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難民日‧ 受戰亂天災和政治迫害影響 全球難民近6000萬
(瑞士‧日內瓦20日綜合電)今天(週六)是世界難民日,聯合國難民署(UNHCR)最新報告指,2014年全球有59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見歷史新高,反映戰亂、天災和政治迫害的影響如何深遠。
可是在難民危機深重之際,部分以往收容不少難民的國家卻漸感不勝負荷,開始爆發拒收潮,並以各種手段加強阻攔他國難民湧至,引發更多悲劇。國際特赦批評,國際社會對難民的“忽視密謀”令危機雪上加霜。
UNHCR18日發表難民報告,指全球被迫流離失所者見新高,當中包括1950萬難民、3820萬國內流離失所者和180萬尋求政治庇護者。18歲以下孩童的比例突破一半(51%)。
自2011年起,被迫流離失所者驟升的最大來源是敘利亞內戰,帶來了388萬難民。他們往往逃到土耳其、約旦和黎巴嫩等鄰國,令后者漸感吃力。
“密謀忽視”加劇危機
國際社會拒收潮,令外界更為憂慮全球難民的處境。國際特赦本月發表的全新難民報告,更直接以“忽視密謀”(A Conspiracy of Neglect)為題,質疑全球難民危機也許因各種衝突和迫害行徑,卻因“國際社會忽視人類受苦而加劇”。
報告指出,二戰后建立的聯合國難民公約,建立了責任和負擔分享的處理原則,意味著國際社會必須通力合作以化解難民危機,可是這些基本原則“如今被視若無睹”,令國際難民保護機制蕩然無存。
國際特赦秘書長賽迪說:“數以百萬男女兒童在殘暴戰爭、人蛇網絡和追求自私政治利益而非展示基本人類惻隱的政府之間掙扎求存。”
賽迪指出:“難民危機是21世紀其一關鍵挑戰,國際社會的回應卻淪為丟人現眼的失敗。”
防難民長留搭簡陋帳篷
歐洲多國拒收
香港世界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最近剛探訪過黎巴嫩和約旦的敘利亞難民營,他向《明報》指出,黎巴嫩本已不勝負荷,加上有昔日收留巴勒斯坦難民反招惹動亂的前車之鑑,不願再收新難民,因此一直拒絕聯合國在當地興建正式難民營,只容許搭建簡陋帳篷,不讓難民長留。
而約旦土地則相對寬廣,故可將聯合國正式難民營安排到遠離大城市的沙漠地帶。
地中海近年常發生偷渡船沉沒慘劇,便揭示出歐洲政府對收留偷渡客的兩難。利比亞內戰,令非洲往歐洲偷渡船急升,令首當其衝的意大利和希臘百上加斤。意大利尋求其他歐洲國家分擔收容難民,可是適逢歐洲吹起排外風,像英國等強烈反對。
羅興亞難民漂流大海
被緬甸政府迫害逃難的羅興亞人同樣面臨外國排斥。除了馬來西亞和印尼收容少部分羅興亞難民外,泰國和澳洲等國近期紛紛阻截羅興亞船民登岸,任由偷渡船漂流大海,坎培拉甚至傳出向偷渡首腦付錢讓偷渡船掉頭。
不少羅興亞人逃至孟加拉,該國政府計劃將部分難民安置到南部藤加沙爾島,但該島根本不適合居住,
每逢潮漲時都會被水淹,亦常受風暴及海盜威脅,而且后勤補給艱巨。
孩童行乞女賣身
香港宣明會總幹事趙煥明指出,敘利亞有愈來愈多孩童淪落街頭行乞,成年男性即使找到工作,也往往只能取半價薪酬,部分女性甚至不得不賣身求財。
趙煥明說,敘利亞本來是西亞較多中產階級的國家,許多難民最初逃出時以為只是打一會兒仗,不料戰火拖延多年,部分富人亦開始坐食山崩。
趙煥明在黎巴嫩看到一戶基督徒人家,對方談起經歷就忍不住哭起來,慨嘆自己本來是農場主人,有田有地,每逢收成季節都會僱用數十名工人,戰爭卻令他變得一無所有,4年過去,積蓄逐漸用盡,甚至需要教友接濟,對前境愈看愈灰。
趙煥明表示,戰爭拖得愈久,成年人愈難受。他說,對比孩童只要有玩伴,就會很容易適應,成年人往往找不到人傾訴,又擔心子女前景,心理壓力反而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