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用古典智慧 照亮生命

報導:方俊心

攝影:盧淑敏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我們無法逃避,無法扭轉,甚至無法理解它為什麼發生,但並不代表無路可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兩千年前,莊子就給大家指出了一個無限寬廣的精神天地。

道家和儒家向來是中華文化的兩大核心,儘管理念不同,卻恰好一左一右地護持了人的精神世界。在那禮壞樂崩的年代,要是沒有這些思想支撐,大家很可能就此頹然失措,完全喪失了生活的熱望。

時至今日,中華文化傳統經典還在持續發酵,用無限智慧照亮我們有限生命,但經典不僅于此。年輕時讀《神鵰俠侶》,傅承得只看見了楊過和小龍女深刻的愛情;中年時重讀,“俠之大者,為民為國”八個字,驀然躍進視線,像在那裡佇立已久,只為了告訴他這件事。

生命若是一棵植物,經典就是一握肥。每當回頭重溫,即便只是在生命的土壤中撒上一點點,都能使我們受益無窮。

掙脫枷鎖逍遙自在

一、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逍遙游〉

【傅佩榮翻譯】小鳥在濃密樹林裡築巢,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根樹枝;土撥鼠到大河邊喝水,所需要的不過是裝滿一個肚子。

【傅承得導讀】道家不鼓勵追求物質生活和名利地位,因為這些外在事物將捆綁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不自在、不逍遙。比如藝人為了追求世俗的美感而不得不跟著整容潮流跑,長青春痘就覺得不想活,這些價值觀將使人感覺痛苦。

美醜、貧富、榮辱等,這些對立的價值觀念都是自然界所沒有的,在人世間,這些事物也難以持久,今天得到也許明天就失去了。況且慾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如果窮一生勞勞碌碌追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有時間反省自己?更不用談幫助別人了。

人“有待”皆苦,沒辦法真正逍遙。像現代人沒有手機就活不下去,沒有熱水不能洗澡,沒有冷氣不能睡覺,這些都是“有待”。“有備”而“無待”,即有所準備,但沒有太多的企圖心,才能使我們掙脫枷鎖,逍遙自在。

無用只是在等待時機

二、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傅佩榮翻譯】世人都知道有用的好處,而不知道無用的好處。

【傅承得導讀】回看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戰事頻繁,有用的人死得快,身有殘疾反而得以終天年,因此“無用”才是保全生命之道;在現代人的生活裡,“有用”可能易招嫉,“無用”反而減少人際糾紛,因為不引起太多注意,所以自在逍遙。

道家其實是用一種看似消極的態度過積極的人生。道家的積極在于把宇宙天地看得無限寬廣,生命開闊,人少了得失心,情緒自然不易起伏,也不易落入世俗的煩惱。

然而莊子的“無用”也是看時機的。〈山木〉篇中提到了一位主人把一隻不懂得鳴叫的鵝殺來款待客人,隔天莊子的學生問莊子,這隻鵝因為“不成材”(無用)而被殺,老師你打算如何自處呢?莊子的回答是: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意即每次視情況而定,不作任何堅持,才不會遭到拖累。

齊物境界高生死不貪戀

三、

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傅佩榮翻譯】天下沒有比秋天兔毛尖端更大的東西,而泰山還算小呢;天下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人,而彭祖還算短命呢。天地與我一起存在,萬物與我合為一體。

【傅承得導讀】人一旦有了對立的價值觀,煩惱就會接踵而至,比如分辨美醜、貧富、榮辱等。要化解對立的價值觀,須把宇宙萬事萬物看作一體,即“齊物”。“齊物”是莊子很重要的觀念,可分為三個步驟:

一、齊人我

二、齊物我

三、齊生死

“齊人我”即不分你我他,把人我看作一體。要是能夠不分你我,不看膚色,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了。

