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蒲点.背包走天涯 新疆喀什 周末巴扎两千年
特约:吴韦材
喀什大巴扎(Kashi Bazaars)是中国新疆的最大农贸市场,早在丝绸之路时代,它就是个商品集散地,今天依然如是。可见,“Bazaars”就是喀什的动力、灵魂与命脉。
有心要来的人,可搭20号巴士,它就在喀什市东北角的吐曼河东岸,占地面积130亩,超过5000个摊位。
来的人也得趁早,也要轻便,因为赶巴扎的群众异常汹涌,所有道路车水马龙,人流源源不绝,绝对让你有“人海浮沉”之感。
来之前请先做功课,不然会“买到很离谱”。我建议先找手工艺品来看,但维吾尔族的日常用品像围巾、珠子、陶器、油灯,其实很多已经属于“手工艺品”了。
在巴扎里,一切的不调和,看来是如此调和。但记住,除了羊群,还要小心驴子和马匹,一旦撞到它们的屁股,它们就会用脚踢你,就不太好玩了!
而牲畜市场较远些,必须叫辆车去。维吾尔人控制牲畜的工夫,教人大开眼界:就地剪羊毛;在很窄的空间,像试车那样“试马”;上蹄、打钉、装鞍;驾驭整队驴子,并且向它们“演讲”,然后讨价还价,都是很新鲜的镜头。
一旦交易成功后,维吾尔人会奋力拍打对方背后,然后才抱在一起,握手互相道谢。
水果与干果大盛宴
基本上,喀什是片肥沃绿洲,阳光充足,纪录片上瓜果丰盈美味的镜头,绝对是真的。
喀什约有50种葡萄,假如你不想在餐厅进餐,大可找一家院子前满植葡萄籐,以及后院种植著小瓜果的纯朴民居餐厅,他们对游客挺热情,以友谊价格,或许就能商量到一顿丰盛午饭。
只要对上季节,在阴凉舒爽的葡萄架下,喀什美食与一年四季的干鲜瓜果相互配合,就是一桩人间美事。
除了葡萄,石榴也顶呱呱。石榴在维语是“阿娜尔”,果大、皮薄、多汁。晚霞般艳红的色泽,确实配得上美女般的名字。
他们的干果摊子也很“壮观吓人”,其实,能记住几样喀什特产,也就能临危不乱了。
第一是,喀什无花果,与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齐名。无花果果树形态美观,很多人就种在庭院里,挺有诗意。晒干的无花果和核桃,除了可以当零食,用来煲汤也能润肺。
巴旦杏名贵特产不便宜
另一样叫“巴旦杏”,在喀什的杏,品种繁多,多制成杏脯或杏干,但这种巴旦杏就不一样,属于名贵特产,价钱贵多了。
其实,它真实身份是一种桃类,但果肉不能吃,果仁却营养丰富,且有疗效。维族人常用它配药,也用它待客赠友。
巴旦杏的图案,还常常绣在他们的衣帽上,以及雕刻在建筑物上。假如碰上杏熟季节,遇上他们在户外以传统手法“打杏肉”,你的相机一定很忙了!
清真寺百多根木柱支撑
只要人在喀什,都不会错过市中心那座五百多年历史(建于公元1442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那是喀什的标志。
喀什的伊斯兰风格不似阿拉伯国家般肃穆,在严谨设计格律中,往往还透露著一份俗世情趣。此寺最叫人瞩目的是,百多根雕花木柱支撑著一个非常宽敞的廊簷。顶棚上布满伊斯兰风格的精致木刻艺术,以及用矿物颜色描绘的装饰花卉图案。
不过,只有穆斯林才能入正殿。在寺内周围参观,也是愉快的,教经堂、门楼、水池都各有情调。
清真寺作群体祈祷时,十分壮观。正殿正中,墙上有个深龛,龛内有宝座,做礼拜时,领诵者就在龛内领经。
据知,每逢古尔邦节,寺前的半圆形广场就会有聚集群众,随着鼓乐声跳起维吾尔的“萨玛”舞,是个万众欢腾的热点。
香妃墓建筑宏伟但苍凉
阿帕霍加陵墓是个宗族墓,香妃是这家族后人,她死后乾隆派遣一支124人葬仪队,沿途以皇室殡仪形式,花了足足三年半时间,才把她的衣冠由北京运回这里安葬,故此也成了“香妃墓”。
陵墓在东北市郊五公里,占地不小,有30亩。我特别喜欢陵墓外墙那些蓝、绿、金色的砖砌设计,配着周围高耸如一排排绿色羽毛的杨树,远望宛如一座玲珑宝殿。
虽只是衣冠墓,还真有点“皇气”,穿过门楼,可分为大小礼拜寺、诵经堂和主墓室。但意外是,整体建筑宏伟,内部华丽细致,墓室里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总共72人的58个坟丘,上面所盖著的锦缎都显得退色陈旧了,倒不是阴森,而是难以言喻的岁月苍凉。
还有个细节,陵墓里大清乾隆御碑,冠冕堂皇之余,是想以此“印证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的和谐”,但维吾尔文的碑文,对香妃事迹至今仍是另一个角度:“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