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澄 :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经常通过手机或电脑,从面子书获得一些别人转传过来的资讯而获益。不过,读这些讯息的时候,必须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避免人云亦云,失之偏颇。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则短讯是有关《西游记》给人们的启示。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西经,回到大唐,皇帝李世民特为他们设宴接风洗尘。李世民轮流问四人,他们的成功,靠是什么?唐僧说他靠的是信念,深信只要自己一天活在世,愿望定能达成。孙悟空说他靠着能力和人脉,没办法时就去借力。动不动就摔耙子,而且又好色的猪八戒,自剖能够持续到底,只因选对了团队,一路有人帮、有人教、有人带。至于老老实实、忠忠直直的沙僧,只靠听话,凡事依照吩咐去做。
懂得整合资源
每个人都有其缺点。善用自己的优点,懂得整合资源,结果能够加速达标的愿望,这种说法基本上没有错。不过,“信心”、“借力”、“选择团队”,往往还得靠点儿运气,否则事情一定会完全与主观愿望吻合。至于单靠听话、事事都照主子的指示去做,缺乏创意不说,万一那主子并非唐三藏那种正面人物,甚至恶贯满门那类,就极有可能变成助纣为虐的帮凶了。
另一则短讯,是要读者先读两份名单,认识他们是谁,然后再表达传讯者的意思。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鱼、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前者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是当时落第的秀才。传讯者的目的是宽解考试失败的学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因为“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如果说,我们的前途与社会的需求或挑战有关,而与学校的出题关系不密切,上面的说法正确。不过,有关人士似乎要向读者传达另一层意思:学校或考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人本身的能力与潜质。
先说一般学校与科举时代的考试。两者的考试都有一定的准则与目的。学校的考试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在某个阶段所学得的知识到达哪个程度(以便在接下来的阶段给予补救),科举考试目的纯然为了当政阶级的主观需要。一个人想要当官,须符合当官的既定标准,不然就不要去应试,以免名落孙山,自取其辱。
自由发挥所长
上面的第一份名单,做了状元,当了驸马,为朝廷效命,名不见经传,理所当然;不臭名昭彰,已属万幸。第二份名单,后来都在文学界或政治界等领域出人头地,显示他们的潜质和志向与朝廷所需格格不入,文章不合当政者口味是意料中事,日后他们在其他方面崭露头角,成就大器,一是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所长范围自由发挥,一是不受官场或日常琐事所困扰(虽然其中几位也当了官,却不至像中了状元那么大受限制)。这么说来,他们一生的大成就,乃由于当初的不及第所赐。
至于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有小部分家长,看不过眼一般学校的营运方式,辞了职自己充当老师,把家当作学校(其子女缺乏合群的培养是最明显缺点)。其实,学校是大众营造的最佳学习环境,学校的不足在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以及个别学校操作的弱点。
传阅收到的资讯,必须经过客观的思考程序,再化为自己的心得,就会得益,不然大有可能被误导而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