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劉佩明
(八打靈再也20日訊)“孩子保持身體健康,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今年70歲的陳育亮去年12月接獲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小兒子中風了。
陳育亮記得當天是12月18日,身在新加坡的長子來電,轉告他在新加坡工作的弟弟中風,他隔日立即與妻子前往新加坡。
兒子意志力堅定
由于家族沒有中風的病例,當知道33歲的幼子陳文聖突然中風,陳育亮接受《中國報》訪問時坦言,當時心裡實在難以接受。
他說,為人父母者,看到自己的孩子病倒,心裡充滿擔憂和沮喪,他甚至擔心文聖年紀輕輕就此度過余生。
“我曾經問上天,為何我的孩子要經歷這些?”
幸經過醫生檢查,文聖被確診身體機能無大礙,留院數日后便出院,為了照顧中風的兒子,陳育亮與妻子選擇把他帶回大馬照顧。
剛出院的文聖必須依賴輪椅代步,陳育亮帶他到醫院進行腦部檢查,一周5天前往馬來西亞中風協會(NASAM)接受物理治療。
讓陳育亮感到欣慰的是,文聖意志力堅定和態度正面,短短2個月便成功擺脫輪椅和拐杖,在農曆新年之前幾乎完全康復。
他說,醫生建議文聖到馬來西亞中風協會進行物理治療,讓他看到其他病友的情況,也讓他不會對自己的病情感到怨天尤人,而是以積極心態去面對。
“沒什么比健康更重要,我只希望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最期盼全家住在一起
“我最大的父親節心願就是全家人住在一起!”
陳育亮年輕時在新加坡從事化學工程師長達38年,2名兒子從小在新加坡接受教育,成年后也選擇留在新加坡發展。
他指出,長子后來在雪州置業,成了家和生兒育女,選擇往返新馬兩國工作。
他和妻子則回到雪州生活,相隔幾個月才到新加坡,探望仍留在新加坡工作的幼子。
“一直以來,父親節一般都是在我國慶祝,畢竟距離新加坡仍有些距離。”
自從文聖經歷手部麻痺、臉部因神經系統被細菌感染而失去知覺,至腦部血管阻塞,陳育亮的心情猶如坐過山車,直至文聖康復才放下心頭大石。
陳育亮指出,文聖手部和臉部出狀況時,醫生已懷疑是中風先兆,並給他服用醫治中風的藥物。
“明明一直都在監督病情,沒想到他還是中風。”
他說,幸好文聖中風原因是腦部血管阻塞,而非血管爆裂,否則情況更嚴重。
詢及文聖可有回馬發展的打算,陳育亮說,文聖不排除回馬發展,但這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做好準備才行,總不能說離開就離開。
他終於聽爸爸的話
文聖這場病雖讓陳育亮心情起起伏伏,但他高興的是兒子變得聽話。
自從文聖經歷中風后,陳育亮都會督促他控制飲食,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改善以往暴食習慣。
同時,他們夫妻更頻密前往新加坡和延長逗留時間,以爭取與文聖相處的時光。
陳育亮說,文聖在中風之前對飲食沒有節制,食量甚大,當時的體重超過100公斤。
“自從中風后,他意識必須改善飲食習慣,短短2個月康復期,成功減了超過10公斤。”
他笑言,以前曾勸告文聖別一次性進食太多食物,但當時的他認為吃太少不夠飽,現在終於會聽爸爸的話。
“我叫他每次吃適量的食物,餓的時候再進食,他現在比以前聽話。”
灌輸孩子勇於面對問題
“面對問題要勇於面對,決不能退縮”是陳育亮灌輸給2名孩子的理念,也是幫助陳文聖熬過中風康復期的重要理念。
年輕的時候,陳育亮工作忙碌,但閒時都盡量留在家中陪伴家人。
他回想年輕時期的家庭生活,坦言當時工作繁忙,早出晚歸往往錯過陪伴孩子的時光,惟這不影響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他說,工作之餘的時間都盡量留在家中,孩子們還是跟他很親近,也很聽他的話。
“我對孩子很開明,我不會限制他們的發展,只是希望他們別走上歪路。”
他以文聖為例,他說,文聖課業成績中等,他沒施加壓力,反而提供不同的升學選擇,讓文聖自行決定前程。
“我對他說,可以在考取專業文憑后,自己報讀夜校考取學士學位,或到外國升學,最終文聖在自己努力下,考取機械工程學士學位。”