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蒲點.背包走天涯 新疆喀什 週末巴扎兩千年

特約:吳韋材

新加坡作家,80年代初背包環球旅行后開始專業寫作,著作二十余冊,其中《背包走天涯》系列最受歡迎。1997年南極之旅后,赴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電影導演專業。現從事旅游帶團、樂活指導、寫作。(隔周刊出)
我相信,無論世界怎麼變,中國怎麼變,時代怎麼變,中國新疆的喀什大巴扎和牲畜市場,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時間已然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它們就以這個形式存在了!

喀什大巴扎(Kashi Bazaars)是中國新疆的最大農貿市場,早在絲綢之路時代,它就是個商品集散地,今天依然如是。可見,“Bazaars”就是喀什的動力、靈魂與命脈。

有心要來的人,可搭20號巴士,它就在喀什市東北角的吐曼河東岸,佔地面積130畝,超過5000個攤位。

來的人也得趁早,也要輕便,因為趕巴扎的群眾異常洶湧,所有道路車水馬龍,人流源源不絕,絕對讓你有“人海浮沉”之感。

來之前請先做功課,不然會“買到很離譜”。我建議先找手工藝品來看,但維吾爾族的日常用品像圍巾、珠子、陶器、油燈,其實很多已經屬于“手工藝品”了。

在巴扎裡,一切的不調和,看來是如此調和。但記住,除了羊群,還要小心驢子和馬匹,一旦撞到它們的屁股,它們就會用腳踢你,就不太好玩了!

而牲畜市場較遠些,必須叫輛車去。維吾爾人控制牲畜的工夫,教人大開眼界:就地剪羊毛;在很窄的空間,像試車那樣“試馬”;上蹄、打釘、裝鞍;駕馭整隊驢子,並且向它們“演講”,然后討價還價,都是很新鮮的鏡頭。

一旦交易成功后,維吾爾人會奮力拍打對方背后,然后才抱在一起,握手互相道謝。

水果與干果大盛宴

基本上,喀什是片肥沃綠洲,陽光充足,紀錄片上瓜果豐盈美味的鏡頭,絕對是真的。

喀什約有50種葡萄,假如你不想在餐廳進餐,大可找一家院子前滿植葡萄籐,以及后院種植著小瓜果的純樸民居餐廳,他們對游客挺熱情,以友誼價格,或許就能商量到一頓豐盛午飯。

只要對上季節,在陰涼舒爽的葡萄架下,喀什美食與一年四季的干鮮瓜果相互配合,就是一樁人間美事。

除了葡萄,石榴也頂呱呱。石榴在維語是“阿娜爾”,果大、皮薄、多汁。晚霞般艷紅的色澤,確實配得上美女般的名字。

他們的干果攤子也很“壯觀嚇人”,其實,能記住幾樣喀什特產,也就能臨危不亂了。

第一是,喀什無花果,與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齊名。無花果果樹形態美觀,很多人就種在庭院裡,挺有詩意。曬干的無花果和核桃,除了可以當零食,用來煲湯也能潤肺。

巴旦杏名貴特產不便宜

另一樣叫“巴旦杏”,在喀什的杏,品種繁多,多製成杏脯或杏干,但這種巴旦杏就不一樣,屬于名貴特產,價錢貴多了。

其實,它真實身份是一種桃類,但果肉不能吃,果仁卻營養豐富,且有療效。維族人常用它配藥,也用它待客贈友。

巴旦杏的圖案,還常常繡在他們的衣帽上,以及雕刻在建築物上。假如碰上杏熟季節,遇上他們在戶外以傳統手法“打杏肉”,你的相機一定很忙了!

清真寺百多根木柱支撐

只要人在喀什,都不會錯過市中心那座五百多年歷史(建于公元1442年)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那是喀什的標誌。

喀什的伊斯蘭風格不似阿拉伯國家般肅穆,在嚴謹設計格律中,往往還透露著一份俗世情趣。此寺最叫人矚目的是,百多根雕花木柱支撐著一個非常寬敞的廊簷。頂棚上佈滿伊斯蘭風格的精緻木刻藝術,以及用礦物顏色描繪的裝飾花卉圖案。

不過,只有穆斯林才能入正殿。在寺內周圍參觀,也是愉快的,教經堂、門樓、水池都各有情調。

清真寺作群體祈禱時,十分壯觀。正殿正中,牆上有個深龕,龕內有寶座,做禮拜時,領誦者就在龕內領經。

據知,每逢古爾邦節,寺前的半圓形廣場就會有聚集群眾,隨著鼓樂聲跳起維吾爾的“薩瑪”舞,是個萬眾歡騰的熱點。

香妃墓建築宏偉但蒼涼

阿帕霍加陵墓是個宗族墓,香妃是這家族后人,她死后乾隆派遣一支124人葬儀隊,沿途以皇室殯儀形式,花了足足三年半時間,才把她的衣冠由北京運回這裡安葬,故此也成了“香妃墓”。

陵墓在東北市郊五公里,佔地不小,有30畝。我特別喜歡陵墓外牆那些藍、綠、金色的磚砌設計,配著周圍高聳如一排排綠色羽毛的楊樹,遠望宛如一座玲瓏寶殿。

雖只是衣冠墓,還真有點“皇氣”,穿過門樓,可分為大小禮拜寺、誦經堂和主墓室。但意外是,整體建築宏偉,內部華麗細緻,墓室裡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總共72人的58個墳丘,上面所蓋著的錦緞都顯得退色陳舊了,倒不是陰森,而是難以言喻的歲月蒼涼。

還有個細節,陵墓裡大清乾隆御碑,冠冕堂皇之余,是想以此“印證中原人民與少數民族的和諧”,但維吾爾文的碑文,對香妃事跡至今仍是另一個角度:“壓迫”!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