊建築物都被廢置甚至化為烏有,如紅土坎早期的地標大鐘樓、實兆遠的傳統戲院、甘文閣區第一間的加油站、二條路的墾場區教堂、早期被作為集合點的甘文閣籃球場,及日前被發現僅剩數根石礅的各籍貫先賢登陸碼頭。

古蹟摧毀很可惜

曼絨衛理公會教區長廖克民告訴《中國報》,自福州及其他籍貫的先賢是于1903年,在實兆遠雙溪隆勿天定河畔的碼頭登陸后在甘文閣、愛大華、雙溪萬宜、二條路及格尼市等區展開新生活,留下許多值得后人考究傳承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失修或被摧毀,將導致地方居民昔日生活的具體回憶逐漸消失,也造成下一代無法傳承及追溯故事;如母親無法指著嶄新的現代式建築物,向孩子描述是其孩童時期常去的傳統戲院或是傳統巴剎。”

廖克民坦言,曼絨華人基督教徒文化協會在收集及保留地方文化遺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教會打理的“實兆遠墾場博物館”內,就收藏許多先賢開墾的生活器具如割膠用具、舊式通訊工具、衣物及舊照片等。

“在墾場博物館外,教會也保留早期先賢在甘文閣定居后的所掘的4口井至今,讓學者及遊客能追溯歷史;華社在維護文化遺產面對缺乏資金的困境而有心無力,導致被迫眼睜睜看著與自身有深切感受的建築物或地方被摧毀。”

保留部分舊建築

★拿督陳崇湊(曼絨閩清同鄉會會長)

格尼市新村逐漸被開發及發展成多個新住宅區,但村委會至今仍保留著英殖民時期新村內建設的地方議會建築物(內設有收藏槍械的水泥庫房),即現在的民眾消拯中心及睦鄰計劃中心,當時的官員持槍駐守于村口設有的站崗台(又名炮台)。

村民也將馬華于1952年及1963年期間,向政府分別爭取興建34間店舖及56間的雙層店舖的新村街道命名為“馬華街 ”,該街道仍保留至今,讓后人可追溯當年的歷史。

碼頭是民眾的根

★紀力炎(馬華雙溪隆勿支會主席)

實兆遠雙溪隆勿天定河畔旁的百年碼頭是早期各籍貫的先賢登陸實兆遠的碼頭,是地方上眾多民眾的“根”;建議政府批准保留該片沿海土地作為文化保留區,通過美化及維修,以鞏固該數根石礅。

懷念孩童時戲院

★楊觀發(曼絨客家公會會長)

最懷念孩童時期站在戲院門口偽裝成其他觀眾的小孩入場,感覺特別刺激;雖然當時的戲院是木椅子及風扇,卻是我們當時各年齡階層的娛樂。

當時最受歡迎的看戲小吃是印度人的kacang puteh及蝦餅,便宜又好吃!

目前看著陪伴成長的戲院被拆除,感到非常可惜。

站崗台已成地標

★江作欽(格尼市村長)

至今在村口處仍保留英殖民時期的站崗台(又名炮台),已是地方座標;新村內大部分的村民都知道該站崗台的歷史,也會向家中小孩講解該站崗台的歷史。

村內馬華街的老舊建築物都已殘破,目前僅有數戶人家居住。

風車美景消失了

★王濤(詩人)

在早期,邦咯島民從邦咯島乘船抵達紅土坎碼頭,在前往當時的位于海軍基地區的中央醫院就醫,都會經過英殖民設置在碼頭沿海一帶的數個風車。

在海景的襯托下,風景甚是優美,深獲得島民及當地人的喜愛;如今在沒維修及保留的情況下,僅剩下1個風車在原地。

紅土坎昔日所擁有特色的海塔鐘樓,更是全馬獨一無二,卻也被現代化的裝置替代,令人深感婉惜。

想念焦葉炒粿條

★陳修志(中華公會會長)

早期,中華公會前面是籃球場,而籃球場旁有檔用香蕉葉包裹的炒粿條,也是小時隨著父母于看戲后“必吃”的小食!

該籃球場裝載著甘文閣一帶居民的成長回憶,當被拆除發展成商店后,眾人回憶也隨之煙消雲散。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