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龍 : 獨中的「有教無類」及其他

全國60間獨中,雖說皆為華文獨中,辦學理念亦大同小異,但各家董教領導皆有自己一套──他們認為最適合的辦學方針(包括一些辦雙軌制者)。

我們的獨中,那些大型者學生來源絕沒問題,因此有條件辦精英學制,或錄取在UPSR或學校成績優秀的小六生。中小型者則很多時候都面對學生來源不足問題,故他們來者不拒全部招收。

當然,也有一些獨中基于想唸獨中的孩子們,皆是支持學校的,故無條件讓他們有就讀的機會。

華文獨中學生之學術程度與紀律參差不齊(一些精英學制者除外),辦學者、老師如何調教后半班學生的學習?

公認最難教一群

我們往往聽到一些辦學者強調,他們的辦學方針是“有教無類”。

何謂“有教無類”?意即指他們招生就讀,不以學術程度或紀律優劣為依歸,而是所有報名就讀者,一概讓他們有就讀的機會。

這些辦學者簡單的將“有教無類”理解為,讓學子有就讀的機會。是否如此簡單?“有教無類”不是更接近“質素教育”之範疇嗎?

我們知道,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與區域,而致一些品學較遜的同學,他們的學術、學習態度及紀律皆有問題。他們是公認最難教的一群,也是輟學率最高的一群(一些獨中之輟學率、轉校或高中未能畢業者,竟高達50%),這種現象說明什么?

華文獨中招收水準參差不齊的孩子,學校不能以“有教無類”說了算,而應考慮學校的基本學習環境、學制及師資,是否有足夠能力,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還是只以普通的預備班、特輔班等,安置那些品學皆遜者?如此這般,這些學生就能變成好學生嗎?

事實告訴家長,那些沒有一套完善調教后半班的學校,其學生能學好求上進者乃鮮,絕大多數皆半途而廢,甚至影響其他學生的良好學習環境與校譽。

浪費華社學校資源

事實也告訴人們,那些來者不拒而招收過多學術與紀律參差不齊學生者,最終是量多而質差,嚴格來說是誤人子弟,浪費華社與學校的資源。

獨中辦學者,必須認清學校的辦學能力,重量不重質,往往不能達到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標,也深深影響華社或學生家長對獨中教育寄予的厚望,更妨礙獨中的發展空間與前途。

說到獨中的發展與前途,使人想起已擱置了10年的教改。

根據日前一項教育研討會披露,目前獨中的課程學術等,皆已過時,不適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另一方面,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林立,肯定是辦獨中者的重大挑戰。需知,當經濟佳、學術優者去了國際或私立學校,獨中的生存空間與學術表現,將會是如何的結果?

華小、獨中是華社最珍貴的資產,捍衛與振興它們,是華社與董教總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