“齊物我”即不分我跟物,把物跟自己同等視之。莊子的思想有“萬物平等”的概念,頗能跟今日的環保、愛護動物相呼應。

“齊生死”是“齊物”的最高境界,即把生死看為一體。要是我們能把生死看成一體,則不會有太多得失之心,或貪生怕死。

回歸日常好好修行

四、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養生主〉

【傅佩榮翻譯】安于時機並且順應變化,哀樂之情就不能進入心中。

【傅承得導讀】莊子的年代並不太平,禍事頻發,人們的性命危在旦夕。〈養生主〉全篇重點是啟示人們如何避開危險,涵養生命。

比如第一章“緣督以為經”,鼓勵人們順著虛靜的自然之理,就可以保全性命,安享天年。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道家向來主張人不可過分追求外在事物,讓慾望無限擴張,而應讓身心安靜下來。否則心緒紛亂,無益養生。

另外這篇也出現了著名的“庖丁解牛”寓言,屠夫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刀子用了十九年,還跟新的一樣。保養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隨遇而安,順其自然。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一個人若能時時順應變化,讓心情保持平靜,不被外在事物影響,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只是這養生之道真正要實踐起來並不容易,還是要回到日常生活裡好好修行。

莊子如何看待生死?

五、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

【傅佩榮翻譯】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喪。這時莊子正蹲在地上,一面鼓盆一面唱歌。惠子說:“你與妻子一起生活,她把孩子撫養長大,現在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敲著盆子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的。當她剛死的時候,我又怎麼會不難過呢?可是我省思之后,察覺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變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了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這個人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房屋裡,而我還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停止哭泣啊!”

【傅承得導讀】除了“齊生死”(把生死看作一體),莊子對于死亡的看法也在這章裡有很清楚的說明。死亡就像春夏秋冬自然運行一樣,人,包括萬物從“道”而來,再回到道裡去,意識到這點,就能減少我們對生命的執著,不會太恐懼或感傷。這一章可以跟〈列禦寇〉篇末對照著看,將對莊子對死亡的看法有更多了解。

開闊態度過生活不生無奈

六、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間世〉

【傅佩榮翻譯】知道這些是無可奈何的,就坦然接受為自己的命運。

【傅承得導讀】這句話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活態度。把生活中的一些煩惱、痛苦,用開闊的態度接受,仿佛是命運的安排一樣。比方說我時常要做家務,要洗、晾、燙衣服,開始做的時候是一件苦差,但畢竟是為了家人而做,無論如何必須把難受轉變成接受,把被逼去做轉換成應該去做,這還不夠,最好的態度應該是把應該去做的,變成快快樂樂去做。那洗曬衣服有什麼快樂的?后來慢慢領悟到,衣服不管長短形狀,總是顏色不同,所以我曬衣服就按照顏色來曬,曬完一看,簡直是一道彩虹,那不是快樂了嗎?

【莊輝愷:原來莊子不消極】

我沒有真正讀過《莊子》,之前是因為看傅佩榮老師的書,所以有些概念,想找時間仔細看過,不然平時不可能自己看,一群人共同學習則狀態不同。發現莊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消極,是滿靈活的,怎麼靈活運用,要自己從經驗中多多反省和領悟。

【劉振源:耐心聽解重新發現】

一直以來想要看(經典),但沒有時間,也看不懂,這次剛好有時間,也有老師導讀,所以就來參加了。時常聽別人說儒家、道家經典,但自己是一知半解,這次是真正的從原文到白話,從頭看到尾(內七篇),老師解釋得很好,所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剩下的就是看如何在日常與工作上實踐。

這幾天有很多腦力激盪,包括莊子對死亡可以看得這麼開,對生死可以放得這麼下,有備無待,一開始我覺得真的行得通嗎?我甚至在有些地方寫“我不同意”,后來耐心聽老師說下去,再加以深層的理解,我不得不佩服莊子所分析的事情,其實他所帶出來的思想,的確有很宏觀道理。

【陳艾婷:不想太多順其自然】

平時並沒有特別喜歡經典,一開始也擔心會不會煩悶,聽不進去。經老師導讀,發現經典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也可以隨意應用在日常生活裡,獲益良多。

比較喜歡的句子是“游心于淡”,一切回歸自然,這些是現代人所需要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外求,一旦外求,有慾望就會有壓力。在生活中,這些道理都可以運用,沒有想像中需要很多步驟才能做到,只要真的想做,隨心,不要想太多,其實沒那麼複雜。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